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娴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李艾娴,女,汉族。1942年出生洛阳。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女子书画院院长、洛阳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原民盟洛阳市委驻会副主委。洛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七、八、九三届市政协常委。
艺术简历
1981年,水粉画《蓝鳍号》、《女兵》,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电影宣传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4年秋,创办河南省第一所私立洛浦美术学校并出任校长(历时八年)。
1993年元月,组建洛阳女子书画院出任院长至今。
1995年9月,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会场举办牡丹书画展。
1997年9月,应邀参加在北京国贸大厦举办的“97世界女华人艺术成就展”。
1998年11月,应邀赴澳门参加“澳门首届国际书画艺术大展”。
1998年12月,参加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写意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荣获特别艺术大奖。
2002年,《艾娴牡丹作品集》由北京荣宝斋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5年4月,组织并主办在洛阳展出的“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展”。
2006年4月,应邀赴韩国首尔参加“亚细亚美术招待展”。
2007年11月,应邀赴日本罔山举办书画展并进行文化交流。
2009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
2009年12月,纪念父亲李振九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举办了“李振九书法学术研讨会”、“李振九书法遗作展”,并出版了《李振九书法作品选》。
2011年1月,台湾发展研究院与洛阳女子书画院联合主办,“首届当代百位女画家精品邀请展”,在台中市、台北市先后展出。
2011年3月,应邀赴杭州参加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百名女画家邀请展”。
2011年4月,参加“全国牡丹画学术邀请展”和“全国牡丹画精品展”。获《书法导报》“全国手卷书法展”优秀作品奖。
2011年7月《艾娴旅美写生》、《艾娴书画作品》出版。11月12日举办《艾娴旅美写生》画册首发式及研讨会。
画作被多家艺术机构、画廊及个人收藏。作品结集有《艾娴国画小品》、《艾娴书画作品》、《旅美写生》等。《世界知识》、《纽约时报》、加拿大《平台》杂志、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中央电视台、《中华文化画报》等新闻机构,均有采访报道。
评价
自古胭脂多侠骨 笔挟清风画花魂
洛阳女子书画院,宛如中原大地书画苑中的一支奇葩,她鲜活、艳丽、清雅而幽香……
女子书画院,在洛阳这块地脉的滋养下,正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她集结着一群对书画艺术有着酷爱情结并有着强烈进取心的坚强女性,她们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苦苦地探求着书画艺术的奥秘。她们的作品先后在几十种报刊上发表;有的在国家、国际的书画大展中获大奖;十多年前她们曾挤身于1995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NGO会场,举办牡丹书画展;1997年应邀参加“97世界女华人艺术成就展”;1998年应邀参加“澳门第一届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大展”;2001、2003年曾两次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并举办书画展;2006年曾应邀赴韩国首尔,参加亚细亚美术招待展;2007年应邀赴日本冈山进行文化交流并举办书画展。……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有“中国洛阳有个女子书画院”的署名文章。昔日的辉煌,自身的勤勉成就了这一拨女书画家。她们活跃在书坛、画坛上,成为洛阳一道靓丽的风景。女子书画院这个颇具特色的女性艺术团体,究竟是怎么来的,这得从头说起……
十五年前,女书画家李艾娴寻思着,洛阳有这么多的写写画画的女人,整天默默无闻地在家里舞笔弄墨的下功夫,进步慢也无人知晓,如若组织起来,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共同探讨,一定能出好作品。她经多方奔走、呼吁,终于在1993年1月,洛阳女子书画院正式成立了。她是由民政局批准注册,文化局为业务主管的民间艺术团体。书画院以切磋技艺,繁荣创作为宗旨,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
光阴荏苒,岁月无痕,十五年来女子画院走着一条曲折而不平凡的路,也是一条探索和追求之路,有过鲜花与掌声,也有过伤心与无奈,但她们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创作上的难点,表现出了女性特有的韧性和耐心,她们为人妻为人母,担当着繁忙的社会人和家庭主妇的双重角色,在时间的夹缝里挥毫作书作画,创作出一幅又一幅感人的作品。
