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朝义(1933年6月5日—2018年8月11日),男,重庆人,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33年06月05日,李朝义出生于重庆。
1956年11月,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0134部队担任军医。
1961年09月,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05月,加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研究所,后转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随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作。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8月11日18时49分,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朝义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对视网膜、外膝体和视皮层神经元的非传统感受野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在视网膜和外膝体神经元的传统感受野以外,还存在着一个比感受野面积大几十倍的“去抑制区”,并证明这个区的活动对于传递图形的区域亮度和亮度梯度信息起决定性作用。还确定在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周围,也存在一个能调制感受野反应的大区域,将它命名为“整合野”,在详细地研究了“整合野”的时空结构和调谐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感受野“三重结构”的新理论模型,来说明视觉感受野的多种功能。
截至2019年4月,李朝义在国际和中国国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获得近20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截至2019年4月,李朝义获得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人才培养
2008年7月2日上午,李朝义向电子科技大学暑期学校学员们作了题为《Eye movements, visual perception and attention》的学术报告。
2016年5月25日下午,李朝义在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举行的“院士进校园”科普报告会上,为师生带来了一场《脑与意识问题的探索》的科普报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李朝义先后担任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亚太地区委员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重大交叉前沿研究项目“脑和意识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2005年5月后,在电子科技大学担任双聘院士、电子科技大学视觉认知与类脑计算实验室主任、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他还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市视觉损伤与再生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兼职教授或荣誉教授。
人物评价
李朝义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积极面向国家需求,活跃在科学前沿,他善于把握学科发展机遇,在视觉信息大范围整合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国际前沿,并推动其成为研究复杂视觉信息处理神经机制的国际热点,为中国视觉的脑机制、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严谨治学,淡泊名利,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平易近人,关爱后生,以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人格培育了一批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评)
李朝义先生自2005年加盟电子科技大学以来,倾其知识和智慧,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言传身教,关爱后学,为电子科大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电子科技大学评)
李朝义院士是中国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在视觉的脑机制、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生命与健康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六十年如一日、潜心致研、锐意创新的精神,将一直鼓舞着大家在科学道路上勇往直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评)
后世纪念
2019年7月5日至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第四届中国视觉科学会议(CVSC2019)暨李朝义院士纪念论坛。为纪念视觉科学研究学者李朝义院士的卓越贡献,大会于6日下午举办了李朝义院士纪念论坛。
参考资料
中科院院士李朝义逝世.中国科学院.2018-08-1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16: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