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立
中华武林百杰之一
李毅立(1923-2010),中华武林百杰之一。 自幼随父李定国习武,后跟随朱国福郑怀贤等多位武术大家练习内外家武术,被人们称为武术“杂家”。 1953年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表演锁口枪等,享誉武林。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参加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参与编纂《四川武术大全》。培养了杨柏林、陈秉士、张培莲、彭程等武术名家。
简介
李毅立,巴蜀武术的“活字典”,中华武林百杰之一,自幼随父习武,后跟随多位武术大家练习内外家武术,被人们称为武术“杂家”。
初次采访李毅立老人还是在2005年年底,转瞬间已是2007年年初,再次拨通李毅立老人家中的电话,耳边立刻响起了老人爽朗的声音。
老人说,他的生活一切安好,每天很是悠闲。“现在,我在研究养生,每天也锻炼锻炼,身体状况还不错。我还担任着市武术协会的技术顾问,遇到市里举行武术比赛等活动,我还要出席。现在,快八十五了,能为武术工作发挥多少余热,就发挥多少。”
听着老人热情的话语,我心里热乎乎的,一个耄耋老人,一生执著于武术事业,晚年仍不能忘怀武术,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概况
李毅立老人,1923年出生于重庆,原籍是四川武胜县。他是武术一级教练、国家一级裁判,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武术协会常委、四川省武术学会委员、重庆市武协副主席。
幼年时,李毅立曾经随父学习四川的缠闭门武术,后师从陈树廷学大小红拳、燕青拳。1937年,他人重庆市国术馆,受教于朱国福、朱国桢、郭子平、郑怀贤、赵锦才等武术名家,系统学习了各种传统拳械、对练套路,擅长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锁口枪、形意对打、太极对剑等。1940年,从四川省国民教育师训班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武术与行医工作,曾先后担任重庆市国术馆教练、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公园分校教师、教务主任。重庆解放后,行医之余,他在市中区从事业余武术教学训练工作。1953年,他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及竞赛大会,表演的锁口枪、金刚拳、对剑获优秀奖。
1954年,他成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西南分会武术研究整理组成员,1956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1957年,他当选为重庆市武协理事,同年获射箭锦标赛武术观摩评奖大会武术三等奖。1958年入四川武术队集训。1959年起,他担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师兼班主任,同时担任重庆市业余棋艺武术学校、市大田湾业余体校、市体育技术中心辅导站武术教练、教学组长,并多次担任四川省、重庆市武术代表队教练和领队工作,参加四川省和全国武术比赛,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1983年,他担任四川省武术挖掘整理组副组长。1984年被评为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1986年起担任重庆市武术馆名誉顾问。1992年被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1995年荣获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荣誉称号。
从事武术运动七十余年,一生追随多位南北武术名家,李毅立老人不仅武术功底炉火纯青,而且对中国武术有着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对巴蜀武术,更是了如指掌,被人们誉为“巴蜀武术的活字典”。
他说:“全国的武术拳种四川几乎全有,但是,四川特有的武术,其他的地方未必有。中国武术分南北,巴蜀武术则分东西。”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说,巴蜀武术得益于两次人口的大迁移,一次是明清时代的湖广填四川,当时由于战乱四川人烟稀少,从湖广两地迁来了大量的人口,同时也把武术带人重庆;第二次是抗战时期国民◆迁都重庆,近代的许多武术名家,比如郑怀贤、朱国桢等人来到重庆,把全国各地的武术带入重庆。所以,现在的巴蜀武术是门派众多,好手如云,有五花八叶之说。
说到武术的功能,老人认为,练习武术,一个是为了防身自卫,另一个目的就是健体强身。
年轻时,李毅立曾经抱打不平,痛打过五名国民党军阀士兵,因而被迫背井离乡逃到了重庆。他还打过横行霸道的旧社会的警察。
“但是,武术发展到现在,应该是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应该为和谐社会服务。人要想得开,要做到知足常乐。年轻人从事武术工作,需要你出面,你就帮一把;不需要你,你也不要小肚鸡肠不高兴。一个人当初再风光,也总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要想得开。”老人就是以这样达观的心态,宽广的胸怀,为中国的武术事业发挥着光和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7:26
目录
概述
简介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