女子书画院副院长胡帮荣(56岁),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擅长工笔花鸟,以工笔牡丹画见长,也涉猎其它花鸟、仿古山水等。她的工笔花鸟“白紫藤麻雀”曾参加全国第六届交通系统书画大展,获三等奖;她的“红军走过的路”曾参加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美术大展获得银奖;她创作的“红牡丹”曾参加全国牡丹精品展,被王光英收藏。胡帮荣属中专学历,某工程处退休职工,自幼喜爱画画,因苦于没有老师不知从何入手,笔法、墨法、水法,色彩和线条这些最基本的绘画常识都不怎么知道,只是出于爱好,而东画画西画画,不成气候。1994年加入女子书画院以后,院长建议她主攻工笔牡丹,由于她自身刻苦努力加之画院经常举行作品观摩和点评,她进步很快。大约两年多的时间,她就熟练掌握了工笔牡丹的技法,其牡丹画花头丰满艳丽,老杆、枝叶更有层次感了。帮荣女士最能吃苦耐劳,白天当好家庭主妇,买菜、做饭、洗衣服、伺候老伴和小孙子,晚上画画,有时能画到午夜时分。她还喜欢种花、养鸟,闲暇了逛花市,什么花施什么肥,什么鸟喂什么食,她都一清二楚。她养热带鱼和鹦鹉,每天给鱼换水,换下的水浇花。只要她一回家,鹦鹉就对她喊:“三娘,你好!”。过去养鸟种花是一种生活情趣,现 在养鸟种花是为了观察、写生,她从鸟市买回六只麻雀喂养是为了创作的需要。帮荣女士为人纯朴、善良、热爱生活、热爱绘画。当画院号召大家多画写生时,她与副院长郭宗爱结伴而行到太行山去画写生,一去就十天半月。她的写生长卷以及她临摹龚贤的山水长卷,在书画院举办的《临帖、仿古、写生展》上受到了一致好评,所以帮荣是个贤妻良母式的有着执着追求的中年女画家。像她如此用功努力进取的还有一拨人,例如:郭宗爱、李翼屏、靳爱敏、逯新换、刘翠霞等几位副院长都很优秀。叶维莉(42岁),女子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在画院属少壮派,她学历不高,但悟性好,自学能力强,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已达痴迷的程度。2002年加入女子书画院后,她的视野开阔了,知名度也提高了,画院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交流的机会。她坚持自学与姐妹们交流切磋,熟练掌握了工笔花鸟、写意牡丹等看家本领,但成绩最突出的应该是她的水石画,高度的写实手法,细腻而柔润的色彩渲染,恰好迎合了广大观者的审美趣味。她的“瞬间与永恒”作品,水石的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使画面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写实性。2007年10月,她同院长等一行三人在日本冈山吉备津画廊举办画展时,日本观众曾仔细问道,这幅画是在什么纸上画的?用什么颜料?画了多长时间等等。观众对她的水石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水石画卖相也很好,曾被社会各界广为收藏。
维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姊妹五个,她排行老四,她是同胞姊妹中最优秀、最有才气的一个,她德行好,贤惠、能包容,她除了孝敬公婆、伺候丈夫、培养子女外,她很敬业。有一次,她在展览会上看到李**的石头画,羡慕不已,她就让展馆值班人下班时,把自己反锁在展厅里临摹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领悟,终于掌握了水石的画法。在画院的倡导与组织下她与画院的常丽霞、王青周莉张凤莲、贺京兰等人一起到嵩县、栾川、伏牛山区,对着山石、山间小溪、潺潺流水画写生,还有山石间的小草,野花都是她的写生对象,有时来不及画,就用相机拍下来,回到工作室再仔细琢磨。如此这般,她的水石画已小有名气。近 期,她的“工笔水石画技法”一书,已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维莉开朗乐观,密切配合院长为女子书画院作了许多工作;她白天忙事务,干家务,晚上静下心来画石头画,一笔一划都浸染着她对水石的理解和情感,她常常画到午夜一点多,院长提醒她注意身体,她总是笑嘻嘻地说:“习惯了,晚上安静,没干扰,最能出活”。她年纪轻轻的辞掉工作,一门心思画画,她用柔弱的肩膀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担(丈夫下岗,女儿在大学里读书),所以她既是事业的追求者,也是生活的强者。她们加入女子画院以后其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观,原来只是普通的教师、医生、或者退休干部在女子画院励练了这几年,现 在都成为女书画家了。有一种欣慰和自豪,也有一种充实和成就感。这就更激励大家学文化学技能,争取把字写的更好、把画画的更好。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李艾娴。
李艾娴(66岁)院长,女子书画院的组织者和创建者,是个开拓、进取型人士。她出身于书香门弟,家父李振九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名家,洛阳曾有“无匾不李”之说,受家庭影响,她自幼与笔墨亲近,有着良好的教育,书画兼通。是一个视书画为生命的人。她的勤勉与进取,影响着书画院一拨儿人在奋发向上。
艾娴女士为人豁达、正直、善良、襟怀坦白,有胆有识,致使书画院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不管社会上有多么浮躁,她引领大家踏踏实实地走着自己的路……
在过去的岁月里,她曾很不情愿地被录取到一所农业大学里学生物,当上了农业技术员。因为酷爱绘画,组织上就保送她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她曾呕心沥血地从事水粉画创作,十一年的电影广告画,励练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无论色彩、线条、速写和写生都有着扎实的功底。她创作的“兰鳍号”和“女兵”曾参加由中国美协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电影宣传画展览;在省市多次电影广告画展览评比中她屡屡获奖,用她的话说:“只要第一,不要第二”,她被洛阳画界称为“第一广告手”而名噪一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急需美术人才,她毅然留职停薪与人共同创办河南省第一家私立洛浦美术学校,历时八年,为高等美术院校输送近百名人材,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用美术人材,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们的赞誉。后因一些其他的因素而停办……休整一年后,她即酝酿着筹建“洛阳女子书画院”,那是1993年的元月13日,漫天飘舞着雪花,女书画家们满怀着喜悦和憧憬,开始了女子书画院坚韧的跋涉……
十五年的岁月里,她有过辉煌,也有过困惑,但她走过来了。年过花甲的她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年龄,她除了自己在专业方面的修练与提高外,就如何提高书画院会员的整体素质上,她还在花费大气力耗费了很多心血。她深知,书画艺术是民族独有的一种艺术。书画同源,要想画好中国画,尚需学习中国书法,要想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学习经典的基础上创新。艾娴女士把临帖,学习书法,作为日课她号召大家来写书法。每天临池不辍,少则百字,多则千字。她以书法用笔画写意花鸟,遂以形成她笔力雄强而气韵生动的自家面貌。她创作的牡丹画和墨竹,高古传神而寓意深远。97年曾应邀参加97`世界女华人艺术成就展,1998年她参加在泰国举办的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大赛中她的写意牡丹曾获特别艺术大奖,2002年在北京荣宝斋美术出版社出版有《艾娴牡丹作品集》。作品“无人自芳馨”和“天香满地不沾尘”,以及近 期创作的小品“空谷晚来秋”竹菊图等,均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笔若随心神则远,人唯无欲品能清”。艾娴女士的这些作品在笔墨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清气、雅气和浩然之气。尤其是她的“竹菊图”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的旷达、野逸、大隐者的气息与情怀。
