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富,1943年9月生,湖北鄂州人,汉族,中共党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3年9月,李崇富出生。
1958年,被保送至鄂城第十三中学。
1959年,转入燕矶中学。
1961年,考入鄂城一中。
1964年,毕业于湖北省鄂城高中。
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1970年—1971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劳动锻炼。
1972年—1978年,任职于湖北省黄石市文化局。
1978年—1981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1981年—1983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列教研室。
198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8年,任教于清华大学。
1990年—1993年,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副主任。
1993年,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
1993年—1997年,任清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副主任、哲学教研室主任。
1997年7月—2005年12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崇富主要研究方向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邓小平理论。
李崇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后来调整和转变为对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如下:
一,致力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现代化的前沿问题探索。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李崇富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重点,致力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涉及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哲学上,对人类认识的反映机理进行了论证和阐述。以科学实证知识为前提,比较深入和系统地论证和阐述了反映形式的阶梯性的多级质变和历史性的进化过程,阐明了思维发生的自然史前提。提出和阐述了为各种反映形式所共有的本质特性,即反映的选择性、反映的相符性、反映的能动性,以及它们随着反映“主体”的历史性进化,而发生过的多质态的进化、飞跃及其相互联系的机理。力图在现代科学的水平上,进一步阐明了人类思维的个体发生对于思维的系统发生的重演(律)关系,以深化对思维规律的认识。概括、提炼和初步论证了“人类认识格局的系统建构”,以“主体势”和“认知定势”概念的阐明,而对认识史上康德提出的思维“图式”问题,力求给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改造和发挥。
二,谱写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李崇富在注重结合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包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问题;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由理论转化现实的哲学前提即实践基础问题;科学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及其某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研究,特别是对毛泽东所倡导、推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其人生价值观问题和党建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而其重点,则对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运用、发展和创新,并包括对邓小平理论及其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马克思主义解读的研究和论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解决、化解社会矛盾问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观点,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基本制度与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的关系问题,对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等问题的研究和论述。
三,对于马克思主义所遇挑战和中国国内外形势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李崇富遵照邓小平在80年代初指导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他提出思想战线的共产党员“应当站出来说话”、“必须站在斗争的前列”的要求。李崇富提出,反对和平演变,最根本的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巩固何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同时还应该从政治上、思想上筑牢多维、立体的防线,正确的处理好阶级斗争、不断革命与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
四,积极参与实施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五,推进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新发展。
据2023年年9月《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站数据,李崇富已在《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求是》《
中国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
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政论文章300余篇;已著有《
李崇富选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李崇富集》《较量——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沉思》《毛泽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等多部论著, 有译著《论非生物界的反映》等,主撰和主编《毛泽东人生价值理论研究》《现代哲学思维的智慧》《马克思主义150年》《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研究》等论著20余部,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认识发生论》《思维世界导论》等学术著作多部。
李崇富作为筹备工作小组组长,参与筹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人才培养
李崇富多次向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要求:“年轻的研究者需要在五个方面上下功夫:做人,要做正直的人和坦诚的人;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没有‘终南捷径’。要想真正地认识、理解马克思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唯有从认真地研读其原典开始;了解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学习、研究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守正和发展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和主攻方向;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使马克思主义薪火相传。
李崇富的治学态度,一要踏踏实实,不能浮躁,不务虚名;二是要找准方向,钻研下去,持之以恒。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应该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同时做学问也要有专长,真正的学者是不可替代的,在治学的过程中,强调对真理的追寻,坚持真理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坚守真理底线,不断修正错误,争取有所进步。
李崇富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主持“哲学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截至2021年2月,李崇富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共40余人,如时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研究员
许先春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崇富出生在湖北鄂州东部杨叶镇的一个贫寒农家。李崇富直到九岁才发蒙上初小。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十分珍惜,勤奋学习。四年制初小,仅读三年,跳级一年。在这段岁月,贫困一直如影随形,面对许多困扰和挑战,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崇富,虽屡经挫折而不移求学之志。
李崇富在求学起步路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为了减轻家庭困难,而支撑上学,从高小到高中,长期坚持半工半读,利用假期和周末,干一些有报酬的体力活。包括在生产队干农活、在码头做搬运工、做基建小工、到集镇出(贩)卖蔬菜等农产品。为着生计,如此奔波,并没有让他放松学习要求。
人物评价
“李崇富既立足于讲台,为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践行者,而贡献一份力量;又立足于庙堂,力图为毛主席等老一代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所开创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争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他敢于讲真话、坚持真理,既有党性意识、原则意识,又有包容意识、爱才意识,力图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人才,看待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奉献。”(青马先声微信公众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