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闻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细胞遗传学家,作物育种学家,生物学家
李先闻(1902年10月10日—1976年7月4日),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县(原四川省江津县),祖籍广东省梅县,细胞遗传学家,作物育种学家,生物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原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生平
1902年10月10日,李先闻出生于原四川省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县)。
1915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清华预备学校毕业,同年赴美国。
1926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园艺系,获得硕士学位。
1929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中国,先受聘于中央大学任蚕桑系教授,继而自费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从事蚕体细胞遗传研究。
1930年,回国任东北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授。
九一八事变携眷到北平,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兼课,并在清华大学充当篮球教授。
1932年—1935年,任开封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5年,转入武汉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教授、系主任。
1938年初,转回故乡,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任稻麦改良场技正兼场长。
1944年,奉命去美国考察一年。
1946年,进人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继续进行麦、粟等细胞遗传研究。
1948年7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年底赴台湾省。
1954年—1962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筹备主任。
1962年—1972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1965年—1972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主任。
1973年,退休。
1976年7月4日病逝于台湾省,享年7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小麦育种工作中,李先闻最初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后来开展了细胞遗传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是早期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此后又开展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并与助手们首先发现了玉米不正常花粉发育的突变体。同时,他在继续进行的种间杂交实验时,从一种珍珠粟中发现了“四倍体”。在秋水仙素引变植物多倍体、粟类远缘种间杂交及其进化、小麦染色体联会消失基因、小麦矮生性状的遗传分析等方面,获得了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他在担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胞遗传研究室主任期间,陆续开展了小麦、粟、甘蔗、玉米、高粱及有关种属的染色体与性状之间关系的多个课题研究。旅居台湾后,他潜心甘蔗的细胞遗传学和育种与栽培实践问题研究,培育新品种,将两年一熟制改为四年三熟制。
截至2013年4月,李先闻与合作者先后发表了100多篇研究论文。
李先闻应邀出席了第九至十一届国际遗传学大会,还参加了历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和国际植物学大会。
人才培养
1938年—1946年,李先闻培养出玉米育种家、细胞遗传学家李竞雄和作物遗传育种学家鲍文奎等专家。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时,由李先闻培养推荐出国深造而获得博士学位的达27人以上。
在河南大学任教期间,李先闻开设了《细胞遗传学》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李先闻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是中国植物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为台湾糖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台湾农民誉为“李半仙”“甘蔗之神”。(中国农业大学刘建平评)
李先闻治学严谨,堪称楷模。他把科学研究与具体实验紧密结合起来,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河南大学校友总会评)
李先闻以学术渊博、态度严肃、治学严谨、并善于因材施教而著称,素有吃苦耐劳的作风。(绵阳第一中学教师冯永康评)
参考资料
李先闻.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1: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