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举
北宋宦官
李舜举(1033年—1082年),字公辅,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将军。李舜举是宦官。熙宁(一o六八―一o七七)中领文州刺史,转嘉州团练使,谥忠敏。览书传,能文辞笔札。 在宋夏永乐城之战中战死,享年50岁。 《宋史·宦者传》 有其传记。
人物生平
李舜举知识广博,常批览书传,能文辞笔札,为内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曾经负责陈留漕运,又勾当御药院十四年,兢兢业业,因此得到神宗的赏识和嘉奖。担任入内供奉官期间,他曾经被命祷祀帝岳,留下《李舜举题记石刻》,如今仍在泰山西溪白龙池玄圭石上。
根据《梦溪笔谈》记载,熙宁年间他家曾经遭到雷击,他查看现场后总结了一些关于电学的新知识。
后转武阶,熙宁(1068―1077)中领文州刺史,转嘉州团练使,同时仍为内侍押班。元丰五年,宋神宗听从徐禧以及其他新党人士的意见,准备乘西夏侵略平夏城惨败,损兵十万的良机一举灭西夏。于是命李舜举外出,监军延麟路。
李舜举为人老成谨慎,他认为西夏还有很强大的实力,因此一开始就反对军事冒险策略。他在临行前跑去找人称“三旨相公”的王珪告白,内中坦言:“西郊多事,实在是士大夫的耻辱。当今是相公您执政,难道以为将边防托付给两个内臣(他自己和宦官出身的北宋名将李宪,当时负责西线熙河兰会路一带战事)很是妥当吗?我们内臣的本分啊,就是洒扫庭院、擦抹窗户,相公当真以为可以领兵作战?”按,北宋一贯对宦官防范严格,以唐代宦官掌握兵权,废立皇帝为戒。李舜举这番话等于是指着鼻子骂所有文官无能了。想不到王珪却哈哈大笑,回话道:“押班何必自谦?老朽正要是借用押班绥靖边境,以求太平呢!”李舜举不敢相信王珪会厚颜至此,愤怒地默然而退。
宋夏永乐城之战爆发,徐禧沈括等人不听李舜举的劝告,导致惨败。李舜举与徐禧和转运使李稷等都战死,享年50岁,谥忠敏。事见《宋史·宦者传》。
永乐城之战
宋夏自从庆历和议以后,双方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到了宋神宗时期,西夏外戚梁太后与其弟梁乙埋姐弟当权,国势衰落,政治腐败,西夏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梁太后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国内政治威望,却都惨败而归。宋神宗认为西夏无理,下令攻灭西夏。宋军元丰四年(1081年)11月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命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于元丰五年(1082年)9月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陕西境内靠近宁夏的某处)。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沈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种谔未予援救。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损失二十多万士卒役夫。史称永乐城之战。永乐城战后,双方元气大伤,北宋无力发动大规模攻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评价
自从李宪独全大军(见五路伐夏),李舜举壮烈殉国以后,舆论大多相信宦官们比朝臣更通晓军事,并勇于任事,终于导致童贯、粱师成等人的灾祸。但这根子,难道是宦官种下的吗?恰恰是朝臣文人的无能不作为造成的啊。看看王珪的谬论,就不难体谅为何皇帝要信任宦官了。
参考资料
【专题】李舜举.宁夏在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4 17:4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