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隐(665—734年) ,字光国,唐
京兆郡三原县(今
陕西省
咸阳市
三原县)人。年轻时明法科中第,授临汾县尉,累官至大理寺丞,后历任侍御史、长安令、同州刺史、大理卿、吏部侍郎等职。李朝隐晚年时出任岭南采访处置使,兼理广州政务,以为政清严、刚直不阿著称。
人物生平
挺身直言 不惧权贵
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6年),武则天之侄武三思为防止手中权力旁落,罗织罪名构陷功臣敬晖、桓彦范、张柬之等五人,唐中宗闻之大怒。御史大夫李丞嘉、大理寺卿裴谈、侍御史郑愔等人附议武三思,请旨诛杀张柬之等五人并族灭其家。在事关张柬之等人的生死时刻,朝臣们大都因担心得罪武三思而不敢作声,唯有担任大理寺丞的李朝隐挺身直言。李朝隐认为,此案未经审问核实,不应轻易用法。唐中宗对李朝隐忤逆旨意的行为极为恼怒,下令将他贬往岭南蛮荒之地。宰相韦巨源、李峤对中宗说:“李朝隐向来有清正严明的名声,一旦将他远逐岭南,恐怕会引起天下震惊。”中宗情绪平复后,也意识到处罚过重,便以张柬之五人皆有“铁券”免死为由,将他们及其子弟流放各地,将李朝隐贬到闻喜县(治今山西省闻喜县东镇)担任县令。
不久,李朝隐被调回京城出任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当时,朝廷的政令多出自权贵以及皇帝的宠信,他们不通过中书门下两省就私自任命官职,只是以斜封文状交付中书省后,就宣布被授官员的任职,通过这种“非常规”手段被授予官职的官员被称为“斜封官”。李朝隐对此种非正式授官的现象极为不满,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自唐初以来政令、授官多出于中书门下的规制,架空了中书门下的相关职权,而且扰乱了朝廷的政治。于是,他按照朝廷规制以及相关职权,坚决罢免了1400余名“斜封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权贵肆意授官的情况。李朝隐此举引起朝野震动和部分权贵的非议,由此他也得罪了不少朝臣。
清正自守 严格执法
李朝隐后来累迁至长安令,管理京城的民政及治安。长安是当时的都城,达官显贵云集之地,历来难治,但李朝隐不惧权贵,严格执法,惩治了不少不法行为。成安公主(唐中宗之女)放纵属下以低价强夺百姓田园,李朝隐派人捉拿了公主府主事的家奴,并依法施以杖击,由此京城权贵豪门肆意欺压百姓的气焰有所收敛。宦官闾兴贵曾上门请托,李朝隐命令左右将他赶出府衙。唐睿宗对李朝隐的做法十分赞赏,将李朝隐召至朝堂,当面嘉奖说:“卿为京县令能如此,朕复何忧”,并下诏称赞他为人不违背德义、清正自守,体现了古人正直之遗风,加封他官阶一级,兼赐绢百匹,以表彰其刚烈。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李朝隐升任吏部侍郎,负责审核官员政绩、以确定官员职位的升降。因其处事公正,审核详尽,朝廷授予其一个儿子官职,以示嘉奖。后来,李朝隐因故先后被降职至滑州(治今河南省滑县东旧滑县)、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县),出任刺史,管理地方事务。唐玄宗素闻李朝隐清正廉洁,当他驾车东都洛阳,路经同州时,特地赏赐李朝隐衣一副、绢百匹,以示慰劳。不久,李朝隐被擢升为河南府尹(治今河南省洛阳市)。
李朝隐在任河南府尹期间,刚正严明之风不改,面对权贵豪强毫无畏惧。当时,太子的舅舅赵常的家奴依仗主人威势,横行乡里,肆意妄为。李朝隐认为,若对此人不依法严办,“不可为政”。于是遣人将其逮捕,依法施以鞭笞之刑。在李朝隐的管制下,地方豪强无不敛其气焰,奸邪之徒难以有喘息之机。玄宗皇帝特地下诏勉励,以表彰其治绩。
