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堂,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获得者;任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年生命论坛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和四川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Zoological Research》和《The Innovation》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学科编辑组成员。以长期野外科考为基础,系统开展了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近年来重点围绕蛇类开展如下工作:解析了水游蛇科等类群全球分布格局演变;揭示了蛇类对高原、森林和海洋环境的适应策略;探究了体色、蛇类身体延长和四肢缺失等性状的分子机制。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在Cell(封面论文),PNAS(3篇,1篇为封面论文),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Cell Reports,Genome Biology(Featured Article),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专著一部。研究成果推动了国际蛇类进化基因组学的发展,得到美国系统生物学家David Hillis院士等同行专家高度评价,并被Science杂志News栏目专题报道。在蛇类物种多样性、时空格局与进化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传承、拓展并推动了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对解析生命起源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信息
李家堂
职 务:副所长
职 称:研究员
学 历:博士研究生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2000年9月-2004年7月,
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
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9月-2009年7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赵尔宓院士,张亚平院士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2009年9月-2014年11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导师:张亚平院士;
2010年5月-2012年9月,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2年10月-2014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青年研究员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访问学者,合作导师:David M. Hillis院士;
2018年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11月,任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职务任免
2023年11月6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任命:李家堂同志任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2023年11月6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经研究,决定李家堂同志试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任职时间从2022年7月起计算。
研究方向
1.生物多样性研究
在两栖爬行动物形态分类学,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物种特征进化,生物地理学等方面进行探索,完善两栖爬行动物中的分类信息;探究典型形态特征在进化中的作用,解决物种的系统演化问题;物种起源与现生分布格局的成因。
2. 大尺度生物地理格局
全球范围下,结合古地理、古气候及板块运动等方向,利用包括蛇类在内的多类群整合生物地理学研究,揭示大陆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3. 蛇类环境适应性演化与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
基于多组学技术探究蛇类等两栖爬行动物适应特有环境的分子机制;构建大规模蛇类基因组系统发育框架,解析其基因组的演化,并探究蛇类四肢缺失、体色多态性、红外感应以及蛇毒等特有复杂性状的进化遗传机制;以玉米蛇和鬃师蜥为模式,从进化发育视角探索爬行动物性状创新的遗传机制。
代表论著
1. Peng Changjun#, Wu Dong-Dong#, Ren Jin-Long#, Peng Zhong-Liang, Ma Zhifei, Wu Wei, Lv Yunyun, Wang Zeng, Deng Cao, Jiang Ke, Parkinson Christopher, Qi Yin, Zhang Zhi-Yi, Li Jia-Tang*. 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 Cell, 2023, 186: 1-18. (封面论文).
2. Tang Chenyang#, Zhang Xiaohu#, Xu Xiao#, Sun Shijie, Peng Changjun, Song Meng-Huan, Yan Chaochao, Sun Huaqin, Liu Mingfeng, Xie Liang, Luo Shu-Jin, Li Jia-Tang*. Genetic mapping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behind color variation in the Asian vine snakie. Genome Biology, 2023, 24: 46. (Featured Article).
3. Yan Chaochao#, Wu Wei#, Dong Wenqi#, Zhu Bicheng, Chang Jiang, Lv Yunyun, Yang Shilong, Li Jia-Tang*. Temperature acclimation in hot-spring snake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cold response. The Innovation, 2022, 3(5): 100295.
4. Zhang Zhi-Yi, Lv Yunyun, Wu Wei, Yan Chaochao, Tang Chen-Yang, Peng Changjun, Li Jia-Tang*.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a neglected three-finger toxin subfamily in lethal elapids. Cell Reports, 2022, 40, 111079.
5. Wu Wei#, Gao Yue-Dong#, Jiang De-Chun#, Lei Juan, Ren Jin-Long, Liao Wen-Bo, Deng Cao, Wang Zeng, Hillis David M.*, Zhang Ya-Ping*, Li Jia-Tang*. Genomic adaptations for arboreal locomotion in Asian flying treefrog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2, 119(13), e2116342119. (封面论文) .
6. Song Meng-Huan, Yan Chaochao, Li Jia-Tang*. MEANGS: an efficient seed-free tool for de novo assembling animal mitochondrial genome using whole genome NGS data.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21, bbab538.
