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琼
清朝光绪长洲知县
李超琼(1847年-1909年),初名朝昱,字紫璈,别字惕夫、石船居士等。清合江(今属四川)人。清朝官员。
人物生平
同治三年生于四川合江县一个山区,从小打草放牛,
7岁随父读书,
18岁每天到五十里外的一个贡生家里读书。
19岁中了秀才。
24岁一边教书一边就读于锦江书院,连续多次乡试未中。
32岁远走东北,开始当幕僚。
34岁在顺天府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候补了好几年,于光绪十三年(1887),当上了镇江府溧阳县令。
据曹允原、李根源编纂的《民国吴县志》卷三“职官表”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七月十八日,李超琼由溧阳调署元和县任代理知县,翌年二月调补任知县,至十九年。此后,二十二年署长洲县令,同年回任元和知县,至二十四年。三十年任吴县知县。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任长洲知县,翌年卒于长洲县寓所(今苏州乌鹊桥),享年六十四岁。中间曾相继任江阴、无锡、南汇县知县和上海县代理县令。
个人荣誉
勤政爱民 修建“李公堤”
据《民国吴县志》卷四十三“水利二”记载,光绪十五年七月,李超琼即修葑门外官塘。翌年又筑金鸡湖长堤,共拨赈款一万四千五百两有奇。堤成而民便之,称为李公堤
尤先甲《重修金鸡湖堤工记》(采访稿)谓:金鸡湖水势浩瀚,袤延广阔,波澜险恶。驾舟过之,每蹈不测。邑尊李公恻然悯之。爰建一堤,筑土石五六里,以閷水势。植杨柳数千株以固堤防风而有所蔽。水波不兴,途无所危,而行旅皆便。帆樯若织,履险如夷。此外,还开浚章练塘镇外各港三千一百五十二丈。周庄、陈墓等镇市河一律疏浚通,至今赖之。云云。他署元和县七个月即调补为知县,这是上司给他的嘉奖。他两任元和知县,也是对他的肯定和看重。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超琼调任元和县知县,正遇秋雨成灾,毁坏庄稼。他多次到乡间勘灾,并连续向上级申请蠲免额外漕粮。在勘灾中,李超琼了解到金鸡湖由于湖面开阔,湖中心又无岛屿阻拦,一遇风吹,必波涛汹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
经过周密考虑,光绪十六年(1890年)夏,他决定采用以工代赈,同时发动民间捐资的做法,在金鸡湖内筑一条长堤,这样既可改善交通条件,又可让广大灾民通过做工,有尊严地获得收入,养家糊口。金鸡湖周围是水网地区,筑堤取土是个难题。当时葑门、相门、娄门和齐门外都堆有大量太平天国战争留下的砖瓦屑,李超琼动员了一百六十多条船只,组织当地百姓将这些砖瓦屑运到金鸡湖中,堆筑成堤。堤成之后,又在堤上种植杨柳树数千株,以巩固堤防。他还同时组织百姓修复葑门、相门、娄门外的官塘和驿路。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月金鸡湖长堤建成,李超琼亲往验收。从此,湖中大小船只依堤航行,不再受风浪威胁。早已毁于战火的斜塘市镇,也因长堤的建成而重新恢复生机。
百姓把金鸡湖长堤称为“李公堤”,有人把它比作杭州西湖的苏堤、白堤。经学大师俞樾为之题写堤名,并作《李公堤记》。
