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先
《聊斋志异》篇目
《李象先》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篇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人物。是某寺和尚厨师转世而成。 李象先,是寿光县的名人。他的前世是一座寺庙的火头僧,无病而死。灵魂离体后,游荡在外,栖息在一个牌坊上。往下看见往来行人,头顶上都冒出火光,大概是身体内的阳气。夜晚,想到牌坊上不能久居,但下面房屋一片昏黑,不知应该到哪里去。只有一家灯火通明,灵魂便飘荡着赶去,进入家门,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婴儿。母亲喂他,看见乳汁十分恐惧;但肚子饥饿不堪,只得闭住眼睛勉强吮吸起来。过了三个多月,就不再吃奶。再喂他,便惊叫得啼哭不休。母亲只得用米汁掺和着枣栗喂养他,才得以长大成人,这就是李象先。李象先儿童时到那座寺庙,看见寺僧,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只是到老都害怕奶水。
原文
李象先[1],寿光之闻人也[2]。前世为某寺执爨僧[3],无疾而化。魂出栖坊上[4],下见市上行人,皆有火光出颠上[5],盖体中阳气也。夜既昏, 念坊上不可久居,但诸舍暗黑,不知所之。唯一家灯火犹明,飘赴之。及门, 则身已婴儿,母乳之。见乳恐惧;腹不胜饥,闭目强吮。逾三月余,即不复乳;乳之,则惊惧而啼。母以米渖间枣粟哺之[6],得长成。是为象先。儿时至某寺,见寺僧,皆能呼其名,至老犹畏乳。
异史氏曰:“象先学问渊博,海岱清士[7]。子早贵,身仅以文学终[8], 此佛家所谓福业未修者耶[9]?弟亦名士,生有隐疾,数月始一动[10];动时急起,不顾宾客,自外呼而入,于是婢媪尽避;使及门复痿[11],入则不入 室而反。兄弟皆奇人也。”
注释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1]李象先:字焕章,寿光(今山东省寿光县)人。见民国《寿光县志》 卷十二。事迹不详。
[2]闻人:有声望的人。
[3]执爨:烧火。
[4]坊:牌坊,一般用石建成。
[5]颠:头顶。
[6]米渖,米汁。
[7]海岱:东海至泰山间的地区。清士:高洁的人。
[8]以文学终:以生员而终老。文学,生员(秀才)的美称。
[9]福业未修:指前生未修福业,终身未能显贵。业,佛家语,泛指一切 身心活动。业有美有恶,善业则得福报。
[10]动:指情欲冲动。
[11]痿:阳痿。
译文
李象先,是寿光县的名人。他的前世是一座寺庙的火头僧,无病而死。灵魂离体后,游荡在外,栖息在一个牌坊上。往下看见往来行人,头顶上都冒出火光,大概是身体内的阳气。夜晚,想到牌坊上不能久居,但下面房屋一片昏黑,不知应该到哪里去。只有一家灯火通明,灵魂便飘荡着赶去,进入家门,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婴儿。母亲喂他,看见乳汁十分恐惧;但肚子饥饿不堪,只得闭住眼睛勉强吮吸起来。过了三个多月,就不再吃奶。再喂他,便惊叫得啼哭不休。母亲只得用米汁掺和着枣栗喂养他,才得以长大成人,这就是李象先。李象先儿童时到那座寺庙,看见寺僧,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只是到老都害怕奶水。
异史氏说:“象先学识渊博,是山东一带高洁的人。儿子早年显贵,而他自己作了一辈子学者,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前世没有修成福业的人吧?他的弟弟也是有名的读书人,患有一种不便开口的疾病,好几个月才有一次性冲动;冲动的时候急忙站起来,不顾周围有无宾客,呼叫着从外面往里跑,于是丫环和老女仆都避开;跑到门口又阳萎了,他就不再进屋又返了回去。这兄弟两个都是奇人。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参考资料
资料.新学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1 19:20
目录
概述
原文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