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泰县,籍贯江苏镇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1939年12月31日,李德仁出生于江苏泰县溱潼镇,祖籍江苏镇江丹徒,他童年时期正值战乱,生活日益贫困。6岁,在溱潼长江小学启蒙,后进入养正小学。十一岁小学毕业,考进江苏省立泰州中学。当时他有兄弟姐妹7人,父母工资较低,家庭负担重,于是父亲让他学中专,后在小姨的资助下升入江苏省立泰州中学高中。
1957年,从江苏省泰州中学毕业,被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测量系录取,系主任是王之卓院士。1963年,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提出利用反光立体镜进行航测加密和测图的理论与方法,导出比加拿大Veleek教授更严密的理论公式。本科毕业后,王之卓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考试科目共3门,李德仁两门满分、一门99分,但因为档案里一份“莫须有”的材料,他被取消录取资格。
求学经历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再次报考武汉测绘学院,在王之卓教授门下攻读硕士学位,并从事解析摄影测量研究。1981年,获得武汉测绘学院硕士学位。1982年,李德仁获准赴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进修。1983年,进入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在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1985年2月,李德仁获得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其255页的博士论文《摄影测量平差中控制点粗差和像片系统误差区分可能性理论和试验》以“1分加5星”的得分创下斯图加特大学博士答辩的最高纪录。
工作经历
1963年,李德仁被分配到国家测绘总局第二地形测量大队当实习生。1964年,被调往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工作。1971年,被分配到石家庄水泥制品厂工作。在此期间,他通过自学和实践,掌握了特种水泥制造技术,并与中国建材研究院一起成功研制“新型硫铝酸盐特种水泥系列”。1975年10月,被调往河北省测绘局任工程师。1978年至1981年攻读硕士期间,他研制出中国第一个自检校光束法平差程序软件,在国际上提出自检校光束法平差的信噪比问题和补偿系统误差、克服过度参数化的三种方法。1981年,李德仁在武汉测绘学院任教。1982年,在波恩大学进修期间,他针对西方学者发现和消除粗差的倾向性方法,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1986年10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88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李德仁被选为第三委员会主席。
1991年,李德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1997年2月至2000年7月,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
2000年8月,李德仁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被苏黎世理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同年5月,汶川大地震,带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正确指挥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分辨率最高的数据;5月31日,一架救灾飞机失事,李德仁提出将进口激光扫描传感器快速装上遥感飞机,对直升机80平方公里范围扫描,发现强信号区后,圈出高度怀疑区5平方公里,再用进口机载数字成像系统拍照该区域,最终获得10厘米分辨率的三维图像,找到了该失事飞机的下落;北京奥运会时期,带领专家团队,从奥运会申办、场馆建设到成功举办,全方位提供专业数据,为中国节省约16亿元。
2009年,李德仁利用测绘技术完成“影像武汉”网络地图,使武汉成为中国首个最完整、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影像城市”。
2012年1月9日,由李德仁提出和设计主要技术参数的中国第一颗测绘卫星成功上天,该卫星成为国内外同类型卫星的性能最优星,打破其他国家卫星数据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2月,被聘为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2013年4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近年经历
2020年1月,李德仁办理荣休手续;1月25日,李德仁院士和张过教授牵头,成立联合工作组,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完成卫星调度、数据处理,每日更新医院建设遥感卫星影像。遥感卫星影像自1月29日13点16分环球网微博首发后,迅速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网、新文化网等300余家媒体转发和连续跟踪报道。李德仁的重点实验室和立得公司合作制造了几款机器人,可以给医生和护士送东西、送饭和智能消毒。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德仁致力于提升中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中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李德仁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的一个百年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推进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3S)的集成与应用。进入21世纪,倡导和推进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运营,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推进数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建设。
李德仁在90年代初的研究中发现,以多尺度的分割,可将既有矢量特性又有栅格特点的数据结构一体化,因而提出了一体化数据结构的概念,并最早提出了一种既能表达图形数据又能表达属性数据的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以及图形、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集成的整体空间数据库模型。李德仁提出的面向对象和矢量一栅格一体化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已发展为三库一体化的无缝数据库理论。
1907年,Helmert提出方差分量估计的思想,李德仁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检验出发,提出平差系统的可区分性和扩展的可靠性理论,不仅有定性的尺度,而且有完整的定量尺度,利用该理论体系解决了测量数据中的系统误差的区分、粗差的定位和习题误差附加参数可靠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指导生产的规律和结论。