她不遗余力地尽到了一个院长的责任。她经常组织会员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田间、地头、荷塘、竹林都留下过女子书画院的足迹。她倡导大家学习书法,要求每人每天临帖不少于五十个字;号召女画家们多读书、读好书(书论、画论、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学习文化,提升人格修养……
书画院多次举办写生观摹,作品点评,学术讲座等,藉以提高画院的文化品位。画院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而是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营造了一个浓浓的学习氛围。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教授叶鹏先生曾在一次展览会上说:女子书画院这拨人很用功。
著名画家赵友萍女士曾说:“妇女是调色盘上最美的一块颜色”。她们身上那份追求的顽强与坚韧,她们对美的天赋与灵动的感受,她们那率真、质朴的情感和一双巧手,哪一样不是最美的?她们还在追求……他们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过很多很多条河。她们不是为了喝彩和掌声,是为了春天,春在天地间,花儿永远在女书画家心中……。
不老的青春,不老的艾娴
李艾娴女士近几年来远离市场与尘世的一切喧嚣,默默致力于自我生命与灵魂的发现与重塑,她的牡丹筋骨坚硬如铁而枝叶仪态万方,写尽了人生的沧桑与理想信仰的执着;她的书法于铁画银钩之间暗藏一份源于佛理的大慈悲大柔韧,哪怕只是一件尺幅小品,也能够见生命亦见性情。读她的这些作品,尤其是这些最易于见真纯见性情的写生作品,总有一种感觉油然而生:哪怕她的生命中有无数这样那样的缺憾,因为有了这些与生命和灵魂融为一体水乳不分的创作,她缺席的所有那些人生就都有了注释,她的生命因此得以圆满,得以青春不老,不再有任何缺憾,也不再有什么不可能:包括总有一天被很多人看到被很多人认可被很多人尊崇膜拜,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希望。因为,正像契诃夫说过的:“我们需要这样的生活,我们值得这样的生活。要是这种生活现在我们还没有,至少我们得相信它,期待它,渴望它,为它做准备。”
(本文作者 李少咏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书记、教授、文学博士、著名文艺评论家)
铁画银钩写风流 铁画银钩写风流 孙建邦
世妇会上露峥嵘
1995年8月22日,洛阳7位女书画家乘列车北上,经北京直奔怀柔,参加联合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在非政府组织论坛区举办牡丹书画展。在外交部《世界知识》印刷厂神堂旅游俱乐部办理完住宿手续,顾不上欣赏这里美妙的秋日风光,就提着大包小包,乘坐大巴,急急赶往“非政府组织论坛”区。这七名女性,衣着得体,举止高雅。离大会开幕式还有一周的时间,她们天天都应时乘车而去,搭车而归。她们虽然保持着女性的矜持,但还是引起了这里的刘经理的注意。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主会场设在北京,分会场即“非政府组织论坛”设在怀柔。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球191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代表。是当时中国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性会议。“非政府组织论坛”是与会代表自由交流切磋的地方,还开辟了180个展位,供中国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力、形象的展示。神堂旅游俱乐部是这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指定接待单位。刘经理30多岁,有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对这样国际性会议接待,深知“外事无小事”的道理,关注入住人员也是他的职责。他见会议还没开始,这一群风姿绰约的女性忙忙碌碌的样子,心中有几分纳闷儿。他就问服务员:“这一群女的是干啥的?是推销化妆品的吧?”服务员笑着摇头:“不是!人家都是画家,带的都是字画,是来办展览的。”刘经理一听,也显得很兴奋。当天晚上,刘经理就结识了来自洛阳女子书画院的李艾娴等画家,并邀请她们现场作画。李艾娴激情所至。率众姐妹上阵,挥挥洒洒,两个小时后,一幅八尺牡丹图完成了。女书画家们的笔墨功夫和默契的配合,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刘经理表示,将为这些画家提供专车接送等方便条件。得知了李艾娴率众姐妹闯入这次世妇会的经历后,刘经理恳切地说:“我们召集全体中层干部,请你们抽点时间作一场报告!”李艾娴爽快答应下来。 那是1994年初春的一天晚上,李艾娴从电视新闻节目中,得知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要在北京召开的消息。李艾娴寻思着:女子画院的牡丹书画作品能在世妇会上亮相,那该有多棒!这个念头使她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李艾娴主创的洛阳女子书画院是洛阳的一个民间文艺团体,成立于1993年。当时拥有女子书画家18人,成立两个月后,就组团应邀赴武汉参加“鄂、豫、皖三省女画家作品联展”,参展品32幅,整体实力备受称赞,一举成名。接着,在洛阳连办数次展览,并受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广泛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受到洛阳各新闻媒体密切关注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这支“娘子军”还真体现出了能拼能打的团队精神。她们以“自立、自强、自信”为信条,塑造着鲜明而独特的团队形象,异军突起于洛阳书画界。