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捷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李连捷(1908年6月17日—1992年1月11日),河北玉田人,土壤地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人物经历
1908年6月17日,李连捷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
1927年,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
1928年,进入燕京大学理学院生物学和地质地理学系学习。
1932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被聘为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41年,从美国田纳西大学农学院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当年秋季转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
1944年,从伊利诺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军事地质组工作。
1945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员。
1947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9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9年,任中国农业遥感与应用培训中心主任。
1992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连捷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与土壤的形成,特别是对华南热带、亚热带的红壤形成,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的调查分别进行了研究,他就土壤分类提出了3个土纲:自型土纲、水型土纲和复成土纲。
20世纪30 年代,李连捷先后到西北渭河流域、河北、江苏、安徽、浙江、两湖、江西、山西五台山山地、汾河河谷、福建沿海、广东、广西、贵州等地进行地质、土壤和农业环境的调查研究。对中国(除原热河、西藏外)各地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和编制土壤图的工作,对各土类和亚类的特性、剖面发育及生成条件发表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报告。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李连捷多次到北京山区、新疆、东北、西北、黄河后套、海南岛等地进行科学考察研究。1976年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进行草山的开发治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李连捷开始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
[1]李连捷.刘和著:土壤学(卷上)[J].地质论评,1936,1(4):491-494.
[2]著者节述.李连捷著:广西南宁盆地中红壤之分布及其地文之意义[J].地质论评,1937,2(2):177-178.
[3]李连捷.青海布哈河上游地区同域分布的普氏原羚与藏原羚草青期的集群比较[J].地理学报,1954(3):255-266.
[4]李连捷.西藏高原的自然区域[J].地理学报,1954(03):255-266.
[5]李连捷.土壤[M].农业出版社,1958.
[6]李连捷.测量的区域土地覆盖格局研基于多尺度遥感究[J].第四纪研究,1958,1(1):83-87.
[7]李连捷,叶和才,侯光炯编写.农业生产技术基本知识土壤[M].农业出版社,63.
[8]李连捷,辛德惠.内蒙河套地区灌溉农业的发展和盐土改良分区[J].中国农业科学,1964,5(4):14-21.
[9]李连捷.土壤学译丛[M].农业出版社,1981.
[10]李连捷,辛德惠.从土壤科学发展动态中吸取教训[J].土壤通报,1981.
[11]李连捷.土壤学译丛 (二)[M].农业出版社,1982.
[12]张凤荣,李连捷.北京山地与山前土壤的系统分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8,7(4):357-366.
[13]张凤荣,李连捷.北京低山区两类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的性质[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6(2):7.
人才培养
李连捷于1947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土壤肥料学系。
1953年1月,西藏军区生产管理局组织举办了首届农业技术干部培训班,李连捷主持培训班培训工作,培训课程有“植物学”、“农业气象”、“土壤肥料”、“遗传选育”、“作物耕作栽培”、“果树园艺”、“农产品加工”、“造林学”、“森林管理与利用”、“兽医学常识”、“畜牧概论”、“农田水利学”、“农牧林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学”等。
1984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研究院昌平博士基点,李连捷给研究生讲授“地貌”、“第四纪地质”、“土壤分类和土壤专业英语”等课程。
李连捷在课堂上传递科学知识,讲述书本知识产生的背景。他讲课没有讲稿,只有提纲,常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实践讲授新看法、新观点。他善于将土壤理论与政治理论结合起来教学。
李连捷一生从事科研与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学人才,不少人已经成为了土壤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如土壤学家石元春院士,土壤学与农业生态学专家辛德惠院士,地资源与区域开发专家石玉林院士,土壤学家林培教授,森林土壤学家林伯群教授,土壤学家龚子同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郝晋珉教授、宇振荣教授、吴文良教授、张凤荣教授等。
1979年,李连捷出任中国农业遥感与应用培训中心主任,培训中心举办了20余期培训班,除为中国培训了500多名农业遥感的应用人才,完成了国家水土保持、土壤监测、作物估产、草场监测等科研项目。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连捷不仅在土壤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颇有建树,且善于吟诗作画,许多科学思想与人生抱负在他的诗作中都有表现。
李连捷的妻子是王树端,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工作,两人育有子女李珊、李亮、李爽、李宁、李是。
人物评价
“他(李连捷)是第一代土壤学家中的楷模,他刚正不阿、一身正气、高瞻远瞩、一表人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伟大科学家的科学成就远远不如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大’。”(土壤学家龚子同教授评)
“李连捷是中国土壤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科研、教学成绩卓著,在土壤微形态、农业遥感方面有开拓性建树。”(中国科学院评)
“他(李连捷)对中国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的调查,有独特的贡献。他所做的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而且也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世界土壤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授、科学家。他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他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都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评)
后世纪念
2008年9月25日,李连捷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暨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区新综合楼前隆重举行。瞿振元书记和沈其荣教授共同为铜像揭幕。
2019年4月,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春季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顺利召开。为鼓励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大会设立了“李连捷五色土奖”,以传承老一辈学者的探索精神。
参考资料
李连捷.中国科学院.
李连捷.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
李连捷.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8 21:3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