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白(1900—1979),广东
梅县丙村横石人,上海南洋路矿大学(今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毕业后回乡协助其父开办煤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连阳煤炭管理局工程师、四望嶂矿务局工程师等职。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煤炭开发经验,能从山形、土质表象中判断底层有无煤炭,并能分析煤层的走向,为广东省和梅县的煤矿事业建设作出了贡献。
李希白,原名孝先,丙村镇横石村人。父李百谦,在丙村开办煤矿,经营煤炭业。1917年在梅州中学毕业后,到上海南洋路矿大学(今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矿冶专业学习。毕业后回乡协助其父开办煤矿。1921年间,研制出木轨、木轮斗车用于矿井运煤的先进方法,提高了工效。1923年赴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教书,并办锡矿。1925年返乡,在丙村北坑开办宝藏兴煤矿公司,雇用工人60人,日产煤30多吨。后又在松口办洋坑石灰厂,在丙村茅山开办垦殖业种植油桐。
抗日战争时期,李希白勘测丙村缺牙山煤炭资源,绘制大量开矿图纸,拟开发缺牙山矿场,已购买了山下竹林和机械设备,后因资金等各种困难未能实现。但此举为后来丙村区、乡煤矿的开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952年土改运动期间,李希白因家庭和本人的历史问题被判处徒刑,刑满后释放,留罗家渡就业。后调连阳煤炭管理局、四望嶂矿务局任工程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送回农村管制劳动。
李希白因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煤炭开发的丰富经验,他能从山形、土质表象中判断底层有无煤炭,并能分析煤层的走向。1953年他在粤东行署公安处梅县白渡角慈山劳改场服刑时,勘测、设计白渡煤矿,研制出采用架空索道运输线取代人力肩挑的办法,使工效提高10多倍。1954年调罗家渡煤矿参与勘测设计工作。后奉命到粤北山区,主持“富国煤矿公司”(后为红工矿务局)生产矿井的技术改造,并在省里编写了大量的技术培训教材,培训大批煤炭生产管理骨干和技术人才。1957年,他又参与四望嶂煤矿和梅隆铁路的勘查设计工作。因他对煤炭建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多次立功受奖,1959年省公安部门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李希白事迹展览。“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希白被遣送回乡后,因有技术专长,县、区、乡煤矿部门仍经常请他指导协助开采煤炭工作。他走遍了各个区乡,特别是丙村的山场矿井,摸清了地质资源和煤层结构,绘就了大量设计图纸,为梅县煤矿事业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