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甲,1950年生,又名曾虎,号墨海轩主,辽宁东港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
国画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扬州八怪画院名誉院长。
作品参加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当代中国画百名提名展,获全国第三届当代山水画展优秀作品奖。曾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以及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刘海粟美术馆、现代美术馆和全国10多个城市举办展览。1982年结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1983年在丹东市举办《李德甲版画展》,1986年在本溪市举办《李德甲画展》,1992年应 邀访问日本,在日本多处举办《李德甲艺术展》,展出中国画、版画及陶艺作品近二百余件 。1993年应邀访问马来西亚,在首都吉隆坡举办《中国画家李德甲美术作品展》。1994年在 中国美术馆举办《李德甲中国画版画展》。1995年应邀访问马来西亚讲学及举办《中国著 名画家李德甲水墨画展》及《中国当代著名画爱十三位作品展》。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 术作品展览和全国版画展览以及英、法、日、美、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国际 美术展览活动。有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国际著名美术馆所收藏,1990年辽宁美术出版 社出版《李德甲作品选集》。1988年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美术工作开 拓者”称号。曾荣获《中国画大展》优秀奖。《第三届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97美术 作品评奖大展》铜牌奖。《世界华人书画大展》铜牌奖,日本最高金奖,日本国际美术金牌奖.。出版有:《李德甲作品选集》、《李德甲中国画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李德甲选集》、《收藏李德甲山水作品集之一》。辞条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家》、《中国当代名家经典》、《世界华人艺术成就博览大典》等四十余部。
评论家吕永岩:或许是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有机会接触了许多当代著名书画家。如
沈延毅,如
杨仁恺,如
石齐、刘大为、
冯大中、
宋雨桂、
聂义斌等。
石齐谈到他的创作曾说过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极深,他说他近些年来的艺术追求是“牵着传统走。”或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理念与追求,
石齐后来的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较过去有极大的变化和突破,如果借用“洋为中用”这句约定俗成的话来说,
石齐把“洋”确实“用”得可以,说“大可以”也不为过。李德甲不是
石齐,自然也不是
宋雨桂,更不是
冯大中。李德甲就是李德甲,他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当然,每一位画家都要走自己的路。问题在于自己的路并不容易走出来。鲁迅曾经说过,路本来是没有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这众多人走出来的路,虽然是路,却并不属于某个人。就是说,它不是某个人的路。尤其是在艺术上,要走出自己的路,实在是李白笔下“蜀道”一般的难。
所幸的是,李德甲走出来了。不但走出来了,而且走得很精彩。我见过德甲的许多画作。无论是早期获国家大奖的版画作品,还是后来颇见功力的国画作品;无论是在日本、马来西亚及北京、上海等国内著名城市巡回展出的作品,还是被中国美术馆及世界著名美术馆收藏的作品。我也看过国内外许多评论家对李德甲作品的评论。如“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如“平中见奇,笔法娴熟,”如“墨韵生动,疏密得当,”如“雄浑奔放,工细不俗”等等。其实对于真正的艺术精品,对于真正的传世画作来说,文字评价的表现力永远是苍白的,有限的。面对李德甲的作品,尤其是他近些年来的一些大气磅礴的山水画,人们常常会感慨万端,有时甚至会“瞠目砸舌”。的确,如果你领悟过泰山之雄,黄山之秀,领悟过西湖之俏,漓江之俊,你再去观赏李德甲《巍峨的长白山》,观赏李德甲的《幽谷泉声》、《江南春水》、《竹乡滴翠》等作品,那么你一定会感到,置身艺术家所塑造的意境中,泰山竟不足雄,黄山竟不足秀,西湖竟不足俏,漓江亦不足俊。这绝不是誉美,更不是夸张。或许正因如此,艺术才有了永恒的生命。
李德甲曾发表过一篇谈论中国山水画点、线、面的文章,文中不仅谈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传神悟对”、“迁想妙得”绘画理论的东晋“才绝、画绝、痴绝”画家
