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贵(同济大学),1963年生,汉族,江西丰城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另有湘西自治州中院副院长。1978年考入上海纺织工学院(现
东华大学)化学纤维专业,1982年获学士学位,曾于1982-1983年在江西维尼纶厂工作任技术员一年,之后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现
东华大学)化学纤维专业,先后于1986年、1988获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分配到在天津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工作,1997年被引进到
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工作。期间在1991年晋升副研究员, 1993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8年评定为博士生导师。1999-2000年应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邀请和出资在该校化学所以访问教授身份从事合作研究。
简介
李新贵,1963年生,汉族,江西丰城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留学基金
委评审专家。
1991年任副研究员, 1993年被破格聘任研究员, 1998年为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同年评定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材料科学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导电纳米材料、导电高分子、高发光高分子、高效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液晶高分子、气体分离膜和天然高分子的合成、表征与应用。
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完成和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基金、上海纳米科技专项基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
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学)建设开放基金、纤维材料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科学与人才基金纵向课题14项。
工作履历
1991年任副研究员,1993年被破格聘任研究员,1998年为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同年评定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1999-2000年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教授。应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oyGordon教授邀请,在2004-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访问学者。
目前为同济大学材料化学所所长。
主要职务
同济大学材料化学所所长
学术研究
一、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论文评审人
1,美国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2,英国 Polymer
3,英国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4,英国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5,美国 Synthetic Metals
6,美国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7,美国 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
8,荷兰 Journal of Harzadous Materials
9,美国 Macromolecules
10,Chinese Chemical Letters(SCI刊物)
11,.ActaChimicaSinica(SCI刊物)
12,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SCI刊物)
13,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SCI刊物)
14,.NewCarbonMaterials(SCI刊物)
兼任《建筑材料学报》和《广东塑料》编委。
二、研究特色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功能性聚合物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分子结构与溶解性、成膜性等与功能性等之间的关系。具体涉及到芳香族单胺和多胺聚合物的化学氧化合成、电化学氧化合成,以获得导电功能、防腐功能、电致变色功能、重金属离子吸附功能等材料,同时特别研究聚合物颗粒粒径的大小,以期获得纳米颗粒,从而解决芳香胺聚合物的难溶难熔而引起的难加工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难点及热点研究之一。
学术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篇幅长106页的论文一篇对芳香族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功能性进行了大量系统的文献查阅,详细而完整地查阅了自1862至2002年期间国内外470多篇文献,对有关芳族二胺的氧化聚合、酶催化氧化聚合、光催化氧化聚合等四种新型聚合及所合成的聚合物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就五大类芳香族二胺的化学氧化聚合反应首次作了详尽的理论总结与展望,系统论述了该材料的多功能性等前沿性关键问题,特别论述了难溶难熔性、低分子量、脆性等世界级难题的根本原因以及可能的有效解决对策。
在
美国化学会ChemicalReviews(影响因子21.036)上发表标题为“Novel multifunctional polymers from aromaticdiamines by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s”的篇幅长106页的综述论文。该文所提学术观点得到了评审专家和该刊主编一致的高度评价。
该文为芳香胺以及衍生物的氧化聚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功能的优化和应用的开发奠定了较扎实的文献及理论基础。该文正式发表2年多,已被SCI引用37次。 Chemical Review
(2)建立了无添加剂原位反应制备纯净苯胺共聚物纳米颗粒方法利用磺酸基团的静电排斥效应和大基团的空间位阻效应,选用二苯胺磺酸钠作分子内稳定剂,在无乳化剂和分散剂的条件下,通过沉淀型非均相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出二苯胺磺酸与苯胺或苯二胺的共聚物纳米粒子,为电活性聚合物颗粒的纳米化提供了新途径。
该法工艺简单,无需外加稳定剂,所获纳米粒子纯净,易于直接使用。制备出的纳米二苯胺磺酸共聚物粒径为11~130nm,平均粒径60nm,粒子分布较为均匀,形貌为球形或椭球形。该法与乳液和分散聚合法相比,突出优点在于没有外加稳定剂,这不仅避免了聚合前期配置乳液和分散液的繁琐步骤,而且聚合产物纯净,性能稳定,无需进行复杂的后处理。因而有望发展成为制备纳米聚苯胺的优选方法,从而大大拓宽其应用领域。
(3)聚1,8-萘二胺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高效反应吸附利用简易的化学氧化聚合法,首次成功地合成了1,8-萘二胺聚合物。该聚合操作简单、可获得大量聚合产物,着实为开拓聚合物的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该聚合物对银离子具有高效反应吸附性能,拓宽了导电高分子原有的功能性。室温下聚萘二胺的吸附容量最高可达2000mg/g,还原吸附的银是其自身重量的2倍,明显高于其它吸附剂如二硫代羧基哌嗪乙基聚合物和活性碳纤维对银离子吸附量。
(4)液晶高分子合成,气体分离膜,高性能碳材料,功能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高分子材料热降解及动力学。三、学术论文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自1994年在美英日德荷与瑞士等国出版的20种权威与知名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全文论文(FullArticle)97篇,累计约1100页160万字。这些论文发表刊物的累计影响因子约170。SCI收录论文99篇,EI收录约90篇。
发表的论文
发表的论文被美英日加意法瑞与西班牙、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单位的同行学者SCI引用数百次。主要论文如下:
(1)Chemical Reviews(影响因子21.036)
(2)Chemistry, A EuropeanJournal(影响因子4.517)
(3)Chemistry of Materials(影响因子4.103)
(4)Macromolecules(影响因子3.898)
(5)Acta Materialia(影响因子3.49)
(6)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A(影响因子2.773)
(7)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影响因子2.721)
(8)Polymer(影响因子2.433)
(9)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影响因子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