成立之时,洛阳有识之士曾赋诗赞曰:“巾帼春风洛阳花,查遍史书第一家”。独一无二的队伍,令人瞩目的成就,清一色的女性,所作所为还正应了这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妇女权利主题。李艾娴书画兼通,产生这个念头,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在也是蓄势而发。产生进军世妇会的念头之后,李艾娴就开始密切关注新闻媒体有关这次新闻大会的报道,并收集有关资料还不断地与姐妹们研究磋商。一帮“娘儿们”雄心壮志冲云天的计划不胫而走,有人由衷赞叹,也有人嘿嘿笑笑:天方夜谭!李艾娴全然不顾别人如何议论,就果断地开始行动了。她首先通过官方,按程序向上申报,但立即被退了回来。理由简明扼要,不容磋商:“名额有限”。这样的国际会议,组织极为严密,离开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代表名额却已分配确定。洛阳分配的代表名额仅2个。虽说李艾娴是洛阳知名人士,名额也摊不到她的头上。况且李艾娴是要争取“一批”名额,想让姐妹们都风光一番。这是一个好事大家干、好处大家落的女性,是一个不愿意“吃独食”很“顾伴儿”的人。在“三个女人一台戏”的娘子军中,她为大家所服,根由即在于此。李艾娴看官方渠道被堵死,就着手实施第二套方案。这个题为《关于参加世妇会举办牡丹书画展的方案》,共打印500份,事先广泛征求了包括洛阳市“四大班子”领导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并得到了广泛的赞同支持。这一方案,不久转交到全国妇联权益部部长马延军手中。马延军是一位干练平和的女性,在洛阳工作多年,曾任洛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她对李艾娴的人品是了解的。看了方案,马延军表示:可让艾娴同志来京,向组委会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当面谈一谈。 1994年10月22日,李艾娴带着自己的10余幅作品赴京。到了北京,马延军就把李艾娴介绍推荐给大会组委会财委广告专利部张琪部长。李艾娴简要把洛阳、洛阳牡丹、洛阳女子书画院及其作品和决心到世妇会办展的动机作了介绍后,就把随身带去的作品一一打开展示。在场的女士们全部围过来观看,不时发出“啧啧”赞叹。看了画后,张琪部长表态:“你的想法很好,你的作品我们也很欣赏,可以考虑你的请求。不过,组委会规定,凡是要求在世妇会上展示商品或作品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向大会捐赠50万人民币或者相应价值的物品,才能获得资格。”见过大世面已经50多岁的李艾娴刚刚喜上眉梢,就被部长女士的这一“不过”,激出了满额汗水,一下子懵了。她还没有反应过来,张琪部长又来了一个“不过”:“不过,你们可以用艺术品来顶”。李艾娴这才回过神来。张部长又补充到:“全国书画团体很多,一般我们不公开接受字画捐赠。不过,对洛阳女子书画院我们可以破例”。部长这后一个“不过”,才使李艾娴头上的汗水消去。最后商定,洛阳女子书画院捐赠100幅作品,1995年上半年送到北京,经专家认可后,方能确定参展资格。李艾娴毫不犹豫地说:“我们经得起专家论证!” 李艾娴兴冲冲赶回洛阳,就召集姐妹们通报情况,还宣读了马延军给洛阳女子书画院全体人员的一封信。姐妹们听罢,个个热血沸腾,激情昂扬,纷纷表态一定拿出最好的作品捐赠办展。一个月后,李艾娴再次赴京,带去了洛阳女子书画院书画家们的简介、作品小样和《申请办展报告》。送达后,迅速返回洛阳,投入到创作之中。数月时间,李艾娴率领的这支“娘子军”,人人都是心不他顾,专心致志地画呀画呀。最后,300多幅以牡丹为主题的精品佳作,汇聚到李艾娴那里,由她挑选。 在李艾娴等女画家们埋头创作的过程中,洛阳市、河南省的新闻媒体得知了消息。他们为这一群女性决心跻身世妇会,展示改革开放的中国妇女新风貌的精神而感动,主动进行采访宣传,中央电视台也转播了这些消息。期间,市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长也都纷纷前来祝贺鼓励。画作创作好了,而李艾娴却又犯了愁。小钱她可以垫付,后面的事还要花大笔钱,仅装裱费就得13000多元。为此她常常彻夜不能眠,白天跑东跑西拉赞助,最后她找到老同学、洛阳新生集团公司总裁张留栓先生。张先生是一个企业家,也是一位诗人。张留栓一听,对费用的事满口答应下来,提出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女子书画院前面要冠以“新生集团”之名;二是女子书画院要给新生集团提供一定数量的画作,这些画必须是李艾娴的作品。李艾娴想,人家的钱也是一分一分挣得的,成千上万撒出去总得有个响声。自己虽在难处,人家也不算窄路上等人,对老同学的要求也爽快应承下来。 1995年6月25日,正是盛夏时节。新生集团派出两辆小轿车,载着李艾娴和经过装裱的牡丹字画赴京。身心疲惫的李艾娴一路上晕车、呕吐不停,吃尽了苦头。画送到世妇会组委会,李艾娴心中咋着也平静不下来。6月27日晚,她接到邀请,6月28日一大早,她赶到首都宾馆锦云厅,一进门就看到醒目的横幅:“向中国组委会捐赠书画作品新闻发布会”,眼光一扫,就看到北墙上尽是洛阳女子书画院书画家的作品,她自己的两幅牡丹长卷更是格外夺目。“成功了!”李艾娴眼睛刹时模糊了。她被邀请到主席台前排就坐,并代表洛阳新生集团女子书画院及同时赠送作品的书画家讲话。首都17家新闻单位参加了会议。之后,各地新闻媒体也纷纷转发了消息。会后,组委会领导认为洛阳女子书画院的作品最切合世妇会主题。其中已有5幅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泰国等国家元首及夫人们。 李艾娴如沐春风一般回到了洛阳。姐妹们兴高采烈自不待言。洛阳社会各界热情洋溢,赞语不断。而新生集团传来的消息却让李艾娴“硌登”住了。原来,新闻单位在报道时,都没提及“新生集团”。新生集团提出,不能再注入资金了。人家言之有理有据。事办到这里,已经很够意思了。这时,已经确定下来参加世妇会的是7个人,到北京要待上十几天时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李艾娴和姐妹们商量,大家分摊费用,每人先出5000元。尔后,李艾娴又到洛阳市妇联争取到1万元支持。市委书记得知情况,批示“市财政局可以表示一下”七凑八凑,总算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感觉。考虑到北京的消费水平,李艾娴和姐妹们商量,到北京不住高档宾馆,这样她们才住进了神堂旅游俱乐部。 世界妇女代表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英文缩写为“NGO”。这里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各国妇女,加上众多的工作人员,真是热闹非常。世界妇女代表,在这里形成了妇女的世界。各色人种,各式服装,各种语言,传达的都是女性的信息。牡丹,虽然世界各地多有种植,但毕竟“洛阳地脉最相宜”,“洛阳牡丹甲天下”啊!