1982年,李德仁首次将验后方差分量估计方法用于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随后提出一种基于验后方差分量估计的选权迭代法。该方法能顾及平差几何条件,将最小二乘法与Robust估计法相互沟通起来,能有效地剔除多个粗差,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
1992年,李德仁在中国首先提出地球空间信息学这一学科名称,并定义了它的科学内涵,初步形成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在地球空间信息的处理中,组织研究生从多源遥感影像的成像机理和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理论出发,从理论上统一了比值变换、高通滤波、高频调制技术、Brovey变换、基于小波Trous算法和基于小波Mallat算法的融合方法,另外还提出了商空间理论、数学形态学等方法在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
1994年,李德仁率先提出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SDMKD),推动遥感GIS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指导多名博士生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提出了知识发现的四维状态空间和一系列空间数据挖掘算法,用于遥感影像自动解译和智能化空间分析与辅助决策。
李德仁与其博士生袁修孝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航空动态条件下利用GPS辅助测定航摄仪内方位元素的理论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航摄仪内方位元素只能在实验室用物理方法测定的局面。GPS空中三角测量已在全中国、特别是西部开发中广泛应用,该研究使野外工作量减少了90%,节约费用70%,并大大缩短了成图期。
李德仁与其博士后朱庆一起研制成Cybercitr GIS自主产权软件,可实现城市三真维模型的计算机重现与属性查询,2001年,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在数字正摄影像数据库(DOM)基础上,生成与之构成立体正摄影像的匹配数据库(DSP),建立可量算的虚拟现实。在该环境下,任何用户可对缩小了的真三维实地景观模型进行量算。
由于高精度位置姿态等器件对中国禁运,导致国产遥感卫星无法满足境外测图和国防应用要求,于是李德仁主持设计论证了中国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系统参数及误差处理方案,采用自创的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建立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技术体系,有效剔除粗差、补偿系统误差、处理偶然误差,将国产卫星影像无地面控制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3米至5米。这一成果开创了国产卫星高精度测图从国内走向全球的新时代。
李德仁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集成的3S理论与方法,主持研发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全自动高精度航空测量系统,减少了90%的野外测量工作量,解决了困难和危险地区的测图等技术难题,在中国西部困难地区测图、中越边界雷区测绘、海岛礁无人区测量以及各种应急测绘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德仁主持研发了中国第一代地面移动测量系统,解决了地面快速定位定姿和高精度测量难题,引领了地面移动测量的变革,成为信息作战的核心装备,服务于战略支援信息保障。
李德仁针对中国“人才出口软件进口”的不正常状态,率先提出大力发展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软件的设想。他组织20余名青年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研制出具有自主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吉奥之星(GeoStar)。该软件首创一体化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在许多重要功能指标上超过国外老牌软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该系统获2001年度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
在李德仁主持下,在中国国内率先研制开发实用商品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一GeoImager,该系统已通过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的软件测评,是国家测绘局2000年“数字中国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招标中唯一通过各项测评被选中的软件。1999年,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该软件被总装航天局选中立项,2001年底通过军方验收,定为全军遥感图像处理的型号软件,在全军通过试用后全面推广应用。
2005年,李德仁组织开发武汉市市政“网格化管理”系统,将遥感图像、计算机、手机、无线网络等融合在一起,市民如果有问题可给市长、区长打热线,系统迅速将问题传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解决。这种现代城市管理模式覆盖社会治安、劳保、食品药品监管、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他进而推动该市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了“数字城市联合实验室”,专攻数字城市关键技术,联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李德仁发表10余部专著和超过1000篇论文,论著被引用超过27000次,H指数79,为测绘遥感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李德仁认为,作为老师、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埋头做好学问,不说空话,不抄文章,不偷软件。一个人只有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在科研中具有战略眼光,提炼出新的思想。他一再强调,要创造一流学科、攻克技术难题,必须自主地去思考问题,必须有自己创新的思路,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要学会做人,要掌握专业知识。
李德仁提出,处在一个学科大交叉、大融合的时代,埋头做学问是必要的,但还是不充分的,还要看准方向,要创新,就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洋人。学生向老师学习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做人的品行,老师则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点。
1985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后,李德仁为本科生开设3门课,为研究生开设1门课,还编写了3本教材。