除李公堤外,李超琼还组织开浚章练塘镇(今属上海市青浦县)外各港计3153丈,周庄、陈墓(今均属昆山市,陈墓已改名为锦溪)等镇市河也一律疏浚排决。
李公堤记 俞樾
吴,故泽国也。浅者沮洳,深者洄洑;其大者,灏溔潢漾,弥望无涯。虽饶荷役芰莲之利,亦极叠淄盘涡之险。
出葑门不十里,有金鸡湖焉,元和县所辖也。东西广六里,南北袤十里,东达斜塘,西至黄石桥,南连独墅,北通娄江。有花柳村者,介其中央,遂分一湖而二之,于是有南湖、北湖之名矣。巨艑小艓,往来如织,而南湖尤为通津。
每当北籁怒号,回飙骤发,经由其地者,波而上,摇而下,樯摧楫倾,帆攲舵侧。长年三老,视为畏途。南北两岸,并有田畴,顽飔啮堤,怒流溢入,则绿原青陇,化为污渠。邑人聚谋,宜筑堤湖中,以刹其势。有倡无应,厥功不成。
邑侯李公超琼,下车之始,咨访疾苦,以兴锄利氓为己任。于是,邑之士大夫吴君大根、吴君嘉椿、沈君宝恒、潘君祖谦、沈君国琛、尤君先甲、张君履谦等,佥以筑堤为请。会是岁淫雨为灾,朝廷发内帑以赈之。又开赈捐之利,集资以助之。赈毕而资有余。乃言于台司,发所余银一万两,以成斯举。张君履谦先出钱二百万,沈君国琛亦出钱一百万,备鸠工庀材之用。且役平民无食者,俾食其力,故工不浮。运城市碎瓦残壁,以实堤身,故财不费。潘君祖谦、张君履谦,总其成;沈君国琛与胡君秉璠、张君毓庆,董其役,故农事不伤。而民胥劝越,一载堤成。西堤自黄石桥东口至花柳村,三百六十一丈;东堤自花柳村至斜塘西口,长三百一十九丈。共用钱一千八百万有奇。护以茭芦,守以渔沪,荫以桃李。登堤而望,则南湖北湖,柔纹碎浪,湔湔其波,楫马船车,如行几席。夹岸数十里,原隰龙鳞,有濡腴泽槁之功,无钻崖溃山之患。咸喟然而叹曰:“美哉斯举乎”!
昔滑者有陈公堤,临安及惠州均有苏公堤,爰用其例,名之曰“李公堤”。余旅居兹土,乐观厥成。念汉时李翕西狭及郙阁,咸刻石勒名,传示后世;作而不记,后世胡述?因著本末,用毖方来!
译文:
吴地,自古以来就是河港交错、湖泊遍布的水网地区。浅水处是低洼的湿地,深水处则是江阔浪高,急流回旋。那些大的湖泊更似汪洋大海一般,烟波浩淼,广阔无涯,望不到边际。虽然拥有出产荷花、芡实、菱角、莲藕等丰富水产植物的有利条件,但也使人们时常遇到水阔湖深、激流成涡造成的极大风险。
从苏州城出葑门往东不到十里,那里有一个湖泊叫金鸡湖,归苏州府元和县管辖。金鸡湖东西长六里,南北宽十里,东面到达斜塘,西面至黄石桥,南面连接独墅湖,北面直通娄江。有一个名叫花柳村的小岛,位于湖中央,把金鸡湖一分为二,乡民们把村南的称为南湖,村北的称为北湖。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湖中像穿梭一样来来往往,而南湖是船只往来的主要航道,更是繁忙。每当北风怒号,狂飙骤起,金鸡湖上立即掀起阵阵惊涛骇浪,经过这里的船只,都随着汹涌浪涛的颠簸而上下摇晃,时常发生桅杆折断、橹桨摧裂、船帆倾斜、船舵歪裂、船只倾覆的不幸事件。成年累月,人们都把金鸡湖视为危险而可怕的航道。南北两岸,拥有大量的农田,顽固的风浪一年四季啮咬堤坝,愤怒的狂潮越过堤岸,碧绿的原野,青葱的田垄,顿时化为浑浊肮脏的水渠。县内民众聚集商议,都认为需在湖中筑一条长堤,以阻止或减小狂风巨浪造成的危害和破坏。可是,虽有人倡议却得不到广泛而有力的响应,这件事一直无法办成。