在180个展位中,23号展位是参展的唯一女性书画艺术团体,特别引人瞩目,让人流连往返。黑、白、黄、棕各色女性,看着这些富贵、吉祥于其中的牡丹字画,说得最多的都是:“OK”!与洛阳女子书画家们合影拍照,求购字画,交流互访,一个一个精采的故事,都是“OK”!在这个妇女的世界里,李艾娴等7姐妹,心情随着各样的彩旗飞向五洲四海。在这里,她们也让各国的妇女,见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见识了中国妇女的自立、自信、自强! 在神堂旅游俱乐部里会议厅里,李艾娴等坐在报告席上,讲述了她们刻苦磨砺,不畏世俗,在艺术道路上苦苦求索的故事,讲了洛阳女子书画院追求更高目标,打入世妇会,决心为中国妇女争气争光的经历。一阵阵掌声,一片片泪花,把7位洛阳女性形象刻在这些员工的心中,留在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刘经理,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这个高层次的文化人,一举收藏了洛阳女子书画院30幅作品。仍意犹未尽,专门请来《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拿出2万元为洛阳女子书画院刊登专版广告,向全世界推介。回到洛阳,李艾娴昏睡了3天。醒来,脑子里依然是“NGO”会场。 继承父业名门女李艾娴舞笔浓墨实与家风传承有关。其父李振九是清末痒生。这是一位饱读四书五经的儒者,还是一位书法大家。官学毕业,历任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图书馆馆长、县参议员等等,交往多为政坛要员、军界高官、社会贤达名流。与清末洛阳籍翰林太史林东郊交厚并得其指点。与千唐志斋创建者张钫将军关系密切。而立之年,名噪中原,古都洛阳,“无匾不李”。李振九有子女8人,艾娴排行为七。李艾娴出生时,李家在洛阳城内已有四处宅院,城北邙岭上还有30来亩薄地。李振九风度儒雅,书艺超人且正在鼎盛时期,门庭若市车马不断,真是名门气派。 在这样一个墨香沁润的家庭出生的李艾娴,呀呀学语的时候,就知道了“别说话”、“别吭气”的意思。李振九为人写字,在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他凝神、运气笔锋舞动。绕父膝下,蹒跚厅堂,乳名唤“妞妞”的李艾娴这时也被家人拉住、抱住,连声教导“别说话”或“别吭气儿”。在父母眼里,“妞妞”是个娇娇女,弟兄姐妹8人,也说不上有什么偏爱。但懂事以后,李艾娴就爱上了“画”,画花、画草、画树、画房子……用树枝画、用铅笔画……就那么乱画一通。上小学开始,她父亲就发现了这个“妞妞”爱画。这时,李家发生了一件大事。李振九的三子李叔焕,自幼习字,十几岁已深得真传,其字与父亲的字惟妙惟肖。父子之字,非内行高手,已真假难辨,李振九见家道有传,欣慰在心,时常让这个得意之子外出替写条幅或对联。李叔焕艺高人胆大,时常带上父亲印章外出上门“替父写字”。不幸,李叔焕18岁在复旦中学读书时,染伤寒病而亡。失去爱子的李振九心中之痛无以言表,变得沉默寡言,心灰意冷之至。有一天,李振九的一个朋友上门叙谈,朋友问:“谁能继承你的事啊?”李振九长叹一声:“唉——”。朋友指着李艾娴又问:“这个妞妞咋样儿?”李振九淡淡地说了一句:“人家爱画”。不久,李振九亲自定购了木材,亲自选了工匠,亲自看着给自己定做了一副棺木。 洛阳解放之后,李艾娴的父亲李振九作为重要的统战对象,被推举为洛阳首届政协委员。而其地产被没收,四处宅院也变卖倒算给农会。作为社会要人,李振九顺时达变,不怨不怒,租用了别家的房子,仍然以写字养家。他为自己定制的棺木也随家搬动。他的子女都是有文化人,先后都投奔了革命队伍,身边只有小女小儿。这时,他给人写字,已无专人伺候。上小学的李艾娴放学回来,常常会很乖巧地站在案前,为父亲展纸备墨。还是顽童之年的李艾娴,有一次帮助父亲写字拉纸,拉着拉着走了神儿,眼睛透过竹帘,看到院子里那些同龄女孩在踢毽子,笑声笑语一片,羡慕极了,心飞了出去,手也停了。等她缓过神来,她看到父亲垂首握笔,一言不发,只是眼睛从老花镜片上方向她盯着。李艾娴看到了威严、爱怜、和宽容。她知道错了,赶快用心展纸。上高中时,李艾娴成绩优异,还读了许多中外名著、革命书籍,还不断给同学们画肖像,给学校画专刊。高考时,她报的是北师大俄罗斯文学系。通知下来,却被洛阳农专录取。后来得知,这是因为她“出身”之故。在阶级斗争的年代,这类故事也太多,现 在也不容易说清。李艾娴在那时,志在作一个革命青年,农专她也认了。洛阳农专与她家咫尺之距,但她除了星期天回家一趟,其余都是在学校度过。当时,她父亲已瘫痪在床,只有她母亲一人在家照顾。1960年6月的一个晚上,李艾娴做了一个梦,梦见她父亲站在那儿,边穿长衫边用手指着那副棺木说:“把那个给我收拾一下”。她一激灵醒来,再也没入睡。早操时,亲戚到学校找到她,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李艾娴急匆匆赶回家中,72岁的父亲已怅然离开人世间。 还在读大学的李艾娴经受了失父之痛,却不知道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刻在她心里的,是父亲因道德人品和高超书艺而受到的敬重,是她父亲失去爱子后对友人那一声“哎”叹,是她父亲一言不发从老花镜片上方看着她的眼神,还有那个明晰地出现在她脑海里的那个梦!洛阳农专后来撤并,李艾娴随同学老师又到了中牟继续读书。她的同学大多数和她一样“出身不好”,又因家庭曾经优裕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爱文学的还特别多。高考成绩都比较好,无奈被分到农专高校。这些同学聚在一起,活泼的天性,各样的才能也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有一次,学校开晚会,李艾娴与其他同学准备的节目是集体朗诵高尔基的《海燕》。临近演出的前一天,大家建议搞个背景,她思索着……最后她用报纸粘成了长长的一条,用大刷子、用蓝墨水刷成了一幅波涛汹涌的大海,又用白图画纸剪了两只海燕贴在蓝色的天幕上。大海、礁石、蓝天、海燕,构成了一幅壮阔的背景,这个节目大获成功。第二天,她路过教师宿舍时,突然,她停住脚步,扭头一看,发现是一位叫朱文甫的老师在喊她。朱文甫老师一手掀着帘子,亲切地问:“你就是李艾娴吗?”李艾娴说是。朱老师说:“请你过来一下”。这位朱文甫老师,在学校很有名望。他是江浙一带人,解放前曾在香港《大公报》任副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教育部工作,后因“历史问题”下放这里。朱先生每周除了给老师们补习英语外,其余时间都泡在图书管理。这位先生穿着干净整齐,走起路来目不斜视,话语不多,很少与别人寒暄。他课讲得好,很有清高之气,别人对他也敬而远之。李艾娴万万没想到,朱先生对于她表现出如此平和热情。李艾娴进了朱文甫的房间,看到的全是书,还有大沙发,自己显得十分拘谨。朱先生问:“你的父亲是大书法家李振九先生?”李艾娴点点头。朱又夸奖道:“昨天你们的《海燕》朗诵的不错啊!”李艾娴赶快说:“不好!”朱先生严肃起来,说:“好就是好嘛!我从来不奉承人,我在北京看过很多大学里的文艺晚会,但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有气派的布景。” 