顾恺之,谈到了兴起“松石泉瀑”一类山水画的唐代画家
吴道子、
李思训,谈到了创立“米派山水”的北宋画家米芾、
米友仁,谈到了“拙中寓巧,简中有繁”的近代画家
黄宾虹,谈到了
林风眠、
李可染、陆俨少,同时也谈到了南北朝
谢赫“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谈到了梁元帝萧绎的“笔妙而墨精”,谈到了唐代
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谈到了五代
荆浩的“气、韵、思、景、笔、墨”“六要”,谈到了北宋韩拙的“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李德甲对中国传统画技法和神韵从理论到实践探究的精深和广博。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也就谈不到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是表现为创新的继承。李德甲的许多作品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创新与继承的辩证统一。这似乎也是一种“牵着传统走”,是李德甲式的“牵着传统走”。同一传统,不同的牵法、走法,也就走出了远近高低,走出了千姿百态,走出了似锦繁花。
中国美术院院长
冯远教授在评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
宋雨桂作品的艺术风格时曾用了“雄秀森严”四个字,雄者:雄奇、雄阔、沉雄、旷达、伟岸、超迈;秀者:清秀、苍秀、秀润、灵秀。“雄”“秀”连在一起,意在取其两端极至之综合。“雄”不致粗拙荒率,误入野狐禅;“秀”不见纤靡孱弱,缺乏厚度,有失大气。而森严则指画风技巧、运势布局、章法矩度周正谨严,来龙去脉均有所交代,毫不含糊。即便是虚白之处,也是渐次过渡,勾合点染,如春蚕吐丝,丝丝不苟。我想这些评价用到李德甲的身上,也颇为恰当。冯教授在评论
宋雨桂的时候曾谈及东北的山川,说北地山川“虽起伏绵延不断,却少有突兀峭立、峻险奇拔,”“难有苍秀之感”。我想冯教授或许南方走得多一些,对北地一些名山大川尤其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川并未涉足。其实北地许多山川,其雄、其秀并不在南方之下。仅鸭绿江沿岸的奇山异瀑、幽潭险哨,就足以让人拍案叫绝。鸭绿江河谷从地质学上可分为火山锥体、倾斜玄武岩高原、玄武岩台地及河谷地貌,其中尤以玄武岩高原及台地地貌,或峭立,或险峻,或奇拔,或苍秀,许多峰峦、石林,其鬼斧神工,实可谓奇绝天下。李德甲生在鸭绿江边,长在鸭绿江边,鸭绿江沿岸的奇峰异石,飞瀑险滩,既陶冶了他的性情,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并且他还或因情致,或因应邀去南方举办画展,从而游历了许多南方的名山大川,比较鉴别之间,便有许多神思遐想泻于笔端。其南山北水,北水南山,山山雄奇,水水秀丽。这情形似乎很像当年萧红在香港写作《呼兰河传》。没有家乡的冻土地,自然就失去了创作的根基。没有对香港的体验,也就没有对家乡冻土地更深刻的领悟。这又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山、他山,他山、此山,赏析顿悟中就有了
宋雨桂,也有了李德甲。
李德甲的一些山水画,常常表现出一种刀刻斧凿的力度,这显然与李德甲早期的版画创作有关。李德甲最早在画坛奠定影响,源于他的版画作品。他的版画作品本来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却并没有就此满足。鲁迅当年在推介德国版画家的作品时,曾说过“世界上版画出现得最早的是中国,或者刻在石头上,给人模拓,或者刻在木板上,分布人间”的话。鲁迅对版画似乎情有独钟,他多次向中国美术爱好者推荐国外的版画作品,并多次为一些版画作品作序。在鲁迅看来,版画作品是很有表现力的。李德甲在版画创作上造诣很深。这也为他从版画过渡到国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版画是心灵与艺术的结合,也是刀与版的结合。一刀一笔丝毫敷衍不得。中国有“虎王”美誉的
冯大中,曾在他的画室中,指点着他
工笔虎的半成品,说明那些虎毛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正所谓“谁知虎身毛,根根皆辛苦”。李德甲的山水草木,也给人无处不笔,无处不工的感觉。画作,画作,有画,有作。区别在于有的人“画”得多一些,有的人“作”得多一些。“作”更多的表现为技巧以及技巧所造成的随机的效果,而“画”则要靠一笔一笔的功夫。“作”的技法大多秘而不宣,“画”则常常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演给人看。李德甲的画更多的是“画”出来的,而非“作”出来的。这也就更显出李德甲的勤勉,更看出李德甲的实力,更体现出他的作品的内在价值。李德甲为人豪气,并且豪饮,但这些并没影响他作品的精微细腻,并没影响他千笔万笔,无笔不简;三笔两笔,无笔不繁。他评价中国现代山水画大家
陆俨少“能够把逸笔挥洒的山峦树石与工细勾勒的云水微妙地结合起来,使整幅山水画气势层层积叠,似排山倒海,扶摇而上,从而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整体力度。”其实这也正是他自己画作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