开元十年(722年),李朝隐再次返京,任大理寺卿,位列九卿。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主要负责纠察审理百官违法犯罪的行为以及处理在京的重犯。武强县令裴景仙“乞取”(索贿)赃帛5000匹,且事发逃逸,皇帝震怒,下令将其处死。李朝隐觉得皇帝的决定有违当时相关律例,遂据理上奏。他指出,裴景仙所犯的是索贿之罪,按律罪不至死;且其为唐代开国功臣裴寂之曾孙,按照当时规定,贤良者十代以内违法应可酌情宽宥。故于法于情,裴景仙不应判处死刑。听取李朝隐奏报后,玄宗仍执意判决裴景仙死刑。李朝隐再次上书陈情,这次他更为直接地指出,依据唐律:“枉法者,枉理而取,十五匹便抵死刑;乞取者,因乞为赃,数千匹止当流坐。”如果原应被判流放的罪名现在要被判处斩刑,那么原本应该判处斩刑的罪名又应如何判罚呢?所以为了维护国法的尊严,应“期守律文,非敢以法随人”。也就是说,量刑裁罪必须要以法律条文为依据,不能让法律随着人的意志转移而改变。经过李朝隐一番据理(法)力争,玄宗最终依律判处裴景仙杖刑一百,流放岭南边地。在皇权至上的社会里,李朝隐以一番有理有据的说辞,最终说服了玄宗皇帝依法依律处理裴景仙一案,实属不易。此举成功维护了律法的尊严,也可以从中看出李朝隐为人处事的刚正严明,一丝不苟。
为人纯孝 恤民疾苦
不久,李朝隐转任岐州(治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义坞堡)刺史,后因母亲去世,返乡丁忧,为母守孝。第二年,朝廷欲“夺情”(按礼制,官员遭父〔母〕去世,应解职居家服丧。若丧期未满,即被征召为官,称“夺情”。)起用其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他一再推辞,没有赴任。李朝隐为人纯孝,此时年事已高,又逢丧母,悲伤过度,折损了身体。又过了一年,朝廷下诏催促其赴扬州就职,后又返回京城再次出任大理寺卿,后被封为金城伯(爵),代替崔隐甫出任御史大夫,负起纠察、弹劾百官得失之责。以前,因李朝隐以清正廉明闻名于世,御史大夫之位凡有出缺,世人总是希望李朝隐能出任此职。待如今履职,因年事已高,又被细微繁杂的政务缠身,未能尽如民众的期待,名声稍减,后转任太常寺卿。
李朝隐人生的最后岁月是在广州度过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出任岭南采访处置使,负责监察岭南地区的官吏,且兼理广州政务,仍代理御史大夫一职。在广州期间,李朝隐虽已年届古稀,年老体弱,但仍然坚持处理政务。他“轸恤民隐,屡有建议”,经常关切体恤广州地区民间疾苦,对地区发展多有建议。第二年,在岭南任上去世,终年70岁,谥号“贞”,赠吏部尚书。
史料记载
原文
李朝隐,字光国,京兆三原人。明法中第,调临汾尉,擢至
大理丞。
武三思构五王,而侍御史郑愔请诛之,朝隐独以“不经鞫实,不宜轻用法”,忤旨,贬岭南丑地。宰相
韦巨源、
李峤言于中宗曰:“朝隐素清正,一日远逐,恐骇天下。”帝更以为闻喜令。迁侍御史、吏部员外郎。时政出权幸,不关两省而内授官,但斜封其状付中书,即宣所司。朝隐执罢千四百员,怨诽哗腾,朝隐胖然无避屈。迁长安令,宦官闾兴贵有所干请,曳去之。睿宗嘉叹,后御承天门,对百官及朝集使褒谕其能,使遍闻之。进太中大夫一阶,赐中上考、绢百匹,以旌刚烈。
成安公主夺民园,不酬直,朝隐取主奴杖之,由是权豪敛伏。为执政所挤,出通州都督,徙绛州刺史。开元初,迁
吏部侍郎,铨叙明审,与
卢从愿并授一子官。久之,以策县令有下第,降滑州刺史,徙同州。玄宗东幸,召见慰劳,赐以衣、帛。擢河南尹,政严清,奸人不容息。太子舅赵常奴怙势横闾里,朝隐曰:“此不绳,不可为政。”执而悟辱之,帝赐书慰勉。铨叙明审,与
卢从愿并授一子官。久之,以策县令有下第,降滑州刺史,徙同州。玄宗东幸,召见慰劳,赐以衣、帛。擢河南尹,政严清,奸人不容息。太子舅赵常奴怙势横闾里,朝隐曰:“此不绳,不可为政。”执而悟辱之,帝赐书慰勉。
经过当廷叙职和答辩(铨叙明审的基本意思,我理解未必十分准确),和
卢从愿同时被任命为一个子爵的官吏。时间长了,因为策县令列为下等,李朝隐被降职为滑州(今北京滑州)刺史,后又转任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唐玄宗向东方巡幸,召见并慰劳李朝隐,赏赐给他衣服和帛。升任他为河南尹。李朝隐政令既严格又清明,对待作奸犯科者毫不容情。太子的舅舅赵常奴仗着权势横行乡里,李朝隐说:这种人不绳之以法,怎么能够执政呢?抓住他劝诫并惩罚羞辱了他,皇帝亲自写信安慰和勉励李朝隐。