这次晚会后,李艾娴在学校就成了大红人,学校每逢节日出特刊,画刊头非她莫属。她的画作经常受到这位清高的朱先生的夸奖。李艾娴随身带了一些父亲的字给朱先生看。朱先生看罢,认真地说:“李振九先生的字好啊!是名副其实的大家,不像别人是捧出来的”。当李艾娴说由于搬家父亲的字遗失了许多时,朱先生说:“赶快抢救!赶快保护!”朱文甫还郑重对李艾娴说:“你要继承父业。一要学好专业,二要练好字”。毕业时,朱文甫先生亲自把李艾娴送到火车站,再三叮嘱:“画画写字,一定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语重心长,令李艾娴铭刻在心。 离开了母校,告别了朱文甫先生,乘火车奔赴她分配到的荥阳。李艾娴一路上浮想联翩,感慨万端,她这才感受到父亲的巨大力量和精神财富。她学的是农作物栽培、遗传学和昆虫学,被分配到荥阳城关镇农机站,推广农业新技术,需要三天两头下乡。李艾娴的挎包里常常装着速写本、毛笔和字贴,她趁工作之余给农村妇女画像,夜晚在煤油灯下临帖练字。一年之后,她能写会画在荥阳出了名,遂被调到县文化馆工作,不久又被选到了广州美院进修。在广州美院,她眼界大开,如鱼得水。结业回到荥阳,“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时要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像,李艾娴一出手,就被评为最好,被“红卫兵”批准为“红画家”,准许画领袖像。而同时,她洛阳的家也被“红卫兵”查抄,他父亲遗留下来的800多种字帖,被看作是“四旧”付之一炬,一箱子各色、各式昂贵精美的印章也被“红卫兵”当作玩物争抢而空,后来仅在床头被子边上找回两枚。李艾娴欲哭无泪,欲争不能,但她酷爱书画的兴趣没有减弱,痴迷于书画的心并未动摇。仅就这一点,这重要的一点,她难忘朱文甫先生。是朱先生的点拨,改变了李艾娴的人生轨迹。 1975年,李艾娴调回洛阳工作,被安排在东风电影院作美工。在这里,她第一次有了专门的工作室。那时,虽然极“左”思潮依然喧嚣,但人心已趋思治。李艾娴把父亲的遗像挂在工作室墙壁上,让他时时刻刻盯着自己。在这里,李艾娴的业务是画电影广告,属水粉画类。老父盯着,胜于四更灯火五更鸡。李艾娴的电影广告画连续数年,在全市17家电影院广告画评比中获第一,用她的话说:“只要第一不要第二”。参加全省评比还是第一。1981年,中国美协和中国电影公司联办的全国首届电影画宣传展览,经层层筛选洛阳被选上3幅,其中两幅出自李艾娴之手。她的广告画,给影院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她也成了洛阳美术界公认的电影广告画“大拿”。她还坚持练书法,坚持画速写,真真切切做到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奠定了她中国画的扎实的笔墨功夫和造型能力。 墙上那位老人,那位被称作洛阳清末民初“大儒”的老人,真的盯住了他的“妞妞”,没有戴花镜,看不出威严;……已拄上拐杖的“妞妞”更加勤勉、更加刻苦、更加奋发。字和画已成为李艾娴生命的一部分,这一点,只有李艾娴心里最清楚。
冰心玉壶传佳话
李艾娴属于崇尚古典美传统美一类的书画艺术家。对古代书法大师名帖佳作,常年临池不辍。作画则崇尚吴昌硕的“直从书法沿画法”,“苦铁画气不画形”的审美追求,进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行内人士多有好评。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叶鹏教授,在美学品评方面造诣颇深,在洛阳文学艺术界被誉为“旗手”人物。叶教授品文论艺,措辞严谨,颇有文人特立独行精神。叶先生为《李艾娴牡丹作品集》作序,评价道:笔墨的熏陶成就了艾娴女士绘事墨中见笔,笔蕴写意的文人崇尚。艾娴女士笔下的牡丹,荡尽脂粉媚人,富贵傲人的俗套,首先依仗的是画家墨写枝干的功力。其落笔老苍,笔中寓骨,骨中见势,把牡丹的勃勃生机,笔笔送到,神气逼人,这是书法入画的笔力,也正是文人画风的超凡所在。对李艾娴牡丹画的构图,叶先生评论说:十分讲究笔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的分布,使画面动静有别,明暗得宜,知白守墨,此则文人画之高明处。“枯墨写干,丝丝飞白,红浅绿淡,秀色欲滴,卓然文人画家的气度”。书法入画,也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李艾娴绘事成功的秘笈。 中国俗语云:隔行如隔山。对同行人士来讲,还有一句俗话,称“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今人画画者众,也更重效益。自由结社组团,形成阵势,互帮互补,但相得益彰多不在技艺方面。涉及技艺要处则多有忌讳。当今社团还深受官本位意识之害,内部较为讲究职级名分,缺少了应有的自由民主气息。李艾娴主创洛阳女子书画院之后,就显示了与众不同之处,一帮“娘儿们”,不论是古稀老者,还是而立青年,通称为“姐妹们”,很有些融融亲情。他反对女人们到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庸俗之气,而提倡以书会友,以画会友。姐妹们三三俩俩到了她的工作室,谈及书画之事,常常是现身说法,现场论艺、作品分析与作品欣赏创作体会、笔墨技艺一一道来,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倒廪倾囷公诸同好。有些姐妹曾提建议少搞一些公众场合的表演,李艾娴则以为交流、切磋能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显示了女子风采大度。她经常为画院四面八方联系笔会拉赞助,努力为姐妹们提供展示机会。有一次,一个单位提出,出5000元为女子书画院开一个笔会,条件是只要李艾娴的画。李艾娴听到后说:“这算什么笔会!”被她婉言推辞。 对于书法入画之理,李艾娴对姐妹们更是年年讲,月月讲。她主张读书、练字、画画同时进行,锤炼笔墨功夫,提高艺术修养。“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学艺”,“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这类话,她也是经常挂在嘴边儿上,使姐妹们多有受益。年轻女画家叶维莉说,加入女子画院3年,自己一年上一个台阶。以前只是一个劲儿画画,练书法也只写题款常用的字,越画越俗越匠气。还常常为此发急,急了更画不下去。李艾娴得知情况后,送了她“理可顿悟,事需渐修”八个字。还说,如果把业余时间划作10份的话,希望她用3份的时间画画,3份的时间写字,4份的时间读书。听了李艾娴的一番话,叶维莉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心渐渐地沉了下来,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自感渐入佳境。李艾娴经常讲“画画,实际上是画修养、画人品、画境界,要想画好画,先做好人”。她率先垂范和姐妹们共勉。