无论工作多忙,李德仁都坚持亲自上讲台授课。由李德仁等6位院士和4位教授联合主讲的大一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武汉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07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自1989年起,30多年的时间内,李德仁团队先后培养200多名博士,其中一名中科院院士、7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级杰出人才和5名“973”首席科学家。
截至2018年3月,李德仁已独立与合作培养博士后10多名,培养硕士生80多名,博士生164名。
李德仁培养的5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关泽群、2001年袁修孝、2002年吴华意、2005年王树良、2011年潘俊)。
2022年2月27日上午11点06分,在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指导下,以武汉大学学生为主体研发的 “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搭乘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成功发射。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李德仁历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武汉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总参谋部科技顾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第六届科技委委员兼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航天专家组成员,国家遥感中心专家组成员,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武汉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图形图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GIS协会专家顾问,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高级顾问,亚洲GIS协会创会会长,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Ⅲ、Ⅵ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50多所大学顾问或名誉教授。
2024年9月3日,任重庆市空天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
社会活动
2024年6月24日,李德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德仁表示,将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其中,500万元将交给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交给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
2024年7月1日,李德仁在武汉大学作了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
个人生活
家族情况
李德仁的先祖名叫李承霖,是清道光年间的状元。太平天国运动后,举家迁到群中(即今天的溱潼)。光绪年间,到曾祖父这一代,李氏家族曾出商界领袖和同盟会会员,家里开过粮坊、油坊以及钱庄。为警醒家人以及后人,曾祖父写下了80个字的“李氏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家庭关系
李德仁的父亲李月如和母亲华淑蕙从小告诫子女“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良好的读书氛围培育他成为尖子生,一步一步迈向科学的殿堂。
李德仁的亲弟弟李德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1944年11月,李德毅出生于江苏省泰县,是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系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德仁的堂弟是李德群。1945年8月,李德群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196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后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妻子朱宜萱是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与他一起从事保护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两人是武汉测绘制图学院(现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同学,李德仁是学习委员,经常帮朱宜萱在图书馆占座位,后来李德仁在书里夹小纸条约朱宜萱在图书馆后面见面。二人因读书而结缘,并在1967年2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2024年6月24日,85岁的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在人群中寻找他的夫人朱宜萱教授一同合影,这温馨的一幕在网络上刷屏,李德仁表示获奖也有他爱人的功劳。
人物轶事
坚持学习
李德仁酷爱读书,即使在五七干校,依然坚持学习,读英语“毛选”,听“美国之音”的英语900句,始终没有放弃学业;在王之卓门下读研时,李德仁仅专业方面的读书笔记就有厚厚30多本;在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时,他常在午夜之后才走出实验室,第二天早晨,又第一个打开实验室和资料室大门。 多年后,阿克曼这样教育德国学生:“你们羡慕李德仁教授的成就吧?他为自己的祖国而拼搏,他每天工作都在14小时以上,而且常常是通宵达旦!”
妻子建议其回国工作
李德仁到德国深造临近毕业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他伸出橄榄枝,妻子朱宜萱从国内写信给他“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产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与弟子相处
李德仁的弟子张良培称其是一个性情中人,兴致高的时候,会与徒弟们一起去卡拉OK,可以从《三套马车》唱到《纤夫的爱》,从《伏尔加河》唱到《长江与黄河》,但要是科研做得不好,他可能会勃然大怒。
人物评价
李德仁院士的杰出成就,使武汉大学成为世界上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最著名的研究机构;他还对培养国家和国际学术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颁奖词)
李德仁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摄影测量学家,他的水平完全是现代国际水平。(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 评)
李德仁是一个坚持“读书、思维、创新、实践”而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在神奇的测绘遥感领域,用数字绘天地之大美。正是在以李德仁为首的科学家团体的努力下,中国测绘科学与美德并驾齐驱,稳立世界三强。(中国教育报 评)
参考资料
李德仁.中国工程院.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6: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