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茂,字文厚,号奎霖,1944-2012,山西
太原人。曾任海南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
央视《鉴宝》专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专家委员等
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书画鉴定
专家,中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鉴定委员会委员,
北大资源学院文物专业教授,中国书画名家网艺委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海南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海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山西省文物鉴定组顾问。
1954年拜乡师宁绍武接受
旧学教育,继承
书法绝学。1956年相继拜郭伯英、高寿田学习书画篆刻、书画鉴定学。1973年,调山西省美术工作室从事专业工作,拜古文字学家张颔攻古文字考据学。1983年发起创办了“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任所长。1991年调任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名誉馆长。其成就分艺术创作、书画文物鉴定、古代书画仿制、修复研究。李元茂长期从事书画篆刻艺术创作,习篆五十年不辍,能运用“心理合一”的理论阐释篆法,体现“心与理合、理与心一”的心境,名为“写篆”,为此,一字至千万字淋漓挥洒、浑为统一,将篆法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创作《百寿印存》1982年以国礼赠朝鲜金日成元首,1985年在日本
东京堂出版。从1968年至今的近四十年间,艺术作品前后入展了省展、跨省联展、全国性展、国际展、全国五届、六届书法国展,第三届篆刻国展,全国最高国展(首届兰亭奖)等百余次,获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特别等级奖,国际第三届书画展银奖,世界银奖,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等。1987年名字被载入印学史册《中国印学年鉴》。1993年获“世界艺术名人”称号,作品载入大型专集多部。发表论文多篇。有专著《徐徐斋印痕》、《名石治印》、《中国篆刻百家·李元茂卷》、《古书画仿制研究》、《书画鉴定学讲义》等多部。李元茂五十年目鉴书画、碑帖、田黄石及古印等杂器近百万件。为各级博物馆馆藏文物鉴定、定级;海关、公检法机构文物的司法鉴定及社会公私机构的流散文物、拍卖市场书画标的的鉴定。多年的书画鉴定中发现了“篆印”(即写印)在鉴定学中新的学术意义:即“篆印”可作为书画本身笔法的一部份,成为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不再是与“钤印”等同的辅助性鉴定依据。李元茂对于书画仿制和修复有深邃的研究,制定出的古书画修复方案,为抢救频临灭绝的古代书画起到决定存亡的指导意义。在1993年12月北京召开的“93·全国文物修复学术研讨会”上荣获
国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联合颁发的“三十年修复文物工作者”证书(文物界最高荣誉证)。获取此证的书画修复专家全国共三人(另二人为故宫张金英、上博孙坚)。
中央电视台《
鉴宝》栏目中,一位专家鉴定团成员对王雪涛花鸟图、王石丈山水图册及黄均读书图等作品予以鉴定评估,其专业水准令人折服。这位专家即是海南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海南书协副主席李元茂。
李元茂1944年生于山西太原,自幼受到家庭的旧学教育与精神熏陶。他的姐姐曾任邓颖超的秘书,大哥曾与郑林、王若飞一同干革命,后牺牲。他的三叔祖父
民国时期曾为孔祥熙书画、古物鉴别专职人员,解放后应邀携年少的李元茂奔走于京津、沪等地,为社会抢救濒临灭绝的古代书画。10岁时,李元茂便拜宁绍武先生为师,三个月时间将《说文解字》中九千余篆字通录一遍;后又经老师介绍拜高寿田、郭伯英为师,习书画篆刻、书画鉴定、经史及校雠目录学16年。
1973年,李元茂被调入山西美术工作室,又从古文字学家
张颔攻文字考据学。数十年来,他在艺术创作、古书画鉴定与修复、仿制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位有着真知灼见的文博专家,已经目鉴文物逾百万,为文物部门、海关、公检等机构鉴定流散文物、馆藏文物及拍卖会艺术品标的做权威鉴定,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在1993年曾获得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联合颁发的“三十年修复文物工作者”证书(当时全国书画修复专家中获此荣者仅三人)。同年,李元茂当选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在半个多世纪的书画鉴定与修复仿制工作中,李元茂掌握了精湛的技艺,研究出一套能将名画复制的难辨真伪的特殊技艺,其成果得到国家的认可与社会的公认。其间,他发表过《从鉴定学角度看篆印》、《民间所见宋徽宗字款“御鹰图”的鉴定》、《定武本兰亭校刻》、《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明摹本》等近百遍论文,出版专著有《名石治印》、《古书画仿制研究》(海南出版社)等。他指出,好的摹本在真迹消失后能担负起真迹的历史使命,如《兰亭序》冯承素本、顾恺之《洛神赋图》、《列女图》卷唐摹本;且各代仿制本能起到验证真迹的作用,证实当时书画的时代格调和社会风貌。李元茂指出,如果能进一步将仿制书画在鉴定领域和利用方向上建立一学科加以研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意义不可估量。目前,李元茂不仅奔忙于大江南北,参与相关的鉴定事务,而且还在《鉴宝》大讲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等高等学府讲学,并一如既往地深入探索自己倾心血的学术课题,正着手编著《李元茂鉴定论集》、《古书画鉴定大系》以及《简化字源》、《流向海南的书画鉴定》等。除此之外,李元茂的书画篆刻艺术在同辈同行中亦堪屈指可数。他的创作始终本着以古文字为依据的学术、艺术相合的原则进行,所有篆字字形、字音、字义均烂熟于心,并运用自如。他于书学上的贡献在于能用“心理合一”的理论解释书学及篆法,创立“心体草篆”,在表现手法上体现出“心与理合、理与心一”之心境,故能一字至千万字同样淋漓潇洒、浑然和谐。他主攻篆书,借鉴吴昌硕、徐三庚笔意乃至钟鼎、石鼓、秦诏版古趣,采取长锋羊毫,以焦墨沉着走笔,意在笔先、心手双畅,中和法度的严谨与性灵的张扬,兼入篆刻的金石气与庙堂气于笔底纸上,润与枯、则与柔、方与圆、黑与白、甜与辣等感性元素巧妙地对比着、映照着,呈现出跌宕壮伟的姿态,予人以亢奋的力量、激昂的情怀。常言道,好字是可以站起来的。看了李元茂的作品,更坚信此言不虚。他尤擅写尺方草篆,尽管尺幅不大,但张挂起来欣赏,依然气势逼人,既凝重又充满生机。从某种意义和角度而言,李元茂已经将篆书推向一个新的书写境界。 审美过程也是一个主客休统一协调的过程。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中发掘的美,不仅取决于客体所具备的客观属性,还取决于它能唤起审美主体怎样的经验感受。因而,一个艺术家的审美与创作就与他本身的思想倾向、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性格气质息息相通。傅山提出“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书为心画”、“四宁四毋”等书论,李元茂为人为艺可谓与傅山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调任海南省博物馆17年来,潜心做学问,不事空物,即使出书、获奖后依然低调虚怀。作为一名正直的鉴定专家,他从不愿昧着良心说假话。在篆刻艺术上,李元茂曾摹古印三千,上寻秦汉。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全国三届篆刻展,第五六届全国展以及全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大展等。“面壁”乃李元茂用之多年的常用印,由此不难感知他甘于寂寞、微观探道的治学精神和可贵品质。在如今喧嚣浮躁的艺术圈,像李元茂这样特立独行、德才兼备的鉴定家和书印家,已然极为难得。我们预祝他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感动的同时,也祝愿他的生命与艺术之树根深叶茂、历久弥青!(江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