叶维莉早年师从于洛阳著名画家李留海画河卵石画。李留海是一位美术教授,以河卵石为题材,独创“石头画”,在洛阳有“李留海的石头会说话”之说,其润格自然不菲。2004年三八妇女节,洛阳女子书画院举办书画展览,叶维莉的“石头画”一鸣惊人。远远望去,人们皆以为是李留海所作,近看题款才知道是叶维莉的作品。展览之后,就不断有人上门向叶维莉求画。其中有人提出,不要叶维莉题款署名。叶维莉一听,便知猫腻所在,感到对自己是莫大侮辱,直言相告:“要李留海老师的画,你就去找人家。要我的画,就署我的名字!”堂堂正正,柔肠侠骨,真是巾帼胜于须眉。 2003年12月,李艾娴应邀赴台湾进行艺术交流。在台北市小故宫,她目睹了一大批中国古代书画大师的真迹墨宝。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褚遂良等书法的力作巨制,使她激动不已,陶醉其中。她曾临褚贴多年,在这里,她驻足在褚遂良的寸楷书法长卷真迹前,心潮如涌,感慨万端,久久不忍离去。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使她又一次受到了巨大震撼。回到洛阳,她很快召集姐妹们,谈了所见所闻并启发激励大家要继承传统,认识并学习经典。建院11年来,每年“三.八”照例是要举办书画展,她建议这次的“三.八”画展题目为《临帖仿古书画展》。这个建议在院务会议上一致通过并被确认,也受到许多名画家姐妹的赞同和相应。这个看似简单的决议,却是一帮姐妹们自设的一个大难题。女子书画院里,长于书法的人不多,多数人志趣在于绘画。大家之所与同意李艾娴的提议,重要的一点是接受了李艾娴关于写与画关系的艺术理念,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眼下美院的中国画教学,都在提倡绘画的书法性,不作无渊之水,无本之木,决心在传统上下功夫以期突破自我。姐妹们说干就干,个个都投入到临帖习字之中。正是严冬“双节”时,这些内当家的女人们,干完了岗位职责之事,理过了家务,其他时间都用在了临帖上。一个个寒夜,一张张宣纸,她们一点一划艰难地向中国古代书法大师走近。两个多月过去,女书画家们的临帖作品曾三次汇聚在李艾娴的工作室里进行作品观摩,彼此欣赏相互激励,大家似乎都有了艺术新生的感觉。作为院长,看到大家如此努力、用功,作品有了新面貌,李艾娴高兴地笑了。她激动地叫着:“姐妹们,太棒了!”“三.八妇女节”前三天,一帮姐妹们就开始布置展览。近百幅作品,她们是用一天时间挂画,一天的时间来调整,布展十分考究。展览期间安排姐妹们轮流在展厅值班,专门收集参观者的反映,这些意见每天都要汇总到李艾娴那里。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洛阳女子书画院2004年《三. 八临帖仿古书画展》在洛阳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这近百幅作品,厚重大气无做作,俊秀飘逸无柔媚,整个展览给人静雅之感。如果不是标签所示,如果不是大家熟知的名字,参观者都不会认为这些作品是出自女儿之手。许许多多与她们相知相熟的朋友,一进展厅就表现出异样的神情,发出由衷赞叹。前边所述的叶鹏教授,参观过后给以高度的评价,评论道:“时尚的只能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欢娱,所以是短暂的。经典的是文化的,所以是永恒的”。“内行看门道”。洛阳女子书画院这次展览,有些行内人士,曾多次前往参观,延期了三天才撤展。展览后不久,洛阳电视台“周末《面对面》”专门为此作了一期节目,李艾娴侃侃而谈之后,坐在嘉宾席上的女子书画院副院长沈丽洲笑眯眯站起来要“说两句儿”。沈女士书画兼通,书法犹长。已过天命之年的她,也是走南闯北经见过大场面的人,此时接过话筒,还真是只说了两句:“回想起来女子书画院到今天真不容易。李院长经常对我们说自立、自强……”脸就憋得通红,激动地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其他嘉宾的热烈掌声。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功利异常膨胀的今天,能使一个女子艺术团队,整个把心沉下来做学问,锤炼扎实的基本功,在提高全面素质和人格修养上作文章下功夫的确是李艾娴的过人之处。这首先在于她对艺术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在实践上获得了成功,得到了姐妹们的认可。其次是她强烈的推动团队整体前进的精神,她乐于为大家做事,为大家服务。三十多个姐妹的家庭情况,谁家老公病了,谁家孩子该考大学了,谁在家抱孩子,伺候丈夫,在时间的夹缝里挥毫作画,她都一清二楚。甚至临帖,谁在写颜真卿,谁在写瘦金体,谁在写灵飞经等等,她都了然于心。对参加外出活动的姐妹,她总是惦老念小表示关心。还有重要的一点,在艺术方面她毫不保守,而且还努力倡导一种自由民主的风气。她心底善良,坦诚率直,她善解人意,懂得理解,懂得尊重,她提倡传、帮、带,想让姐妹们共同提高一道前进。近 期两次到县里写生,都是白天画画,晚上作品观摩。有的取景好,有的构图好,有的线条好,大家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其作品一天一个样。大家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写生能力提高了,都感受到一种愉悦和自信。李艾娴还是个热心肠的人。一次带着几个姐妹到范仲淹墓画写生,这里是远离喧闹的一个寂静山地。守墓人是范仲淹29代孙,一个患有腿疾的76岁的老汉,讲起范仲淹生平事迹,真是如数家珍。李艾娴很是感动,守墓人就拿出几张照片给李艾娴她们看。这是由《家谱》中拍下的范仲淹及子孙的照片。李艾娴说:“放大挂在这儿多好哇!”见守墓人面现难色,李艾娴立即对他说:“我们免费画出来送给你!”守墓人也真的十分放心地把那些珍贵的照片交给了李艾娴。回到洛阳后,李艾娴为此作了安排,相信不久珍贵的范仲淹及后人的画像就会入驻范仲淹陵园。 崇尚经典而不泥古,是李艾娴遵循的一个艺术准则。为了体现“笔墨当随时代”,每年女子书画院都要组织多次外出写生活动。近几年,她患腿疾,外出写生时,都带着轮椅。在家中,她每天清晨,到洛浦公园活动身体,兼做写生。对身边的树木花草,亭台楼阁,都仔细观察心识默记,日复一日的长期积累,使她进入了艺术的佳境。2000年秋天,她应邀到北戴河国宾馆进行艺术交流活动时,一个中年男子看了她的画,径直走到她的身边,对着她的耳朵轻声地说:“您的牡丹画是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这样的评价已经很多,标志着李艾娴艺术风格确定。然而,别人也许不知,其中凝聚的是李艾娴的家风传承,凝聚着她对艺术、生命、生活的深刻的理解感悟。画品如人品,斯言妙哉! 洛阳女子书画院不少人爱说:“加入女子画院,没错!”李艾娴影响并带动了身边一班人,读书、写字、画画、做学问,不争名,不争利,营造了一个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使得一些先生们都羡慕不已。 李艾娴近几年爱说:“我很充实,我很快乐!”真人真情,这是真的。 ( 孙建邦2005年著《狂人?奇人?文化人》)
画到天机流露处--李艾娴牡丹画赏析
