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春
京剧演员、戏曲艺术教育家
李万春(1911年一1985年9月14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满洲正黄旗人,原籍河北雄县道口村,京剧演员、戏曲艺术教育家。父亲李永利是清末武花脸演员。李万春的妻子李砚秀是京剧旦角演员。李万春4岁随父母迁居上海。6岁上学读书,不足五岁就开始随父练功学戏。《佟家坞》《阴阳鱼》《田七郎》《大力将军》等为其独有剧目。
人物经历
1911年,李万春出生于哈尔滨。1915年,4岁的李万春随父李永利从哈尔滨到上海。1918年,在上海以“客串李”为艺名,在白牡丹(荀慧生)主演的《三戏白牡丹》中扮演仙童。此时正值马连良抵沪演出,李万春深得马连良青睐,受教多出好戏。
1919年,以“客串李”为艺名在芜湖、扬州、苏州演戏。1920年,在杭州演出,始用“李万春”为艺名。1921年,在上海向马连良学戏。1922年,在天津演出,到北京参加溥仪大婚堂会。1923年,参加“斌庆社”演出《战马超》,获“童伶奇才”誉称。
1924年,在“斌庆社”排演《佟家坞》。1925年,继续在“斌庆社”演出。1927年,在北京参加梨园公义演。1928年,在北京梨园参加公义演。1929年,随梅兰芳二次赴上海演出,先后在大新舞台和天蟾舞台演出,期间向李桂春学习了《风波亭》《泥马渡康王》《秦琼表功》《呼延赞保本》,又向林树森学习了《斩华雄》和《古城会》,向李吉瑞学习了《独木关》《百凉楼》《剑峰山》《莲花湖》《麒麟山》《刺巴杰》《铜网阵》《讲堂斗智》等黄派戏。
20世纪30年代,李万春就把《走麦城》和后边的《玉泉山关公显圣》《伐东吴》《哭灵牌》《连营寨》《战猇亭》连在一起演,定名为《生死桃园》。
1930年,被挽留于上海演出。1931年,在上海参加杜月笙堂会。1932年,组建“永春社”。1933年,带班巡回演出。1938年,在北京建立“鸣春社”科班。1939年,由“二李之争”到“二李合作”。1940年,带班演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打“汉奸”官司。1946年,遭陷入狱。1947年,获得自由,恢复演出。
1948年,在上海演出,与二弟李桐春、五弟李圜春分手,两弟赴台湾演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南昌演出。1950年,从南昌回到北京,建立“首都实验京剧团”,任主演、团长。1951年,带团演出。1953年,建立北京市京剧一团,任主演、团长。1954年,带团演出。
1956年,在号召“发掘传统,继承遗产”时,李万春把京剧剧目《铁公鸡》改动了内容,把向帅、张嘉祥作为反面人物,把铁金翅作为正面人物,仍保留其中的唱和武打,在北京剧场(后改为中国儿童剧院)、北京饭店礼堂和新侨饭店礼堂做过内部试演,经审查同意,便又开始公演,但演得不多。同年,李万春以整理后的《四霸天》参加了北京市直属戏曲团体1956年年终举办的汇报演出,并获得了一等奖。同年,成立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李万春负责办公室工作。
1957年,值“反右派”斗争,被错划“右派”。1958年,与徐东明徐东来合团,改建为“新华京剧团”。1959年,剧团下放北京崇文区,继续公演。1960年,赴西藏,建立西藏自治区京剧团。1961年,由西藏转内蒙古,建立内蒙古自治区京剧团。1962年,率内蒙古京剧团到北京演出。1963年,李万春的剧团从北京到西安、开封、武汉、九江及长江流域各重镇演出。
1964年,李万春在天津演出,赶上全国现代戏汇演在北京举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北京“扫地出门”,被押回内蒙古。1967年,在内蒙古遭受“文革”中的批判斗争。1971年,初步落实政策,回北京认领查抄物品。1972年,在内蒙古继续参加“文革”,抽暇练功和辅导“样板戏”。
1977年,到北京参加谭富英追悼会,后再次到北京为李小春出国演出作指导。1978年,应中央文化部黄镇部长之邀,到北京以北京市京剧团为班底,演出剧目《闹天宫》。1979年,李万春落实政策调回北京,与从辽宁省京剧院调回的吴素秋姜铁麟一同建成北京京剧院二团。同年,在全国文联举办的文代会闭幕演出晚会,李万春同梅葆玖联袂合演了《霸王别姬》,在马连良先生逝世10周年的纪念演出中演出了《龙凤呈祥》中的赵云。1980年,在新建成的北京京剧院任二团主演。1981年,李万春应天津市京剧团之约到天津传艺,收马少良为徒,与赵松樵合作演出剧目《白马坡》。
1982年,在北京,与辽宁省本溪市京剧团团长、主演毕谷云合作,儿童筹募基金义演,演出了京剧剧目《平贵别窑》。同年,提名为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国家民族事务安委会安排李万春公费奔赴香港探亲,与久别的五弟李圜春见面,在新光戏院演出剧目《武松》《古城会》。5月,李万春、李砚秀夫妇在三女儿李莘华的陪同下赴香港。1984年李万春和袁世海厉慧良,还有曲艺曲剧名演员魏喜奎一同受太原市之邀,看太原市实验晋剧团郭彩萍李月仙阎慧贞武忠高翠英等中年名演员的新编戏,并讲授表演课。
1985年,应邀赴沈阳授课,并作示范演出。2月,到天津参加联欢演出。6月,为《光明日报》义演。7月,为圆明园义演。8月,拍摄舞台艺术录影。9月14日,凌晨四时四十六分逝世,享年75岁。
个人生活
家庭
兄弟:李万春是兄弟五人中的老大,二弟李桐春、三弟李庆春、五弟李圜春
妻子:李万春的妻子是李砚秀
子孙:李万春的长子李小春是享誉梨园的才子,惜英年早逝。次子李卜春现为北京京剧院的名武生。嫡孙李继春李阳鸣
师父
李万春的师父有马连良余叔岩杨小楼等。
弟子
李万春的亲传弟子有董文华、石庆福、马少良、裴伟如、韩增祥等。
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
艺术特色
李万春艺术功力深厚,念唱俱佳,文武兼擅,长靠、短打、箭衣、猴戏、红生戏均见功力塑造的武松、猴王、关羽生动形象,饮誉剧坛,他融南派的功夫技巧于北派的讲求情理之中,丰富了北派的唱做、武打。另外,他能自编、自导,在京剧改革、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万春唱念俱佳,表演上善于刻画人物,尤其以武松戏、天霸戏、关羽戏、悟空戏等蜚声大江南北。李万春的武松,从服装到表演都非常有个性,勇猛、粗犷又不失英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经推出,便驰名南北。“北派”演员里,此前并没有因为演武松闻名的,李万春却成为了“北派”有史以来以演武松戏闻名的第一位。
人物评价
艺融南北第一家,发展了北派艺术。(张云溪评)
李万春为人平易诚恳,幽默乐观,尊师重道,爱徒如子。(人民网评)
他武戏文唱,倡导创新,擅演红净戏,尤以猴戏闻名天下,并有北派“活武松”之称。(中国侨网评)
李万春天赋条件极佳,文武昆乱不挡,而且他善于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从而创立了武生行里的新流派——李派。(人民网评)
后世纪念
2005年11月11日、12日,为纪念李万春诞辰95周年,李万春的亲属、弟子以及中国京剧院一团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两场“李派”名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0 10:1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