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宁
中国女编剧、国家一级编剧
李西宁,女,汉族,1957年7月出生,四川成都市郊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中国女编剧、国家一级编剧、西部战区陆军战旗文工团原团长
人物履历
曾任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团长;
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
云南省杂技协会主席
国家一级编剧
获得荣誉
编排的《双飞燕》、《跳绳》、《女子大跳板》等在国内外杂技比赛中获34枚金奖;
带领全团多次圆满完成了赴国外演出任务,受到外交部文化部和成都军区的表彰;
2003年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树为全军“践行三个代表”的典型。
结缘杂技
李西宁最初从事的是体操。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11岁时她被送进了当地业余体校,并且很快就在成都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奖。让李西宁引以为傲的,还有在中学时读的大量中外文学名著:“我喜欢读外国戏剧,也喜欢诗歌和美术,有时候还耍几下乐器。”而这些爱好一直延续至今。她坦言,这很好地滋养了她的杂技艺术思维和创作。1986年,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了解到在成都某体育院校当体工队教练的李西宁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上的良好效果后,电报三番五次地从广州发往成都,借调她去给杂技演员上形体课。那时李西宁还谈不上对杂技有兴趣,拖延了很长时间后,借教学休整的空隙,李西宁去了广州。对于历来以祖传父、父传子为传承特点的杂技界,祖祖辈辈与杂技毫无关联的李西宁开始有些惶惑,也带着些新奇。在她看来,杂技远没有艺术体操、舞蹈高雅,还算不上艺术。李西宁说:“那时还不知道杂技的博大精深和杂技人的朴实可爱,命运就神差鬼使地让我跟杂技结缘了。”实际上,这个结缘从一开始就使她的杂技艺术生涯与部队紧密相连。
杂技创新
从杂技创编到给学员演员授课,李西宁总是身兼数职。机会多,但任务也重。这对没有专门参加过杂技正规学习的李西宁来说,吃力是很显然的。但这并不影响她精力充沛地展开工作。她的记忆力很好,舞台上的灯光、色彩、音乐的节奏等等,她都能记得很清楚,艺术体操、舞蹈跟杂技的相通也使她的经验变成了对杂技的艺术感悟。偶尔让李西宁感到困惑的,是不经意的孤独。在杂技创编的大胆尝试中,来自传统杂技的不同声音会冲击她的思考。一些观念认为,杂技表演中传递道具的助演不应喧宾夺主,只需承担传递道具的职责就可以了。可李西宁并不这么认为。在为战士杂技团编排的杂技《手技》中,李西宁给传递道具的助演赋予了各种表情和形体动作,使之与主演表现为月光下一对窃窃私语的男女,充满了浪漫气息。而《柔术转碟》把人体的轻柔和艺术的氛围结合起来,让道具变成“蘑菇”,在轻柔欢快的歌声中演员们手上的“蘑菇”越来越多,顺势延展身形,象征“采蘑菇的小姑娘滑倒了”,既体现柔术的特点,也营造出“采蘑菇的小姑娘”童话般的意境。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未来”杂技节中,该节目获得7位评委的一致满分,以绝对优势荣获“共和国总统奖”。
在其编导的杂技作品中,艺术相通的特点在李西宁的思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自己承认:“爱好广泛让我增长了许多艺术阅历,经验多了就像云彩多了,可能就会有闪电。”而这个“闪电”经由她的逆向思维,往往表现得很有意思。比如说,她由杂技《绳技》联想到把小绳子变成大绳子,再变成弯月似的,于是又想到富有云南民族风情特点的“跳月亮”习俗,如果编上故事,把月亮“跳”圆,主题就有了。这诞生了后来她创意策划的节目《阿细跳月》。正是这样的思维,使李西宁在巴黎卢浮宫参观采风获得的灵感成就了颇有雕塑感的杂技《绸调——蓝色遐想》,以人类永恒的“情爱”立意,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样的技巧动作,在为部队官兵所做的节目编排中,李西宁又把情节改成了战士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后壮烈牺牲的凄美舞剧,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李西宁的大胆实践,使中国杂技开始从单纯追求技巧难度走向了技巧、舞美、意境和内涵的多元综合……
任免信息
2015年11月,李西宁任中国杂技协会第七届副主席。
2016年8月,李西宁以西部战区陆军战旗文工团团长身份出现。她在本轮军改前担任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团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13:32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获得荣誉
结缘杂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