画到天机流露处
——著名画家李艾娴牡丹画赏析
作者:王庭俭(书画家、作家、诗人)
也许和今人的追求富贵、崇尚时髦有关,当代画坛喜作牡丹且取悦庸者尤多。牡丹并不庸俗,庸俗在画家。其实,牡丹的不畏权贵、美冠群芳、超凡脱俗等高贵品格,为当代画家展示才华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内涵,而为提升国人的理想情操一尽笔墨之力,更是难能可贵。
正是抱着这样的愿望和神往,我看到了洛阳的著名画家李艾娴女士的中国画牡丹,不知为止怦然心动。其画作情采斐然,气韵生动,婀娜中颇具挺健之姿,平淡中自有明艳之丽。她将牡丹人格化了。或者说正是她自己的传神写照。她笔的牡丹不求富丽华瞻却气质高贵,善于写形貌色却神采超然,率真简洁却充盈内敛。她是写花更是自况。这正说明文人画的品格恰在于画家的独抒性灵和人格魅力的物化。
清代画家方薰说:“画有初观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有入眼似佳,转视无意者。”李艾娴的牡丹画无疑是属于前者,经得起人们回头再看,久视而犹欲细品。品味什么呢?我认为,在新颖别致的构图、爽健淋漓的笔墨、清淡简雅的气韵之中,还能品味出她的坚实劲力的书法功底。她从汉隶、魏碑入手,遍临古代碑帖,得其精魄,故能使其画作笔笔写出,蓄势弥满。吴昌硕说过:“苦铁画气不成画形,直书法演画法。”李艾娴可谓深谙此道者。
她的《独占人间第一香》,花枝微倾,其势在左。在疏枝茂叶的映衬之下,数朵相拥,各呈资质,或盎然全放于枝头,或半开偃隐于叶底,或勃然含苞于一侧,花与叶飞扬灵动,顾盼生趣,宛若花中姐妹娓娓谈心。尤其是以淡笔向右斜出的两枝一花,不仅使整个画面有了开合张驰的章法,而且扩张了画面空间,仅此“一笔“就为大片空白作足可文章,可谓最精妙最难得的点睛生花之笔。不经意处意犹深。如果说右下角一朵花显得天真浪漫的话那么左下角从画处延伸进来的一朵,虽不引人注目,却是那样的俏皮可爱,她是想偷听私语还是欲跻身于佳丽?既为主角又当好了配角,使左下角原本近似梯形的空白有了微妙的变化。
她的《天香满地不沾尘》是耐人寻味的。那是在庚辰之春,天降微雨,惜花爱花的画家冒着雨去牡丹园观花。在色彩缤纷的花海之中,她突然发现有两枝湿漉漉的绿牡丹沉重地伏于泥地却依然翘首向上,似乎是噙着两静静的雨珠嫣然一笑,并无沮丧颓废之感,更无沾尘落俗之态。一瞥灵感至。返回家中画室后,她立即伏安挥毫,完成了画作。她将实地观察和感受升华为艺术的思考,上下倚斜,枝干交叉,在空灵处强调了力度。两朵委地,不久即会凋落成泥,这不过是暂时现象,而整个春天仍然充满生机。枝头的几多花并蒂开放,代表了春天的阵容,右下角的一个花苞正高唱着春天进行曲奋发向上。应该说。这是一副好看耐读的上乘之作。得益于书法的笔墨,劲健苍辣,力透纸背。
清代画家恽寿平说:“画以简贵为尚。简之人微,则洗尽称滓,独存孤迥……”又说:“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以可知可得者求夫不可知与不可得也,岂易为力哉?”天机,即天赋和灵性。李艾娴表现得是洛阳的牡丹,更是她自己笔下的牡丹、心中的牡丹,以悟性栽植,以才情赋彩,因而审美价值在众香国里是独具特色的“这一个”。
“我不在乎名气,不在乎自己的画能卖多少钱,也不在乎付出多少,我只在乎在艺术追求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在乎我教出来的学生是不是有进步。”作为一个成名已久的书画家,李艾娴老师对自己那些闪光的头衔和荣誉早已看淡,她知道,那些看似光芒万丈的东西,也不过是一些外表华丽的装饰品,并不能让一个人的灵魂也跟着荣耀起来。所以面对别人的溢美之辞,她总是怀揣一颗平常心,坦然处之。
当我们询问李老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时,她是这样向我们解释的:“艺术教育,在我看来,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它不同于文化产业,没有功利性,所以当我做起这些美术教育工作时,心里特别高兴!”从最开始的洛浦美术学校到现 在的洛阳女子书画院,你无法统计出这些年来李艾娴老师究竟辅导过多少学员、付出了多少心血。对于那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李老师并没有将之拒之门外,而是手把手的教,一丝不苟;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学员,她及时鼓励,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辗转于各地传艺授课,李艾娴老师从不知疲倦。每次不管哪个地方来请她去教课,她都满口答应,不提任何要求,不计任何代价;在洛阳孟津的女子书画院写生基地,她追求的脚步没有因为下雨就停顿下来,而是冒雨为学员们义务授课;
在美国探亲期间,李老师的女儿想让她留在国外,可她宁愿伤了女儿的心,也依然选择了回国,因为她的心里放心不下自己一手创办的画院,舍不得自己的学员,更离不开自己追求一生的艺术事业!
李艾娴老师对艺术的付出,对画院的付出,对学生的付出几乎到了忘我的地步。画院每次在外举行展览,别人都是把展架和展览的作品一摆放完就走了,而李艾娴老师却总是在现场从开始呆到最后,因为她心里有自己的打算
自始至终地守候着,她要听听别人对其学生作品的评价,不管好坏她都记录下来,回去再把这些意见说给学生们听,让他们加以改进,而自己也从中吸取精华,更好地指导学生。有一次,部队上
一家礼品公司要买女子书画院的画,李艾娴老师兴奋地把画院所有成员的作品都拿去了却惟独忘了自己的。
她说“画院出成绩了,学生出成果了,我比谁都高兴。”这么多年来,李老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和画院的发展、和学生的创作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画院的跌宕起伏
风风雨雨和学生的成败荣辱随时随地都拨动着她心底最深的那根琴弦,久久不能停息。
“我天生就是公仆操心的命,改不了呀!”当我们对李老师默默地付出感到由衷的敬佩,并被她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打动时,她却说这对于一个把书画艺术溶入到血液里的人来说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努力为大家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为普通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辽阔平台,促进洛阳书画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繁荣,并创造出有特色、有活力、无愧于千年帝都和时代呼唤的洛阳书画艺术品。
参考资料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22:42
目录
概述
艺术简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