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珍
中国革命烈士
李家珍(1905—1926)1905年2月13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白兔潭九子洲。祖辈务农兼经营小商业,其父李廷山知书达理,曾教过几年私塾,其母是一个贤惠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人物生平
李家珍从小性情活泼,天资聪明,记忆力过人。儿时在私塾念书,人称读课文能过目成诵,其聪颖超过他的三位兄长,因而父母对他特别疼爱,决心把他培养成才。每天放学回家,父亲就让他在屋里读书写字。母亲经常教导他:“你应该下苦功夫,发奋读书,有学问,日后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才能为国为民出力,才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母亲的谆谆教导——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为国为民出力”,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李家珍渎了3年私塾,1918年考入白兔潭高小,离开父母住校,他“谨守规程,勤俭自主”,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名列榜首。1920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中学(即今长沙一中)。在学校,他衣履只求整洁,饮食只求充饥,惟独对时间非常珍惜,从不虚度时光。白天仔细听讲,课后认真看书做功课,遇到难题、疑问,从不放过;晚上预习,和同学们一起研讨问题,交换学习心得,即使节假日,也不例外。据他的一位老同学说,有一个星期日,他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外国文学作品,一口气读完,连中午饭也忘了吃。假期回到家乡,也抓紧学习,不是念外文,就是读古文。他读书从不囫囵吞枣,很注意消化,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1924年初,李家珍与潘楚媛结婚。潘楚媛是一个勤劳、善良、厚道的农家妇女。李家珍从不嫌潘楚媛没有文化,夫妻恩爱和睦。他曾对妻子表示希望继续求学深造,说:“一个人没有满腹经伦,是难以完成济民救国之志的。”妻子很赞赏他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
1924年夏,李家珍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乙班,学习中外文和社会科学。他异常兴奋地对同学们说:“求学得所,夙愿已偿,将来为国除妖,登民衽席,必当其任。”就是怀着“为国除妖”的壮志,他开始了大学生活。
李家珍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仅是一个成绩出众的学习尖子,也是一个酷爱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不但擅长排球等球类运动,也会演奏胡琴、笛子等乐器。每次学校聚会,都有他表演的节目。他讲民俗滑稽故事,模仿各地同学说的方言、做的动作,常常使人捧腹大笑。同学们都夸奖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为增长知识和才干,李家珍专心致力于学业,“对学术精究不懈”,很少离校外出游乐,但对于爱国运动和进步群众团体的社会工作,他“每次必踊跃参加”,被同学称为“出类拔萃之君子”。
1926年3月12日,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侵入我大沽口,并炮击驻守大沽口的冯玉祥部国民军,遭到冯部官兵的坚决还击,日舰被赶出大沽口。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七国公使对我国提出所谓最后通牒,无理要求国民军退出大沽口。大沽口事件和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所谓“最后通牒”,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北大学生会组织了10余个讲演队,走上街头,向群众揭露帝国主义威胁中国的无耻野蛮行径。他积极报名参加讲演队,并对同学说:“此即第二次八国联军,若不急起外抗强权,内督政府,则吾国乃真亡矣。”
18日上午,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的组织领导下,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左派)、北京工学等团体组织召开国民大会,并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请愿和游行示威开始。李家珍为了发动更多的同学参加这一重大政治活动,以实际行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妥协投降,这天一清早便到各宿舍动员和邀集同学一起前往天安门参加大会。
会后,游行示威活动开始。各校学生2000多人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李家珍在队伍中与大家沿途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等口号,并高唱《国民革命歌》。下午1时20分左右,队伍到达铁狮子胡同执政府门前,当时人山人海,请愿队伍排列于执政府门前。段祺瑞政府,拒绝学生代表进府,正当学生代表在执政府门前与当局交涉之际,段棋瑞的卫队突然向请愿学生开枪。霎时间,执政府门前,喋血通衢,陈尸府门,死47人,伤200余人。李家珍右腿根部大动脉中弹,流血不止,当即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后来他被送往内城医院,但终因流血过多,于下午5时牺牲,时年21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9 10:4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