县令李公超琼,下车伊始,就征求民众意见,了解民间疾苦,把兴农利民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于是,县里的士大夫吴君大根、吴君嘉椿、沈君宝恒、潘君祖谦、沈君国琛、尤君先甲、张君履谦等,都纷纷提出筑堤的申请。这一年恰好遇到连绵大雨成灾,李公立即奏报,朝廷从国库中拨款赈灾。李公又开地方赈灾捐款之先例,筹集资金帮助灾民克服困难。赈灾结束,资金有余,李公就向省府有关衙门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将所余赈银一万两拨作筑堤补助费用。在这一决策的带动下,张君履谦先出钱二百万,沈君国琛也出钱一百万,以供招聘工匠、购置器材之用。李公又招集饥饿的贫民参加劳役,使他们自食其力,所以用工不超额。把城中的碎瓦残砖运来,用以加固堤身,所以资金不浪费。还聘用潘君祖谦、张君履谦担任工程总指挥,聘用沈君国琛与胡君秉璠、张君毓庆担任工程监督,所以对正常的农业没有伤害。而当地的百姓都互相勉励,奋勇争先。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长堤。西堤自黄石桥东口至花柳村,长三百六十一丈;东堤自花柳村至斜塘西口,长三百一十九丈。总共用钱一千八百万有多一点。在堤两侧的湖边种上茭白和芦苇,用来保护堤岸;在堤两侧的湖里设置捕鱼的竹栅,用来守护堤岸;在大堤两旁种上一排排的桃树和李树,形成了一条绿荫长堤。登上堤岸眺望,南湖北湖,水波柔和,浪花细碎,湖水明澈,波光潋滟。来来往往的船只,好像车马在陆地上行走一样平稳。沿湖数十里,绿绿的原野,青青的湿地,如同龙鳞闪耀,有滋养肥沃土地、润泽枯干植物的功效,不再有在风浪中穿凿山崖的危险,也不再有决堤洪峰造成的祸害。老百姓们都深有感慨地称赞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壮举啊! ”
从前,湖南滑州有陈公堤,浙江杭州和广东广州有苏公堤。于是引用上述例子,把这条长堤名为“李公堤”。我长期旅居于苏州这片土地,乐意看到这项工程的圆满完成。回忆汉代的李翕曾在河南的西狭和郙阁,立碑记名,传示后代;办了这样的事情却不把它记载下来,那么叫后代人拿什么去传示后代呢?为此,我把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记载下来,让它去告诉、激励后来的人。
听讼勤敏 待人诚挚
李超琼执法严谨,凡暴敛奸邪、徇私枉法、霸占孀妇等恶习均依法惩处。他听讼勤敏、待人诚挚。对于佃户欠交租粮,他从不轻易鞭笞逼交,这在当时是比较难得的。遇上门吏强行收取售丝木工税收并予拘捕罚款的则予以释放,因生活无着向别人索要钱财的则给以口粮,对于遭火灾而无处可宿者则安排到无忌公所。他又广施教化,并经常召集父老咨询疾苦,又讲给人们听孝友大义。其他如修复定慧寺巷苏(东坡)公祠、立“郝将军卖药处”碑(在城西上津桥)、封明御史宋学朱衣冠墓(在金湖村金鸡墩)等,均影响深远。
个人作品
作品
著有《石船居古今体诗剩稿》、《船石居日记》、《草心庐日记》、《湖游十日记》、《衔恤日记》、《北行日记》、《京寓日记》等。据此日记资料,今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有李氏自编、杨葆光续编的《合江李公紫璈年谱》。
李超琼也是一位诗人,留下诗作400多首。仅从李公堤《李超琼诗碑》一些诗作可以看出,他对苏州有着很深的感情。
光绪十五年,他甫抵苏州,即写就《初至苏州》六言诗两首:
湖港纵横是路,帆樯起仆随风。客子轻舟乍泊,阊门灯火初红。
吴语听犹隔阂,土风昔号清嘉。水上笙歌几处,宵深弦诵谁家?
