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谔(1898-1929),上海市金山卫镇农建村长春10组人。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金山县历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共产党金山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也是浙江平湖地区的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和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之一。1926年,金山县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浦南特支成立,李一谔任特支书记。1929年2月,他发动指挥了“新街暴动”,后不幸被捕, 1929年3月10日被国民党杀害,英勇就义于松江西河庄刑场,时年31岁。
李一谔,乳名雪元,金卫乡长春村人。19岁考入上海文治大学,攻读文学专业,民国8年(1919年)“五四”学潮波及上海,他积极参加罢课、集会等示威活动,并利用暑期和节假日在上海南洋公学义务学校任教,宣传爱国思想,灌输国民常识。民国9年(1920年)冬,他离校归乡,变卖田产,筹款办学,力图教育救国。翌年秋,创办甪里小学(原称云溪小学),自任校长,所招学生多为贫苦农民子弟。甪里小学从创办到大革命时期,一直成为李一谔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他曾于此创办进步刊物《社会钟》,撰文揭露和抨击“耕不得食,织不得衣”,“贫者衣食不周,富者骄奢淫佚”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由
侯绍裘(国民党左派,后加入共产党)等进步人士创建的宣扬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革命团体“三五社”,并结识了
南社创始人、国民党左派
柳亚子,在柳亚子、侯绍裘等人的影响和引荐下,参加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民国13年(1924年),受国民党江苏省临时省党部的委派,任金山县党部筹备委员。是年8月,在张堰召开的国民党金山县党部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民国14年(1925年)5月,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
“五卅”惨案,他发动各界群众,在张堰召开了“五卅”烈士追悼大会。是年初夏,由侯绍裘、姜长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秘密活动。8月,参加了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成立大会,当选为省党部候补监察委员。
民国15年(1926年),金山县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地方组织——中共浦南特支(亦称金山特支)成立,李一谔任特支书记。他深入农村,组织农民、盐民协会,宣传
减租减息,开展农民运动。翌年春,北伐军将抵浙江嘉兴,即一方面派人前去联络,为革命军提供进军金山的线路图。同时委派另一名中共党员,带领部分农会会员去金山县城,设立北伐军接待站,突击架设掘石港(现金山大桥处)浮桥,协助北伐军渡河东进。
不久,国共两党分裂,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派员来金山“清党”。李与之坚决斗争,拒绝登记,在他的带动下金山县国民党党部的绝大多数成员,拒受改组委员会的延聘,他因之被清洗出国民党,并以跨党分子罪而下令通缉。此时,中共浦南特支已与上级党组织中断联系,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他带领特支的共产党员,秘密转移乡村,活跃于甪里、甸山、官桥、马棚、刘家堰一带,开展抗租斗争,宣传共产主义。农民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参加了共产党,被解散了农民协会重又恢复建立,中共浦南特支在白色恐怖中开始植根于农村。至冬,李一谔领导的浦南特支同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浦南特支于民国17年(1928年)春扩建为浦南区委,任区委书记。
是年仲夏,
陈云来甸山(现张堰乡与山阳交界处),贯彻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开展农村工作的有关决议精神。遵照党的决议,李率领区委同志,转战朱行、亭林以及浙江平湖县的新仓、衙前、转角湾等地,秘密发展党员,扩建党的基层组织,筹建农民武装队伍,准备秋收暴动。同年秋,浦南(金山)县委建立,李一谔任军委书记,创建了金山县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红色暴动队,捐款千元,购买一批武器。
民国18年(1929年)2月6日,带领红色暴动队员和农会会员2百余人,发动了“
新街暴动”,国民党当局惊呼“浦南共祸蔓延”,立即向省府告急,请求“咨浙联合搜剿”。松江、金山、奉贤、平湖等县出动大批军警,猬集甸山“会剿”,旋又分路追捕。2月27日晨,李在钱圩八字桥附近与正在搜捕的大批军警遭遇。他孤身一人,临危不惧,一边举枪还击,一边往后撤退,因手臂中弹,不幸被捕。
翌日,在被押解去松江途中,行至亭林镇时,他向群众高呼团结起来,为争取光明而斗争。在法庭上,坚贞不屈,直至赴刑场依然神态自若。民国18年(1929年)3月8日,李一谔就义于松江西河庄刑场,殉难时年仅31岁。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李一谔为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金山卫镇农建村长春10组,占地约0.5亩,周围以墙、松柏环绕。内安葬着李一谔烈士遗骸及其胞弟李新民的骨灰。1985年7月,金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修缮,1988年县政府决定建陵。198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
江泽民亲笔题写了“李一谔烈士陵园”的园名。1990年6月,该烈士陵园定为金山县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