李廌(zhì)(1059年—1109年),字方叔,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北宋文学家。
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李廌到黄州(今湖北黄岗)拜谒苏轼。苏轼对他的文章极为赞赏,认为笔墨翻澜,有飞沙走石之势,拍着他的背说:“你的才能,可敌万人。”因受苏轼赏识,故与
秦观、
黄庭坚、
张耒、
晁补之、
陈师道一起,被人们称为“
苏门六君子”。
后李廌举进士不第,宰相
吕大防为“失此奇才”而叹,苏轼与
翰林学士范祖禹欲向朝廷推荐,但因苏、范二人相继遭贬而不果。李廌从此绝意仕进,致力于撰文著书。
苏轼去世后,李廌感其知遇之恩,而悲怆痛哭,作
祭文曰:“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无不竦然。 李廌晚年定居
长社(今河南
长葛),生活清苦,卒年五十一岁。
上片写景,既写出了近景,又写出了远景,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好风如扇”句比喻新颖,近代词人
况周颐《
蕙风词话》以为“似乎未经人道”。春夏之交,往往有这样的景色。
陶渊明诗“春风扇微和”的扇字是动词,作虚用;这里的扇是名词,作实用:同样给人以风片柔和的感觉。“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像后来
杨万里《
小雨》诗“千峰故隔一帘珠”那样地落想;而且因为人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
“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微雨止还作”(
苏轼《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夏雨季节的特征。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作者与景,精工描绘,细致入微,引人入胜。
下片承上片的景物描写抒情见到天涯的雨,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种怀人的孤寂感,不免要涌上心头,于是窈想就进入了枕上关山之路。(“青林”句是化用
杜甫《梦李白》诗:“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乘鸾处,即游仙处,亦即喻冶游处。乘鸾的旧踪何?只有模糊的梦影可以回忆。碧芜千里的天涯,怎能不引起“王孙游兮不归”的悠悠之思呢!可是温馨的会面,梦里也不可能经常遇到。“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这么一结,进一层透示这仅有的一霎欢娱应该珍视,给人的回味是悠然不尽的。
第一,“自郓徙华”。《宋史·李廌传》言:“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华。”《钦定续通志文苑传》、《陕西通志人物志孺林》卷六十三、《华州志》卷二十四皆从此说。《山东通志人物志》卷二十八则记载:“李廌,字方叔,郓州人。”前四则材料皆说李廌先祖是从“郓”地迁徙到“华”地的,最后一则则直言李廌为郓州人。
第二,“华山人”。《
词综》曰:“李廌,字方叔,华山人。”考《元和郡县志》,“郑县”条目下载“少华山在县东南十里”,“华阴县”条目下载“太华山在县南八里”。《词综》中所言“华山”没有明确说明是“少华山”还是“太华山”,因此,这两则材料中的“华山”指的是郑县的少华山还是华阴县的太华山存疑。又据《元和郡县志》知唐代时期华州行政区划:华州辖三县,分别为,下邽、郑、华阴。再考《元丰九域志》,其“华州”条目下曰:县五,分别为郑、下邽、浦城、华阴、渭南。因此,“华山人”之说应是缩小了“华州”之地的范围,具体言之,不论李廌属于“少华山”的郑县,还是“太华山”的华阴县,两县在唐宋之时皆为“华州”之属。
第四,“阳翟人”。《东坡诗集注》有言:“李廌阳翟人,少以文字见苏子瞻。”黄庭坚作《次韵子瞻送李廌》言:“李廌,字方叔,阳翟人,素为东坡所知。”《
石林诗话》 中亦载“李廌,阳翟人,少以文字见苏子瞻,子瞻喜之。”考《
墨庄漫录》曰:“许洛两都,轩裳之盛,士大夫之渊数也。党论之兴,指为许洛两党
崔鷃德符、
陈恬叔易皆戊戌生,
田昼承君、李廌方叔皆己亥生,亚居颖昌阳翟,时号戊巳四先生,以为许党之魁也。”文中的“许”指“许州”,又“唐改颖川县为长社、长葛二县,俱属许州颖川郡……宋元丰三年升许州为颖昌府,属县七,郾城、阳翟……”据上述知,“阳翟”乃为“颖昌府”具体言之,再加上北宋《墨庄漫录》明确言说“颖昌阳翟”,恐后世沿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