他对阊门码头的景象和繁华,有生动的记述。而对吴语“隔阂”、土风“清嘉”,以及水上“笙歌”和宵深“弦诵”等,更留有深刻的印象和感触。
同年年底,他乘舟巡视乡村,写下《岁暮巡乡舟中杂诗》七首。诗中写道:
“轻舟乍转葑门东,来趁黄天荡里风。行过车坊帆未落,又听飞雪打孤篷。”“江合吴淞水路宽,陈湖飞渡晚烟寒。 ”“返棹西循甫里塘,天随游钓此江乡。”“双板桥西暮霭横,斜塘灯火隔江明。 ”“金鸡湖上晓晴开,解缆今朝向北来。澄绝沙湖风浪静,波浪绿到唯亭回。”“竿头飞电遍江村,外跨塘边昼已昏。 ”记下了他迎风冒雪、晨昏兼程的行程。诗中还写道:“僧居壮丽民居陋,寝浦重经未忍看。 ”“岁事阑珊民未乐,独含愁思入娄门。 ”记下了他的“愁思”和沉重心情。
他还写过一副楹联,曰:
帝泽如春,看庭前草色葱茏,愿境内都含斯意;
江城入画,听郭外潮声澎湃,疑民间尚有不平。
从这些诗、联中,也可以看出李超琼是一位深入民众、倾听民声、关心民瘼、勤政爱民的贤令。
李超琼诗摘
巫山县
小县千峰底,重闉百仞颠。
连桥岩作路,入笕雪成泉。
暮霭从江上,春镫共斗悬。
不闻神女佩,新月正娟娟。
元夕舟抵宜昌
至喜亭边水势平,江山开展落颿轻。
灵旗暮雨湘累庙,火树银花步阐城。
客梦祇循鱼腹上,滩声还为虎牙惊。
楚天寥落乡音少,愁对元宵大月明。
昨闻
昨闻瓠子动悲歌,楗行淇园正塞河。
大泽鱼龙争北徙,中原鸿雁渐南过。
通渠六辅儿宽少,平世三公蔡廓多。
千万金钱休太息,卅年填海更如何。
正月二十日由枫桥至五氵众泾用东坡是日女王城诗韵
朝来轻棹过齐门,踏遍湖东水上村。春酿余寒风有力,雪经微雨地无痕。声此日千家肃,蔀屋何时五袴温。野岸梅花如旧约,停桡香便引诗魂。
秋怀用东坡韵
秋风有寒意,所忧在农时。苦雨日以至,吴棉摧可悲。
藤轩积阴黯,湿晕生书帷。老榦若梯磴,静夜腾鼪狸。
可怜双鹊来,不敢栖虬枝。腐草知多少,为萤争飞追。
微明亟自炫,遑计霜雪期。霜雪岂有择,无为长嗟咨。
木叶倏已脱,松柏雕总迟。昨宵声喧豗,卷地走飞雨。
凄切傍枕鸣,亦有孤蛩语。似诉穷黎心,今夕愁败堵。
茅屋破且颓,遑论滴漏苦。不识滨湖田,谁能捍禾黍。
三吴亟水利,宣泄汇黄浦。胡为三日霖,遂使忧百亩。
蛩兮尔毋然,会见晴光吐。
病余
病余未损是诗心,镜里添多白发侵。
香绕碧帘盘古篆,树留绿叶护秋阴。
年华如水消沈易,时事关怀感慨深。
闻道东征军大溃,惊呼三叹自愁吟。
寓言一首谳狱丹徒感事而作
治民不恃法,宽猛施贵当。爱民不在迹,喣妪祸转酿。蚩愚亦何知,意溢情易放。可亲不可亵,实惠恒相忘。昔闻西邻叟,容容具雅量。出见同巷儿,果饵必分饟。一朝馈未周,面诟来无妄。又闻东邻媪,爱子情盎盎。方深舐犊怀,已见食枭状。优容既养奸,滥予亦丛谤。昨来案爰书,眦裂难曲谅。静思蠢尔徒,谁使恣凶抗。百钱害所基,骈首良悲怆。所以郑大夫,火烈称良相。寓言即自箴,小惠安足尚。
李公堤
2011年4月12日,李公堤春光明媚,两位刚下北京至苏州动车的老人来到他们的爷爷李超琼纪念碑前,献上鲜花、叩首跪拜,抚摸着镌刻在纪念碑上的李超琼诗作。
这两位老人是北京的退休中学教师,名叫李宙、李逊,是苏州工业园区李公堤的建造者、晚清元和县令李超琼的孙子。
据两位老人介绍,他们的父亲名叫李侃,是李超琼大排行的第十二子。李侃生有六男二女,李宙、李逊在六男中分别排行老五、老六,他们已故的长姐李韫子,是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黄健翔的奶奶。
追忆爷爷:日记记录当天公务和对国家的忧患之情
