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实秋
如皋文史研究者
李实秋,如皋文史研究者。
与如皋结下情缘
离别故土与如皋结下不解情缘
斑白的头发,矍铄的眼神,精瘦的身子,眼前这位老人便是李实秋了。他精神十足,旁人很难从外表看出他今年已经85岁了。85岁,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是李实秋跟皋城常见的老人不太一样,已到耄耋之年的他依旧为如皋文史工作奔波忙碌着。
上世纪20年代出生的他,经历过战乱,走过艰难岁月,在最难熬的日子里,在彷徨无措的时候,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让他在如墨的心境下,找到自己的灵魂,更奠定了他往后的人生路。
“其实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如皋人,我的老家在海安白甸镇。1955年从如师毕业之后,我便留在了如皋。这么多年了,如皋是我的第二故乡,就是我的家!”李实秋打趣道:“谁要是敢说如皋半点不好,我第一个就不答应!”回忆起往事,李实秋若有所思。他告诉记者,当年他是解放后第一届从如师毕业的。“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如皋的学习氛围很浓,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都有学校,和我的老家海安不一样。”如皋浓厚的学习气氛吸引了李实秋,他决定留在如皋,谁知道,这一留就是几十年。
1955年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李实秋接触到了大量关于如皋文化、历史的书籍,这让他对如皋的文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工作让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如皋的文史资料,通过读看古书古画,我发现如皋不仅人文气息浓厚,历史也很丰富,尤其是沙元炳的《如皋县志》,让我如获至宝,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越读越有意思,越读越深入。”据了解,李实秋所提及的沙元炳主编的《如皋县志》如今被保存在如皋市档案馆内。
编修如皋县志
李实秋告诉记者,现在住的这个房子比以前住的那套要大些,“因为我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现在这个书房虽然不算大,但是我已经满足了。”说着,李实秋带记者走进了他的书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李实秋的书房内整齐地摆满了有关如皋文史的各种资料,他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做上记号,方便自己查阅。
据李实秋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如皋县志》便是由他主持编修的。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此前保留下来的老县志只剩下5本,不少历史信息都必须重新考证。李实秋说:“我记得最早的一本《如皋县志》是明朝天顺八年的,让美国图书馆收藏去了,没能要得回来,所以我就想把这部志修得尽量完善些。”
为了深入发掘如皋地方史志资源,李实秋和当时的如皋史志工作者们奔赴北京、南京等地,在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寻觅有关如皋史料、实物的踪迹,实地探访知情者,广泛征集资料,千方百计开展史料征集工作。
1995年8月27日,经过广征博采,一部历时15年之久,长达110万字的《如皋县志》终于问世。如今,如皋史志工作者们在完成《如皋县志》编修10多年后,又将承担起编修《如皋市志》的历史重任。年届高龄的李实秋依然笔耕不辍,一得空就在书房办公。记者看到连书桌旁的墙上都挂满了李实秋写的关于如皋文史的资料,上面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笔做满了笔记,可见李实秋对如皋文史的热爱以及研究的深入。
钟情文史
笔耕不辍晚年依然钟情文史
李实秋告诉记者,老伴2014年也已经80岁了,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家中的家务他都包了。“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伴,我一般都在家里写写弄弄,不轻易出门,实在闷了,我就骑上脚踏车出门转转。”李实秋笑着说,人家看他一个老头,看起来年纪也不小了,还骑脚踏车,都觉得惊讶。“我觉得骑脚踏车是一种锻炼,年轻的时候我每天早上都要跑两个小时步呢。”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21岁起便被如皋文史吸引的李实秋,可以说是如皋文史的资深研究者,他指了指案头的资料告诉记者,最近他正在研究如皋冒氏后人冒廉泉大胆提出的对《红楼梦》作者质疑的文章。“一开始我听到这个说法,觉得根本是无稽之谈,后来机缘巧合我看到了冒老的文章,顿时就被吸引了,因为我曾在某本书上看到过冒辟疆就是贾宝玉原型的说法,于是我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我热爱如皋,更热爱如皋的历史文化。以后有时间,我将把我收集的这些资料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如皋的历史文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8 21:44
目录
概述
与如皋结下情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