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菂
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天文系主任
李菂(dì),1972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中国天文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FAST(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之江实验室计算天文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天文系主任。
人物经历
1972年5月,李菂出生于重庆市。
1991年9月至1996年6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学系核物理专业,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辅修计算机软件专业。
1995年9月至2002年2月,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及射电天文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2年,向南仁东自荐,想要加入中国天眼FAST项目。
2002年2月至2005年5月,在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做天文学者。
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和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学者。
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
2007年,开始参与FAST立项任务书的编撰。
2008年8月26日,被中国科学院聘为FAST项目科学家。随着与中国国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FAST工程开工在即,李菂回国的心愿越来越迫切。
2012年,放弃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工作,全职回到中国,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恒星形成及星际介质演化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总工程师。
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2月21日,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
2018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
2019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
2020年1月,参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
2021年6月28日,受聘为德州学院“天衢英才”杰出人才。
2023年8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10月30日,获得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2024年7月12日,李菂加盟清华大学天文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菂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及空间科学方面的研究,参与领导多项观测计划。创建中性氢窄线自吸收(HINSA)的观测方法,在天文学中首次确立分子云中的原子丰度;发展了原子丰度时变模型,给出了恒星形成的时标上限和银河星际低能宇宙线的强度;首次成功测量HINSA塞曼效应,推进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难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以《自然》封面文章形式发表;首次发现星际分子氧气(第二作者),受到PASP特约综述文章高度评价;合作发现冷云边缘的热分子氢,被《自然》杂志评为天文方面的亮点成果。
李菂将傅里叶变换应用于辐射SED求逆计算,发展的新算法成功逆解尘埃辐射积分方程求温度分布,得到PASP综述文章高度评价,被称作是“天文普遍求逆问题的优秀解法之一”。多波段系统研究大质量致密核,取得大质量星区的出示物理和化学条件,发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系列论文。因对Herschel空间望远镜差分接收机的杰出贡献获美国宇航局优秀团队奖成员;参与发现大颗粒尘埃,得到《科学美国人》等报导。
李菂提出和参与搭建FAST第一套接收机及第一套谱线终端,提出和主持实现了世界首创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模式,提高FAST巡天效率3倍以上。领导发现FAST第一颗新脉冲星、第一例新快速射电暴、主导发表FAST第一篇谱线探测论文、第一篇FAST新发现脉冲星系统计时论文等。科研成果连续入选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据2024年1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研究团数据,李菂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发表的期刊论文100余篇,包括《自然》《科学》正刊6篇。以下为代表论著:
人才培养
新生入学后,李菂会将手头的科研项目悉数摆出,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他对学生通常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将第一个参与项目直接变成最终的毕业论文。他希望学生们多接触、多探索,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然后再决定要在哪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而不是一上来就一条路走到底。
为了调动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团队的好奇心,李菂常在周末约请团队成员一起到咖啡馆里开展“头脑风暴”。李菂会提出各种想法,促使大家回去后赶紧去查资料、读文章。
李菂先后担任了潘之辰(第一位博士生)、刘博洋冯毅等人的博士生导师。其中,冯毅从2017年起跟随李菂做中国天眼FAST的调试工作。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菂的父亲是中国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惕碚
李菂爱好摄影,其办公室墙上的十几张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摄的,有巴黎天文台的楼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图书馆(电影《毕业生》的取景地)。除了摄影,李菂还喜欢看书,他的书架上除了专业书,就是文学书,他非常欣赏王小波
人物评价
李菂在观测天文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射电天文领域,李菂有着较高国际影响和学术地位。(《经济日报》评)
李菂是“中国天眼”的建设者,更是这一大国重器科学目标的掌舵人。(《中国新闻周刊》评)
参考资料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李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李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李菂.UCAS.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27 17:5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