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华
明代万历进士
李九华,澄塘人,明万历二年(1574)九月十九日生,崇祯七年(1634)进士,著有《三关纪事》一书。
人物经历
初授福建安南知县,在任四年,疏鸳鸯浦以通溪潮,筑锦亭隘,增设戍兵,修学宫,建金鸡桥。被荐举入京,升兵部主事,典试四川,再迁车驾司郎中,出任井径兵备道提督兼山西佥事,驻获鹿。时值天下多事,李九华锐意修防马龙固三关,并著《三关纪事》一书,设三关城垛,拓募精兵督促将士日夜训练。
妻刘氏
崇祯十一年九月,定州有警,朝廷主兵者悉令所有保卫畿南的部队北上保卫京都。李九华委托其妻刘氏守城,自己亲自率师北上,敌人见获鹿城内无备,便趁虚而急攻,刘氏督兵民登城死守。此时,获鹿被围得水池不通,李九华又因定州防卫所牵,不能返援。
刘氏无奈,便咬破手指以血书募敢死队进京请求援兵。敢死队冒死沿绳索从城垛上滑下,觅间道突围急奔京城请援。然而,援兵始终未至,八天后获鹿被攻破,刘氏向北再拜,然后率子李亮生引火自焚;李九华妾张氏。怀抱才五个月的儿子李囊生投井自尽。获鹿妇女从刘氏而死者数十人。李亮生已聘尚未成婚的妻子蔡氏,年方十五岁,当在家乡听到噩耗时,七日不食而死。
刘氏事迹感动了百姓,当地百姓在获鹿城东郊为之建立“取义祠”,以祭祀刘氏、张氏及亮生、膏生二予,同时随刘氏从难的数十位妇女也名列“取义祠”。后史可法经过获鹿,特意凭吊了“取义祠”,并亲撰一楹联悬于祠中。
李九华因丢失获鹿而负罪戍边,朝野皆为其鸣不平。不久,朝廷下诏又起用为湖广参议道,李九华称病不起,坚辞归澄塘。清顺治七年(1650)九月十九日卒,墓葬古城尖(今车上乡境内)。有《三关纪事》、《安南志》、《滑宜宝草》遗世。
子李爽
李九华另一子李爽,字南公,号惕安,为邑廪生,生平任侠好义。李九华死后,李爽将数千份倍基全部会之一炬。凡邻里乡亲有求,必倾力助之,最后使得自家生活也失去保障。李女好读书,每次外游,总是要买进大量的书籍。其诗作也特佳,有秦汉之风。
人物事迹
崇祯十一年刘氏给崇祯皇帝求援信:恒阳一镇,自臣夫节制以来,屹乎如虎豹在关,天下几绝窥伺。皇上知臣夫谨慎,信之即笃,任之弥专。今年定州报警,又复差往守御,臣夫奉檄于九月八日领队前行,临别嘱臣以抚恤军民,保固城垣为重。
臣凛夫言,于每月朔望暨三、六、九月,肩舆出署,传令中军勉励士率,务欲与臣夫在署时无异。不料本月二十一日,哨兵飞报恒阳有警,臣即与臣夫之妾张氏谋所以退之之计。张亦俯首裂地,手抱五月婴儿,几于愤绝不顾。
臣谓“徒死何益,权须力图守御。”亟命三男亮生,躬擐甲胄,中军执令箭,追随巡捕。又于各门城垛密布旗号,率城中军民,鞭策驴马,满城飞跃,遥为声援。
臣与张氏尽捐簪珥,召募技勇,肉饼豆羹时向军民激犒;复率妇女运火举石。二十二日,开城一战,臣以灰实罐中,俟其近城,先令军士击罐如雨。率我皇上洪福,暴风忽作,飞灰出城,头晕目蔽,施以精骑击之,大胜而回。然此不过一时权宜,非所以为长恃万全之局也。
臣今日夜焦劳,思图顿整,必须有重兵援救,将兵马分两路进发,先以一队破其后,臣鼓城中之众,用灰石炮矢御其前;复以一队冲其中,首尾中间,四面.攻击,庶几城可得而全、民可得而安也。今总计城中军民士女大约不满数千,以此而抗十万之众,何由取胜。为臣计者,或劝臣死报,或教臣逃避。
臣思受国深恩,逃避说固痛切而不忍闻。即死报一言,臣非惜此身,但臣死而城可全、民可安,臣也何为不死;又或势危城破,计无复之,臣亦不能不死。若事犹可为,不思所以生全民命之计,而徒为一死塞责,遂毕人臣报国之心,似亦非其所难矣。此臣所以不死.非为臣计,实欲留其身以为民计也。
近观恒阳一路城池,危若朝露。臣以张氏、亮生登埤鼓众,只见军民号哭,悲声振耳,惨不忍言。虽臣以恩爱固结,一闻呼集,无不奋勇争先、一以当百,奈四邻绝救,孤军独处,使臣进无以战、退无以守,臣之力尽矣!无如何矣!然而臣心则有未已也,计维一息尚存,暂加力守,谨具危情,哭陈丹陛,恳以苍生社稷为重。
发一旅之师拯数邑之危,仰期旬内兵临救之,犹未为晚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0-09-28 15:3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妻刘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