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文(1947年3月2日—2015年1月10日),
四川自贡人,籍贯
安徽贵池(今
池州)。著名遥感学家、
地理学家,中国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47年3月2日,李小文生于四川省自贡市,祖籍安徽贵池(今
池州)。1963年,从成都28中(今
树德协进中学)毕业,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
电子科技大学)。上大学时,因写了一篇反驳
姚文元的文章而闯下大祸,以至于在毕业一年半后才被分配到
四川绵阳一家小无线电厂当技术员,1977年恢复招考研究生时,他报考了中科院遥感研究所杨世仁教授的研究生,成功被录取。
1978年,李小文以中国科学院遥感所硕士研究生的身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1979年到美国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专业攻读硕士,并于1981年取得地理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图像处理专业硕士学位;同年,38岁的李小文写的一篇题为《针叶林冠层的几何光学模型》的论文发表在美国《
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汇刊》上,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世界遥感科学界的极大震动。1986年,获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博士后。
职业经历
1986年底学成回国,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88年,出任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代主任;同年,在国际权威刊物《
IEEE》上发表《不连续植被冠层的间际率模型》的论文,引起国际遥感界广泛关注。1990年,出任波士顿地理学系合作研究,客座研究员。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1999年,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同年创建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并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起,出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2003年,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组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创建电子科技大学地表空间信息研究所并任所长。2005年,组建中国教育部创新团队。
2007年,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12年,任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首任院长。2015年1月10日13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2015年12月,入围“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小文院士致力于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
李小文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
李小文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
李小文的遥感基础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国家科委的持续支持,并与中国以外的国家合作;据201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官网显示,李小文正在主持进行的研究项目及研究计划有:中国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 “地球表面能量交换的遥感定量研究”(1997~2000),中国国家863计划项目 “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系统”(1998~2000),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项目 “热辐射方向性模型”(1998~2000),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用热点卫星数据研究地表的热点效(49971059)”(2000~2002),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九七三)项目 “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2000-2005)。
李小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国家973项目等重大遥感基础研究项目,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教育成就
教学方面,李小文教授在
中科院研究生院、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为研究生举办了遥感科学的系列讲座及专题讲座,指导了多名博士,硕士生,推动中国在短期内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遥感机理的研究和试验研究队伍。在培养学生方面,李小文有两个理念:一是有教无类;二是因材施教。
主要作品
图书
论文
据201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官网显示,李小文已发表研究论著160余篇/部,研究成果和水平得到了国际公认,研究论文被国内外科研人员广泛引用,论文有28篇被SCI收录,38篇SCI引用557次,44篇被EI收录,19篇被CSCD收录。其1981年的硕士论文1985年被美国权威著作《遥感手册(第二版)》收入,1985年论文于1997年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SCI引用113次;1990年获国际劳力士雄才伟略奖,国际权威性“Marquis科技名人录”97年第4版传主。
荣誉奖项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李小文被网友认为像
《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但他自己不争辩也不赞同。有人将他与陶渊明等魏晋名士相提并论,“外表不羁但是有着仙风道骨”;一位大学同学盛赞他,“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李小文这种被神化的“扫地僧”精神和气质,可以说是对时下知识精英界“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一种批判和反讽,也是对知识阶层期许。(新京报 评)
在现在的学术界,像李小文这样的个性学者也并非个例,我们真正缺的,是包容不同个性人才的制度环境。相比围观李小文们的“怪”,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怪人”的生存处境。(齐鲁晚报 评)
李小文老师身上有侠气,不拘小节、潇洒随性、喜欢喝酒。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会用打赌的方式让学生勇敢尝试,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人民网 评)
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 评)
李小文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名,是植被几何光学遥感建模的先驱,有力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被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前主任Strahler评价为“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综合档案室 评)
人物纪念
刊登广告
2014年6月5日,华为将李小文作为企业的形象代言人,刊登广告向“布鞋院士”致敬,并称华为坚持的精神就是真心向李小文学习。
保留博客
2015年1月10日18时,在李小文常去的博客网站科学网,该网站编辑部发文向李小文老师表示深切悼念,并表示李小文的科学网博客将会永久保留,科学网也会尽快建立专题以专门悼念李小文老师。他的学生则在博客发文: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的身体再也不会阻止您喝酒了。
设立基金
2015年1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发起并设立以中国著名遥感学家李小文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旨在推动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李小文基金将用于支持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引进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支持人才培养,设立奖教金,奖励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扶持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设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自主品学兼优、执着科研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