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凤,女,1978年生,河南南阳市桐柏县吴城乡人,1995年3月入
塔沟武校习武。
个人简介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倚着柴门对着大山守望,守望着贫穷,也企盼着希望。而这种本来渺茫的希望对于李鸣凤家来说则显得更加遥远。家里一共有8个孩子,母亲身体不好,全家的生计只靠着父亲一个人脸朝黄土背朝天耕种,解决温饱已经是个奇迹。平时家里人吃的都是自家产的杂粮,偶尔吃顿白米饭,孩子们高兴得就像过节一样,几个小的飞快地吃完了自己那一份,肚子还不饱,就故意地用筷子将空碗划得直响,以告诉大人自己还没吃饱。做父母的听到声音,心都要碎了,便又刮了刮盆底儿,省下自己的那份分给孩子们吃。平常日子,菜碗里难得见到点油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这时候孩子们便早早围在锅台边等着,一次小弟弟忍不住了,趁妈妈没注意便偷偷揭开锅,夹起一块肉看都没看就放到嘴里,嚼了两下就囫囵吞下去,结果那肉还没熟,嘴也被烫出大水泡。小鸣凤上体校前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补丁叠补丁的旧衣服,即便如此还要省着穿,因为下面还有弟妹……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鸣凤5岁的时候就跟着姐姐上山砍柴,7岁便独立放牛,拔草、拾麦秸、挖野菜更是不在话下,等到10岁那年,她已经可以挑着满满一担水从村东头到村西头的家里。村里都是山地,粮食收割后要靠人工挑回家,十几岁的小鸣凤挑着上百斤的粮食要越过一座大山包才能到家,中途还不能放下来休息(以防掉麦粒)。就这样,村里的田陌山路,到处留下了她的足迹,同时也练就了李鸣凤非凡的臂力和腿力。村中有个三百多公斤的大石碾,李鸣凤15岁时就可以把它立起来。成长历程
偏僻、贫瘠的小山村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出入都得用步“量”,每逢镇上集市才可以买到日用品,赶集要走三十多里山路,来回就是七十多里,小鸣凤背着几十斤的东西,一个小时就能走到,而且心跳正常、面不改色,那时大家就开玩笑说她是“一块练武的好料”,谁知道一语成真,武术改变了这个贫苦女孩的命运。不败神话三次击垮美国对手
崭露头角
自从1996年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之后,李鸣凤的名字开始被武术界所重视,但是真正使她扬名天下的却是三届中美对抗赛。
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的三届中美对抗赛中,李鸣凤是唯一连续三届参加的选手,而且是唯一的女子选手。她三次击败不同对手,蝉联冠军,不仅夺到了标志着冠军的金腰带,更重要的是她创造了中国武术战无不胜的神话,为中国武者,尤其是为中国女子武术选手争了一口气,也因为如此,李鸣凤被称为了“中国女子散打第一人”。
1998年10月,酝酿已久的中美对抗赛正式开锣,这是李鸣凤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面对有“美国女杀手”之称的职业拳击高手,20岁的李鸣凤沉着应战,凭借凌厉飘逸的少林腿,踢出了中国功夫的神威,以3比0战胜了对手。随后的1999年和2000年,不服输的美国拳坛,又连续举办了两届中美对抗赛,先后派出了两名全美顶尖女子高手挑战李鸣凤,但这名中国小姑娘再次捍卫了中国武术的霸主地位。中美对抗赛的三连冠,在那个中国女子散打刚刚起步的时候,无疑给了大家无尽的信心和期望,大山里走出来的李鸣凤用绝对的实力和沉甸甸的金腰带,谱写了中国武术的新篇章。
李鸣凤成了金凤凰,儿时的伙伴们通过广播听到李鸣凤的事迹无不惊讶、感叹和羡慕,十里八乡的人没有不知道她的,在这个崇尚武术的地方,李鸣凤靠着一身“打”的功夫,成了自家光宗耀祖的英雄,成了乡亲们的骄傲。尽管她的家乡还没有脱贫,比赛的奖金也没能对父母姐妹有太大的帮助,但是能够上大学、能够出国比赛、能够落户上海,李鸣凤是“见过最大世面”的,是“最有出息”的。武术,改变了这个普通农家女孩的命运,而李鸣凤的事迹更是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们。直到今天,在李鸣凤的故乡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们讲述着这个传奇般的故事。仗义女侠路见小偷拳脚伺候
投身武术
1999年,李鸣凤被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录取。一个穷得连中学都上不起的女孩因为武术,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
由于当时的上海体育学院还没有散打队,但是爱才如渴的赵光圣教练不愿意错失了李鸣凤这个苗子,于是把她以跆拳道的名义招进了体院,也正因此,武校出身的李鸣凤半路出家,练起了跆拳道。也许真的就是适合走这条路,即使是只练了一年的跆拳道,李鸣凤也拿到过全国冠军,于是她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英雄、女侠。
后来体院成立了散打队,李鸣凤这才改回了老本行,不仅是组队的元老而且是成绩最显著的队员。大学的生活就是在每天的学习和训练中度过,虽然有一身好本事,但是她并不喜欢出头露面,再加上经常性的比赛和集训,在学校里认得这个“女子散打第一人”真面目的并不多。
不过在学校里,李鸣凤喜欢打抱不平,偶尔也会凭借一身功夫做些“除暴安良”的小事,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次在学校门口,李鸣凤发现两个人在偷东西,这可正撞在了她这个侠女的枪口上,当时也顾不上自己正穿着高跟鞋,轮起腿就向其中一个人踹去。那两个小偷也不是吃素的,看见李鸣凤只是个女人,吃了亏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一起围了上来。可惜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散打冠军,三拳两脚之下,小偷落荒而逃。李鸣凤拍拍裤子,还抱怨,要不是穿了高跟鞋,一定追过去。
