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洋(1904-1984)学名李江,山西灵邱县人。1924年北大毕业;同年参加中国国民党和中山主义大同盟。1925年冬,国民党山西临时省党部成立,当选为临时执行委员,并任宣传部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任西清党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干事。1928年受国民党中央训练部指派,任华北五省市党务视察专员。1930 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兼任阎锡山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少将组长,并与李澄之等在北平组织中国国民党各省市临时联合办事处,创办《新民日报》。1932年6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1936 年山西成立自强救国同志会,被指为自强救国同志会高级干部委员。1937 年7月,免军事参议院参议职。1938 年2月,山西成立民族革命同志会,仍被指派为高级干部委员,同时任山西省政府委员兼第二战区长官部民教处处长。1939 年春,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在陕西宜川秋林恢复,仍任执行委员。1940年任民族革命同志会执行部总书记、第二战区干部训练所主任、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1942年任蒲县区战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代阎锡山主持山西省政府工作。1947年9月,任山西省政府民政厅厅长。1955年春,应中共山西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邀请,回山西任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并任省政协第一届委员,后连任第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届常务委员。1955 年参加民革,任民革山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58 年任副主任委员。1984年12月10日病逝。
人物生平
李冠洋,学名李江,山西灵邱县岸底村人。1904年6月8日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李澄法,山西农林学堂毕业,参加过辛亥革命,是太原学生军的负责人,后在太原教育界工作多年。李冠洋从五岁起在原籍私塾念四书五经,1913 年10岁时随母亲来太原,入模范小学,1917 年人省立第一中学,中学后期受“五四”运动影响,爱国主义思想萌芽。
1921年入北京大学,1924 年毕业。当时的北大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传播地。李在北大学习时期,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关心国事,开始参加政治活动。1923 年经间学郝梦九介绍,参加了续西峰组织的反对阎锡山的组织“民社”。接着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活动。1924年经同学王振钧、郭春涛介绍,参加了孙中山先生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并参加了国民党内的派别组织“中山主义大同盟”。大同盟是以国民党元老丁惟汾为后台。丁在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是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委员。“一大”闭幕后,国民党中央指派丁惟汾赴北京,同李大钊及王法勤等主持国民党北方执行部工作。李冠洋同丁惟汾经常接触,常到北京马神庙街邓飞黄所住的公寓同大同盟的一些主要成员郭春涛、王振钧等一起学习三 民主义,研究开展大同盟的工作。王振钧同李冠洋是北大同学,相处甚笃。1924年10月,王振钩与王振翼同来太原,决定国共双方组成“宣传委员会”。王振钧在李大钊面前推荐李冠洋一道回山西工作。 李大钊约见了李冠洋并告诉他说:山西省党部还没有建立,你回山西同各方面都能挂上钩,要尽快把省党部建立起来。1925 年冬,国共双方组建国民党山西临时省党部,选出临时执行委员七人,其中国民党员四人:苗培成、韩克温、李冠洋、郭树棠;共产党员三人:王瀛、彭兆泰、王鸿钩。李冠洋任宣传部长。临时省党部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太原、大同等30多个市、县先后建立了地方党部。1926年11月,山西召开全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山西省党部,选出执行委员九人,其中国民党五人(增加杨笑天),共产党员四人(增加孙真如),李冠洋仍任宣传部长。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南京另立了国民党中央,下令改组山西省党部,成立清党委员会,由梁永泰、苗培成先后负责,进行“清党”,李冠洋被指派为清党委员。李是丁惟汾一派,而握有实权的苗培成、韩克温则属陈果夫的CC系,李受到排斥,一度因病住医院疗养。同年七八月间,李离开太原,转赴南京,在国民党中央丁惟汾任部长的青年部担任干事。经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路友渔介绍,与隋焕东女士结婚。隋山东诸城人,北平女师大毕业,时任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1928年, 丁惟汾调任国民党中央训练部长,派李冠洋再返北平,任国民党华北五省、市党务视察专员,隋亦同行,因病逝于北平。后李与刘慕真结婚。其间,南京国民党中央再次改组省、市党部,称“党务指导委员会”。李冠洋被指派为山西党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实际上,李冠洋并未回山西。
在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等扩大会议倒蒋运动期间,李冠洋和李澄之等在北平组织“中国国民党各省、市临时联合办事处”,希望进一步联络各省、市反蒋力量,扩大阎的势力。当时国民党改组派上海总部的人马也转移到北平,于1930年4月3日在北平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各省市联合办事处”,由陈公博、谷正纲、邓飞黄等领导。两派为争夺反蒋的国民党各省市的领导权,明争暗斗,各不相让。
阎、冯反蒋失败后,1930年11月,阎锡山经天津下野大连,李冠洋于1931年春经北平转赴大连。李未到大连之前,阎曾托人两次给李送过款,一次1000元,一次2000元,直到1931年8月阎锡山返回太原前的这一段时间,李冠洋一直住在大连。
1933年至1938年期间,李冠洋与其妻刘慕真还曾对当时在山西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如邢西萍(徐永)、张友渔、温健公、雷仲达(赖若愚)、赵梅生、袁行庄(袁静)等进行过掩护,为他们开展对阎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李冠洋以同志会高干贵任会议行政高干名义,代阎锡山主持山西省政府工作。1947 年夏兼任山西省政府民政厅长。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李冠洋于1950年夏赴北京居住。在京期间,李学习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并同在京居住的温寿泉、南桂馨、赵丕廉、赵承绶、王尊光等人,以及太原的原山西军政界人员发起了捐献运动,捐款兴建了山西省人民医院。1955 年春,应中共山西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的邀请,李冠洋回山西任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并被选为省政协第一届委员,后连任二、三届委员,四届、五届常务常员。1955 年,李参加民革组织,任民革山西省委专职常务委员,1958 年任副主任委员,后被选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他对旧中国各霸一方,统治集团腐朽无能,广大人民贫病交加;新中国劳动人民翻身做主、奋发向上的一派新气象感受很深。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东方有巨龙,昂首腾太空,一朝春雷动,醒觉六亿雄;初展凌云志,歼彼倭寇凶,再展冲天翼,三敌化寒虫”。多少年米,他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提供撰写了不少第一手文史资料,为研究山西的近、现代史作出了一定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李冠洋被赶回原籍灵邱岸底村。在此期间,他接待过调查材料者1200多人,写过600多份证明材料,经受了严峻考验。粉碎“四人帮”后,民主党派恢复了活动,李冠洋回到太原,仍任民革山西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衷心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拥护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讨论,他说:“我想多活几年,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祖国统一,到台湾跟旧友们欢聚一场。”
1984年12月10日,李冠洋因病逝世。在他弥留之际,仍关心祖国统事业, 盼望在台诸友,能以大局为重,适应潮流,顺从民意,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繁荣,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