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副教务长兼中医系副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同年7月与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
李重人19岁开始为人诊病,20岁时随父迁万县行医,于实践中深得其父真传。民国19年,他到上海考察中医状况,结识了一批名医。返万县后,主张中医应吸取现代科学知识,学习西医之长,自此开始自学西医。民国22年其父病逝后,他继承父业在万县城内文明路(现今的三峡电影院)开设“尊生药室”,既应诊又兼营中药。施治中注意医药并重、三理(生理、病理、药理)兼究,改诊室名为“三理斋”,运用所学,结合临床,疗效显著。民国24年,在环城路开办起华中医院,任医务主任。同时,创办《起华医药杂志》及《医铎周刊》,自任主编,发行全国,及时进行学术经验交流。抗战发生后,他将诊所迁西山公园“霏影阁”,为避空袭,将住所迁至王家坡乌龙池,寓所名“龙池山馆”。抗战胜利后,在西山路新建简单医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万县市军管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秋,李重人赴京参加第一次全国中华医学会后,回万倡办中医进修班(后改为进修学校,并任副校长)。1951年又带头创办万县市第一联合诊所。其后,在他的努力下,市内7个联合诊所相继成立。其间,总结出“简、便、验、廉”(即用药精少、服用方便、疗效可靠、花钱要少)四字用药方针,为全市医药界普遍采用。1954年秋,调到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今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1956年1月,调任中央卫生部中医司教育科科长。1962年,调
北京中医学院任副教务长兼中医系副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1962年第一届中医院校本科生毕业前夕。任应秋与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陈慎吾五位著名中医学家共同上书原卫生部,指出中医学院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中之一就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教学。因为,学中医要有相当的中文水平,并且要有两三年的诵读功夫,才能为钻研医学文献打下基础。然而当时的中医学院教育忽略了要求学生背诵和指导读书方法,学生没有练好基本功;加上高中生的古文程度太差,医古文仅数十学时,又未要求背诵,成为不可能突破的文字关。“五老上书”更改中医教学史建议用四年半学习中医,一年半学习普通课和西医课,“五老上书”系中医学教学改革的大事,在我国中医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在京期间,由于李工作业绩突出,曾应邀出席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科技人员的宴会,并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礼。
“
文化大革命”中,“五老上书”被诬为“五鬼上书”,李惨遭揪斗,致使身心倍受摧残,以致患病不起,不幸于1969年1月7日逝世。1978年8月26日,
北京中医学院党委为李平反昭雪,1979年3月15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其举行追悼会,纪念他为中医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