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衡 (1918~1976),新民官庄乡
店子村人。少年读私塾3年,后自学成才。1941年起从事教育工作。1944年春,他到大崮村创办抗日小学,这个村四面环山,群众居住分散,村里没办过学,招生困难。
为说服群众办学,他怀抱鱼鼓,在村头巷口说唱抗日故事和《
杨家将》,宣传抗战保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同时教育群众,组织儿童入学。为办好学,李按照居住条件和农活情况,把学校搬到山坳、河崖、树林里,分别把儿童划分为放羊组、割草组、拾粪组、拾柴组、纺线组等。每组设小先生1人,按各组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小先生每天晚饭后找教师领课本。他自编歌谣做教材,如:大崮峪,一线天,前有河,后有山,上上下下好种田,勤劳换来丰收年;羊屎蛋,滚满坡,施到地里打粮多,粮食多了不挨饿等等,这些自编教材,易懂好记,儿童学得快,效果好。为了解决办学经费,学校办了消费合作社,代卖文具和群众生活用品,使全村儿童普遍入学。还成立了青年夜校和
识字班,进行了扫盲。在抓好大崮村教育工作的同时,他带病(心脏病)到罗家场、大圈、会仙院等邻村进行教学辅导,使这一带的抗日小学都办得较好。李子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得到群众的拥护,受到抗日民主政府的表扬。1945年春,出席了
鲁中行署在博山召开的教育会议,荣获鲁中区教育英雄称号和银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