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方(1878~1959年),原名步青,字福廷,号莲舫。湖北京山人。15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入湖北经心书院。1902年留学日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参与创办《湖北学生界》、《汉声》杂志,鼓吹社会改革。次年被清政府取消学籍,勒令回国,寓居武昌花园山孙森茂花园。时兴中会会员吴禄贞任职武昌,常和吕大森、李书城、耿伯钊等聚会于李之寓所,畅谈革命,联络志士,并介绍青年潜入军队,以运动
新军;李负责接待、组织和经费筹措。其寓所被称作“花园山机关”,后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察觉,将与会骨干分别遣离。1903年底,李调湖南,历任湖南学务处主办,长沙明德、经政学堂堂长,长沙中路师范学堂教员等职。1906年回武昌,先后任湖北师范戊堂堂长和两湖总师范学堂、安陆府师范学堂教员。日知会刘静庵、胡瑛等被捕入狱时,曾出力营救。
人物简介
辛亥首义后,先后任鄂军都督府首席秘书、季雨霖北伐军顾问官、襄阳卫戍司令兼襄阳道、宜昌府知事及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政府关于拟定中华民国国庆日提案时,首先提出以首义日——10月10日为国庆日,得到与会3/4代表附议,经临时参议院决定通过施行。1916年起,先后任教育部视学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事务处主任、教授,
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成立,任实验区主任委员,写成《改造小学国语初步课程方案》,即“廉方教学法”,在开封实施,取得效果。
抗日战争期间,随教育部入川,担任长江流域小学流亡教师教学指导、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此期间,与教育界旧友中共代表董必武、林伯渠等过往较密,在参政会上不提案、不发言、不举手,时称“三不”参政员。1945年应聘回鄂,任湖北通志馆副馆长兼总纂。以业余时间著成《辛亥武昌首义记》和《京山新志·舆地志》。武汉解放前夕,与张难先、李书城等发起成立湖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呼吁国内和平,并带头发起赞成中共八项和平条件的签名运动。以后又投入反搬迁、反破坏斗争。1949年9月,应中共中央电邀参加各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教育部副部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生平经历
武昌学界的革命先驱
李廉方是湖北京山人,少年秀才,青年中举,后就读于武昌经心书院,学天文、舆地、兵法、算学等新学。经心书院是当时华中地区的著名学堂,师生思想较解放,毕业生中多革命分子,如李书城、张继煦、万声扬、史青、魏宸祖等,且在
辛亥革命中多有建树。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一系列接踵而来、触目惊心的事件,使正在新学堂读书的李廉方及其同学受到极大震动,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1902年,为培养学堂师资,张之洞派经心、两湖和江汉三书院高材生留学日本,兼以考察东洋学务,研究中外大势。李廉方成绩优异,得膺其选,与黄兴、李书城、张继煦、万声扬、金华祝、余德元、周龙骧等31人共赴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不久,他们与同孙中山熟识的湖北最初派出的留日学生刘成禺、程家柽等人往来,其中刘成禺每周六、周日必来晤谈。在其影响和介绍下,李廉方阅读了一些革命书籍,激发起了民族感情,认为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庚子事变以来,遭受外国人的侵侮日甚一日,这都是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抑压汉族民气所致,坚信要救亡图存,必先推倒清廷,于是便由改良主义者转向反清革命派。据李书城回忆,那时梁启超等人主张君主立宪,实行改良,在留学界及国内影响甚大,不少学生附和、崇敬他。弘文学院的学生每晚都在自习室讨论立宪和革命的问题,最初颇多争论,以后赞同孙中山主张排满革命的占了多数。
《湖北学生界》的发起人
1903年1月,李廉方与刘成禺、张继煦等鄂籍进步学生,“以世界知识及民族主义唤起内地学生觉醒”为主旨,在东京发起《湖北学生界》月刊,辟有政法、军事、教育、经济、实业、地理、历史、理科等栏目,所刊文章文笔犀利,指意宏达,传诵一时。李廉方为该刊地理栏主笔,先后撰写了《中国地理与世界之关系》、《黄河》、《地理与国民性格之关系》、《扬子江》等文。史学界公认:《湖北学生界》是留日学界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革命刊物之一,辛亥时期的革命刊物中以省命名的,以它为最早。此外,李廉方及蓝天蔚、黄兴、李书城、程家柽、王景芳等十余人,在同盟会创立之前曾密结排满盟约,每月集会一次。李廉方回忆说,此事与《湖北学生界》、昌明公司有关,他人鲜有知者。一时间,革命风气大开,各省学生所办刊物和革命小册子风起云涌,大量输入国内,唤醒了国人,也震动了清廷官吏。适值日、俄在东北三省开战,留日学生痛感国土被践踏,组织义勇队,作归国准备,推举鄂省官派陆军学生蓝天蔚为队长,文武学生参加者尤众,语多激昂,于是引起清吏查禁报刊与取消官费的风波。李廉方、金华祝等不得不赴外省从事教学,暗中革命。