71岁的李宙告诉记者:父亲李侃从小深得祖父李超琼的喜爱,李侃出生于光绪15年(1889年),这年,李超琼赴任元和县县令。光绪23年(1897年)李公堤重建完工,李超琼尽管沉疴缠绵,但仍然兴致勃勃地带着8岁的李侃出游李公堤。李侃长大后,李超琼将其送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专攻经济学。
李宙珍藏着40余份关于爷爷李超琼的珍贵史料。其中有李超琼自1881年至1909年29年间的亲笔日记,也有写给赴日留学李侃的数十封亲笔长信。
李宙说,“爷爷的日记内容翔实,不仅记载了很多当天处理的公务,而且还处处可见他对国家的忧患之情。”比如,甲午战争爆发后,爷爷就在日记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被倭寇侵犯,中国政府怎会落到这步田地?悲愤之意溢于言表。“爷爷是在乌鹊桥的住所中突然去世的,就在去世当天,他还写了日记。”李宙介绍说,在李超琼最后一篇日记后,有李超琼之子李廷昂写下的“谨注”,记录了李超琼去世时的情景:当天,李超琼入睡中突感不适,按铃,急忙入室的子女发现,“先君已不能言,但以手指茶杯饮之,问所苦,则足伸目暝,已弃不孝等而长逝矣”。“从小父亲就告诉我们,爷爷是个廉政爱民的清官,但在特殊时期,我们却不敢提及爷爷。”李宙回忆说,“文革”期间,封资修成为批判对象,一家人再也不敢提起李超琼,为了避免李超琼留下的日记等珍贵史料毁于一旦,“文革”开始后,李侃将李超琼所著的部分《石船居诗集》送至北京图书馆,珍贵史料这才侥幸得以留存。
初到李公堤:无法用语言表达对苏州的感谢
4月12日,是李宙、李逊第一次到苏州,看到李公堤上风景如画,看到苏州人民在李公堤风景最美的地段为爷爷精心建立的纪念碑,两位老人动情地说: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对苏州的感谢。
初到苏州,一口北京话的李宙、李逊很快就知道了一个地道的苏州方言词汇“顾怜”,这个词记录了苏州人民对他们的爷爷李超琼的深切感念。
12日一直陪同李宙、李逊的园区志办公室主编李巨川多年来致力于李超琼的文史研究,他告诉记者,尽管一百多年过去了,民间依旧流传着很多关于李超琼亲民、爱民的故事。1996年,李巨川陪同德国记者到园区采访,在金鸡湖边看到了残存的李公堤,正在德国记者好奇之时,几位路过的当地农妇如数家珍地通过翻译告诉外国记者:这就是李公堤,是一位“顾怜”百姓的清官建造的……“是爷爷的廉政爱民,让我们李家再次和苏州结缘,也促成了这次祭拜之行。”李宙说,虽然小时候一直听父亲讲述爷爷的故事,但一家人只知道爷爷祖籍四川合江县,曾经在上海附近当过知县,至于具体在哪里任职就不知道了,爷爷去世后,葬在何处也无从知晓。“直到2009年6月,我偶然在网上看到苏州在园区李公堤为晚清元和县令李超琼立碑,纪念其逝世一百周年,爷爷的雕像和家中照片真是一模一样!”至此,李宙及家人才再次找到了李超琼生命轨迹精确的脉络走向。“世俗竞得失,澄心观苍穹,富贵岂不重,终皆成虚空……”李宙、李逊两位老人抚摸着篆刻在花岗岩上爷爷当年写下的诗句,感叹万千:爷爷的廉政爱民,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9 10:4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