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赋都(1903-1984),陕西蒲城人。1922年毕业于同济工艺专科学校。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博士。曾任天津中国水工第一试验所所长兼北洋工学院教授,四川省水利局都江堰治本研究室主任,黄河上游工程处处长兼西北农学院教授、水利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行政委员会水利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兼黄河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毕生从事水利和治黄工作。曾主持都江堰治本工程的设计工作。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举,上游开发水电资源,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整治河道,排洪排沙。著有《黄河的治理》、《都江堰治本工程计划概要》、《天津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的设计》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的沟壑治理》等。
人物生平
李赋都,陕西蒲城县人。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著名的黄河问题专家、水利工程学教授。
李赋都少年时期离开家乡,跟随叔父在西安、南京、上海等地求学,1922年在上海吴淞同济工艺专门学校德文班毕业后,1923年由其叔父、中国近代水利科技先驱者
李仪祉先生资助赴德国汉诺威工业高等学校攻读水利专业。
1928年李赋都回国,先后在四川渝简马路局、哈尔滨东北水道局、江苏导淮委员会、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等职。1932年再次赴德,受李仪祉委托参加恩格斯教授在阿朋那黑水工实验所主持的黄河下游河道治导试验,这是治理黄河史上首次进行的模型试验。在此期间,李赋都赴德国汉诺威工业高等学校,考获博士学位。1933年8月回国,在天津承担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的筹划、设计和施工任务,并出任水工试验所所长,先后进行了官厅水库大坝和芦沟桥滚水坝的消力以及透水丁坝等多项试验,为开创中国水工试验事业做出了贡献。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试验所被炸毁,李赋都赴陕西,任陕西水利局工程师主持陕西灞河决口堵复工程,取得成功。
1938年1月任四川都江堰治本工程设计室主任,主持了该项工程的设计、施工,还对都江堰灌溉需水量及灌溉缺水原因、改良都江堰的意义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都江堰治理开发有一定意义。
1942,他在西安、开封任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组主任、工务处处长。1948年10月在陕西武功任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主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曾任黄河上游工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赋都更是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水利建设中,曾任西北水工试验所所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沟壑的“万库化”设想,主张黄河下游要进行河道整治,固定中水河槽,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李赋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河思想。
1984年11月26日李赋都病逝于郑州,终年81岁。
主要著述
李赋都的主要著述有《都江堰治本工程计划概要》、《天津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的设计》《黄河问题》、《河流总论》、《黄河治理问题》、《泥坝的拦泥作用》、《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和河道治理问题》、《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的沟壑治理》、《治河与泥沙》等。
亲属成员
李桐轩(1860-1932),李赋都的祖父。同盟会会员,剧作家、方志学专家、语言学家。长于数理又爱好文学。清末曾任陕西省修史局总纂长,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他以移风易俗寓教于乐为宗旨,发起创办西安
易俗社,致力于中国戏剧改革,并担任过社长、评议、编辑等职,用半生心血服务于艺术,他创作了《一字狱》、《黑世界》、《鬼教育》、《亡国痛》等秦腔戏40多种,编有《甄别旧戏草》、《民兴集》等。
李约祉(1879-1969),李赋都的父亲。京师大学堂毕业,同盟会会员。一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曾两次出任易俗社社长,编写了十多个剧本,其中《韩宝英》与《庚娘传》,成为易俗社的保留剧目。
李仪祉(1882-1938),李赋都的叔父。原名协,字宜之,陕西省蒲城县马湖乡富塬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他创办学校,编写教材,为中国水利科学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兴办关中“八惠”和陕南、陕北水利工程。对危害深重的黄河上、中、下游全方位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把中国的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参与长江、淮河、扬子江等全国的水利建设与河流治理,写出专著、专论200余部(篇),充实和发展了水利工程理论。李仪祉是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1年至1938年历届会长、全国经济委员会顾问、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为振兴中华的水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