入为大理卿。武强令裴景仙丐赃五千匹,亡命,帝怒,诏杀之。朝隐曰:“景仙,其先寂有国功,载初时,家为酷吏所破,诛夷略尽,而景仙独存,且承嫡,于法当请。又丐乞赃无死比,藉当死坐,犹将宥之,使私庙之祀无馁魂可也。”帝不许,固请曰:“生杀之柄,人主专之;条别轻重,有司当守。且赃惟枉法抵死,今丐赃即斩,后有枉法,亦又何加?且近发德音,杖者听减,流者给程,岂一景仙独过常法?”有诏决杖百,流岭南。
朝隐更授岐州刺史,母丧解。召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固辞,见听。时年已衰,而笃于孝,自致毁瘠,士人以为难。明年,诏书敦遣扬州就职。还为大理卿,封金城伯,代崔隐甫为御史大夫。天下以其有素望,每大夫缺,冀朝隐得之。及居职,不争引大体,惟先细务,由是名少衰。进太常卿,出为岭南采访处置使,兼判广州。卒于官,赠吏部尚书,官给车槥北还,谥曰贞。
译文
李朝隐,字光国,是陕西京兆三原人.在国家公开的考试中考中了进士,被调到山西临汾任县尉,后升任大理丞。武三思陷害李姓的五个王爷,这时侍御史郑愔要求将他们杀掉,只有李朝隐自己说“没有经过审问详实,不能轻易用刑法来处置他们”,结果违背了圣旨,被贬到岭南丑地。宰相韦巨源、李峤对唐中宗说:李朝隐一向清正廉明,就这样把他远远地放逐了,恐怕会让天下的人都害怕的。于是皇帝变更他的官职,让他做山西闻喜县的县令。
后来又升迁做了迁侍御史、吏部员外郎。这时朝廷的命令出自于当权者所宠幸的人,不通过相关部门就私自任命官职.只是随便地付给中书省,就宣布(被任命官职的人)所任命的部门.李朝隐找到并罢免了1400余名官员,(朝廷上)埋怨\u8bfd谤的说法非常大,李朝隐公然承认,既不躲避也不屈服(译者注:胖然这个词我没见过,估计是错别字,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认为是公然).被迁到长安做县令,有个宦官叫闾兴贵,因为有事要请他出面,他把闾兴贵拽开后离去,不加理会.睿宗对着文武百官和朝廷上的使者夸奖和说明他的能力,让大家都知道.升任李朝隐为太中大夫,赐给他”中上考”(随唐时的一种官员考核制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种,无罪而有二善为中上)的名声和一百匹绢,来褒奖他的刚烈做风。成安公主强占民宅,没有给钱,李朝隐就把公主手下主持这件事的家奴抓来进行了杖刑。于是(长安城的)权贵和豪门都收敛了许多。李朝隐因为被把持朝政的人所排挤,被派出京城到了通州(今北京地区)做都督。又转到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做刺史。在开元初年,升迁为吏部侍郎。
李朝隐被调入京城任
大理寺卿。武强的县令裴景仙贪污了5000匹布,皇帝生气了,传信要杀了他。李朝隐说:裴景仙,他的祖先
裴寂对国家有功劳,在他小时候,他的家被
酷吏破坏了,(家里人)几乎被杀光了,只有裴景仙自己活下来了,又是嫡系,在法律上来说应当原谅。而且贪污者没有被处死的先例,就算应当判死刑,也应该赦免,使他们家的香火不至于断绝。皇帝不同意。李朝隐坚持说:死和活的权力,皇帝掌握着;但是(一个人的)罪责大小,是有关部门所掌握的。而且贪污犯只有枉法才有死罪,现在只要贪污就杀,以后有人枉法,又拿什么来增加惩罚呢?更何况最近(皇帝)还发出了命令,凡是该打杖刑的给予一定的减免,应该流放的也减少一定的距离,为什么一个裴景仙非要独自超出正常的法度呢?皇帝于是诏令将裴景仙打一百杖,流放岭南。
李朝隐又被任命为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境内)刺史,他因为母亲过世而辞职。皇帝召他做扬州
大都督府长史,他坚持辞退。这时候他的年纪已经老了,又因为一直非常孝顺,以至于把自己变得很瘦,士绅们都认为很不容易。第二年,皇帝下了诏书敦促他去扬州就职。回来后又做
大理寺卿,封他为金城伯,代替
崔隐甫做御史大夫。天下人因为李朝隐一向有威望,所以每当大夫的职位有空缺时,都希望李朝隐来得到它。等到李朝隐任职后,并不争着在大的事务上出头,只是先做一些琐碎的事务,于是名声稍微有些减少。李朝隐又升职为太常卿,离开京城做岭南
采访处置使,同时兼管广州。李朝隐死在任上,朝廷追赠他为
吏部尚书,用公家的钱给他置办了丧车和棺椁,赐给他的谥号是: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