“花园山聚会”的组织者
不久,李廉方返鄂赁居武昌花园山孙森茂花园,在其寓所组织联系进步师生20多人秘密集会,讨论革命方略,俨然以领导自任。李廉方主要负责接待和经费筹措之事,联系学界人士。他回忆说:“学界往来者颇多,凡以后留学东西各国者十之八九曾到是处。”如当时任职武昌的吴禄贞常到此处与革命志士畅谈,又利用其地位安置同志于军学界中;黄兴从日本回国由沪返湘,路过武昌,也居花园山李廉方寓,日久宣传革命。李云汉说,“此园实际上已成为秘密的革命机关部”。
辛亥革命史文献在早期革命活动和组织方面,大都提及“花园山聚会”并给予高度评价:它开了湖北革命组织的头,启迪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这些人在后来的湖北革命团体如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和
辛亥革命中起到骨干作用,并在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中任要职。
“花园山聚会”被清吏察觉,其骨干分子分别遣离,李廉方再次被逐出省。应同学胡元谈、黄兴之邀,他赴长沙任教于明德学堂,主经正学堂教务,与同事刘佐楫、张继、王正廷、苏曼殊、张继煦、陆鸿逵等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其间,李廉方还曾在清肃王府教读一年。
1906年春,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两湖总师范学堂,李廉方应邀任该学堂历史教习。他与张继煦、周龙骧等虽不敢公开表露排满思想,但在讲课中有意传授一些新思想,学生也都能理解。李廉方这次返鄂仍住在武昌花园山孙森茂花园,在此曾联合学界发起湖北教育会,与汤化龙、张国溶、王绂炜、张知本等留日同学集合士绅反对咨议局,迫使满人喜源等辞职,另聘姚晋圻为坐办。
至辛亥首义时,李廉方历任湖北师范戊堂堂长、方言学堂监学、艺师养习所总理、省视学等职,并利用其公开地位,暗中从事革命活动,为同志提供了许多方便和帮助。
辛亥首义的参与者
1911年10月10日,一场伟大的革命风暴在武昌兴起,建立了“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的殊勋。首义成功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湖北军政府(鄂都督府),并宣布废除大清帝国专制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号召全国人民推翻各级政权。李廉方因长期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有功而被推为军政府秘书长。任事不及一月,偕同季雨霖赴安襄,在仙桃镇成立安、襄、郧、荆招讨使行署,季雨霖为招讨使,李廉方为参谋长,他们所向披靡,乘胜前进,收复鄂西北大片土地。高仲和在《北征纪略》中称:“李廉方晓畅军事,走笔如飞,重要电稿多出其手。”襄阳光复后,李廉方初任襄阳府知事,后议决三路北伐,向河南南阳出兵,他留守改任襄阳卫戍司令兼署襄阳道。
南北议和,都督电催李廉方回省任教育司长。李廉方返回中途晤刘公,归晤蒋翊武,备悉演变情状,拒绝就任,因为新政府里的官员几乎成了清一色的旧派人物,民主共和成了泡影。
“双十节”的首倡者
1912年7月,在“征集全国教育家于北京”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李廉方面对北洋政府提案拟定的国庆的三个候选日期:清廷下诏逊位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日和南北议和协定日。他当即提出抗议,另提“武昌首义日案”,并申述预案三个日期之非,以及武昌首义日当为唯一国庆日之理由。当时与会者不尽同情革命,颇多附和北洋政府而反对李说,尤以浙江代表邵章争辩次数最多,各不相下。后经李廉方引经据典,历述法国和美国国庆均是首义日,全场态度为之一变,湖南、安徽、江苏代表纷纷表态力挺。在表决时,与会者3/4举手通过,推李廉方、黄炎培、贾丰臻三人修正提案,提交临时参议院审议。9月,北京政府将李廉方的提案,交由临时参议院审议,正式通过以武昌首义日10月10日为中华民国国庆日,又称“双十节”。
辛亥革命史的早期研究者
辛亥革命成功后,李廉方先后到中华书局、教育部编纂处任职,编撰出版了修身、教授法、教育史等多种教科用书,提倡实用教育并较早“主张国文宜改国语”,还实验创立了闻名的“廉方教学法”国人自创的第一个教学法。
抗战胜利后,他编撰了《辛亥武昌首义记》一书,记述了
辛亥革命前湖北革命团体建立、活动情况与武昌首义经过及湖北军政府初期史实,为
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不少学者如如薛君度、章开沅、林增平等,称该书内容较为可信。
新中国成立时,李廉方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中南军政委员兼教育部副部长。他去世时,中央人民政府充分肯定了他的一生特别是对
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正如政协的挽联所写:“遗著犹新与
辛亥革命历史共存,此生无憾见祖国社会主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