7. Peng Changjun, Ren Jin-Long, Deng Cao, Jiang Dechun, Wang Jichao, Qu Jiangyong, Chang Jiang, Yan Chaochao, Jiang Ke, Murphy Robert W., Wu Dong-Dong*, Li Jia-Tang*. The genome of Shaw’s sea snake (Hydrophis curtus) reveals secondary adaptation to its marine environment.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0, 37(6):1744–1760.
8. Jiang Dechun#, Klaus Sebastian#, Zhang Ya-Ping, Hillis David M., Li Jia-Tang*. Asymmetric biotic interchange across the Bering Land Bridge between Eurasia and North America.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6(4):739–745.
9. Li Jia-Tang#*, Gao Yue-Dong#, Xie Liang#, Deng Cao, Shi Peng, Guan Meng-Long, Huang Song, Ren Jin-Long, Wu Dong-Dong, Ding Li, Huang Zi-Yan, Nie Hu, Humphreys Devon P., Hillis David M*, Wang Wen-Zhi*, Zhang Ya-Ping*. Comparative genomic investigation of high-elevation adaptation in ectothermic snak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8, 115(33):8406–8411.
10. Klaus Sebastian*, Morley Robert J., Plath Martin, Zhang Ya-Ping, Li Jia-Tang*. Biotic interchange betwee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mainland Asia through tim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4):12132.
11. Li Jia-Tang*, Li Yang, Klaus Sebastian, Rao Ding-Qi, Hillis David M.*, Zhang Ya-Ping*. Diversification of rhacophorid frogs provides evidence for accelerated faunal exchang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during the Oligoce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3441–3446.
12. 王跃招, 蔡波, 李家堂.《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 科学出版社, 2021, ISBN 978-7-03-068399-1.
社会任职及荣誉
2010年-至今,《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Editor
2020年-至今,《The Innovation》,Academic Editor
2021年-至今,《Zoological Research》,Associate Editor
2021年-至今,《Diversity》,Editor
2022年-至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Editorial Group Member
2019年-至今,中国动物学会,理事
2019年-至今,青年生命论坛,理事长
2021年-至今,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2022年-至今,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持了第八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Taxonomy Systematics Phylogenetics”分会场报告;2019年和2021年分别受邀在“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和“亚欧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保护国际学术大会”做大会报告;作为青年生命论坛理事长,在2019-2022年分别在乌鲁木齐、武汉、北京和广州组织召开了四届青年生命论坛,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第六届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基于研究成果积极推动科普教育活动:参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拍摄生物多样性纪录片《多样之境》(西藏温泉蛇),获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知识类二等奖,并得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推荐;基于不同大陆板块生物扩散规律和树栖适应性演化研究成果制作的科普视频获“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一等奖”(科技部与中科院办公厅)、“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 (科技部与中科院办公厅)和“2022年四川省优秀科普微视频”一等奖(四川省科技厅)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2325011,蛇类多样性与进化,2024-01至2028-12,400万元,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32220103004,蛇类红外感应器官的进化遗传机制研究,2023-01至2027-12,235万元,在研,主持。
3. 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课题,2019QZKK0501,近5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高原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2019-11至2024-10,1600万元,在研,主持。
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课题,XDB31000000,种内适应策略及其分子机制,2018-07至2023-06,2117万元,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项目,31722049,两栖爬行动物系统学,2018-01至2020-12,130万元,主持。
第三方评价
2. Science杂志News栏目报道研究团队温泉蛇系列研究成果。
3. 温泉蛇高原适应性演化研究被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评为Research Highlights。
4. 中央电视台以“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温泉蛇基因组”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5. 温泉蛇研究被中国科学报报道。
6. 绿瘦蛇体色多态性分子机制工作被Genome Biology杂志选为Featured Article 在官网首页专栏介绍银环蛇神经毒素基因的演化相关工作被TheScientist和ScienceX等媒体报道。
7. 黑蹼树蛙树栖适应性演化相关研究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PNAS并入选This Week in PNAS。
8. 印度次大陆和欧亚大陆生物扩散规律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受到美国系统生物学家David Hillis 院士的高度评价:“The paper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in favor of hypotheses for two rounds of faunal exchange”,并被 Nature China 评为 Research Highlights。
9. 基于研究成果积极推动科普教育活动,获“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一等奖”(科技部与中科院办公厅)、“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 (科技部与中科院办公厅)和“四川省优秀科普微视频”一等奖(四川省科技厅)等,并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推荐。
10. 基于长期野外科考,发表多个新属和新种,推动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
参考资料
李家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2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