可能是遇到的这类事情多了,在她眼里都不值得一提,她说可惜自己不是男孩,要不肯定是个护花使者。男孩性格的李鸣凤喜欢跟男同学玩在一起,她的好朋友也大多数是男生,因为直率的她猜不透其他女孩子复杂多变的心思,也不愿意在勾心斗角、猜测迂回上面费心思,武者似乎有武者特殊的信仰和处世方式,李鸣凤也乐在其中,受益其中。直到今天,李鸣凤的朋友圈子多是武友,大家讲的是相同的信义,守得是武林的规矩,这种情谊是李鸣凤格外珍惜的财富。在家练拳脚老公当靶子
育人教后
大学毕业,在众多的选择面前,李鸣凤没有离开武术。如今,她在闸北区体育局任跆拳道教练,在基层教一些中小学生打拳。每天的工作时间不长,但是也很辛苦。“现在的女孩子不像我们那个时候能吃苦,而且打也不行骂也不行,只能哄着劝着练。”李鸣凤比任何人都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可惜她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的。
好在一切苦难都成为了过去,李鸣凤终于苦尽甘来。几个月前,她与自己的大学同学喜结连理,新郎也是武术系毕业,这对夫妻是标准的志同道合,新娘是散打冠军,新郎练的是跆拳道。
“好多人都想不到最后我们俩走到了一起,说实话,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我们本来只是很好的朋友,像哥们一样,但是缘分可能就是这么回事吧,日久生情自然而然的,我们就走到了一起。”李鸣凤不善表达,但是从脸上幸福的表情,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满足。
“现在他在一所商业学校里担任体育老师,工作挺忙的。”虽然先生忙于工作,但是从有空就打电话回家的表现上,看得出他对妻子的关心和爱。“一天总能打两三个电话吧,也没什么事,就是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有时候问问吃什么了,有时候问问我在干什么。”对于丈夫的细心和体贴,李鸣凤很庆幸,“他对我真的很好,脾气也好,什么事情都让着我。”这对夫妻都是爱武之人,问他们平时在家会不会“切磋一下”,李鸣凤笑笑,“都是他当靶子陪着我玩,但是如果我们真较量起来,我虽然是冠军估计也不是他的对手。”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成为了这对夫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趣。
再过两个月,李鸣凤就要当妈妈了,她现在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吃和睡,一个星期还要去做一次产检。“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就是希望我的宝宝健健康康,预产期是腊月二十九,但是我希望他能多在我肚子里呆两天,我想生个狗年的宝宝。”昔日拳台上有名的虎妮子,如今脸上都是母爱的光辉。
“当你有了孩子,真的一切都不一样了,像以前,我一次能跟四个男人打,一点也不服输,现在呀,就像是刚才我坐车,是那种上下两层的公交车,本来我是坐在上层,但是上面就三四个人,其中有两个一看就不是好人,要换作以前倒是无所谓,现在不行啊,不顾着我自己也要顾着宝宝,我只好坐到下层去了。”虽然李鸣凤在抱怨自己什么时候这么窝囊过,但是正是这种窝囊的表现,才看得出母爱让她发生的变化。
展望未来
对于未来,李鸣凤有着太多的期待,她期望自己的宝宝能够健康快乐,她希望自己的父母亲人能够过上好日子,她还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武林高手”。生完宝宝之后,李鸣凤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己的跆拳道俱乐部,培养更多的武术人才,甚至包括自己的孩子。“我不会强求他(未出世的孩子)将来做什么,但是我和他爸都是干这行的,搞不好他出生就会打拳呢。”一句玩笑,寄托了这个散打女英雄太多期望。教练沈学军——她影响了一代人
虽然李鸣凤已经毕业、退役,但是上海体院的散打馆里,喊杀声依旧震耳,左边女队场地,右边男队,中间隔着一排悬挂的沙袋。这里的训练每天重复着,简单、艰苦却又充满希望。李鸣凤的照片高高地挂在墙上,她就是他们的目标与希望。每个散打队的队员都知道,那是她们的大师姐,是中国女子散打的元老,是她们学习和努力赶超的目标。
现任上海市女子散打队总教练的沈学军,就是当年的李鸣凤的教练,同时他也是当年鸣凤的师兄和陪练。虽然,他培养出来的冠军已经有十几个,他的队伍也成为了国内数一数二的冠军队,但是提起当年的小师妹,沈学军还是赞赏有加。
“时代造英雄”,沈学军感叹道,“当年,李鸣凤的成功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最好宣传,而且足足影响了一代人。”沈学军说,自从李鸣凤三次在拳台上击败美国拳手,就成了这支队伍的精神领袖,给师妹们树立了榜样。
据说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听说了李鸣凤的事迹以后,找到上海体院,请求沈教练收他们为徒。沈学军记得,有一个从大庆油田来的,来了很多次,就是想学散打,想当英雄,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学武并不是可以凭一时的兴趣,需要极大的信念和韧力,最终这个徒弟沈教练没有收,可是沈教练说的确也需要这种热情,多几个像李鸣凤这样的习武者,是振兴中华武术精髓的最大希望。
“这些小姑娘,特别喜欢鸣凤,每次她回来总要叽叽喳喳聊上半天,不过还好,她的话大家更能听得进去,有她的帮忙,对我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沈学军跟这个师妹兼徒弟的友谊也还在继续。如果不学武还在穷山村
鸣凤生来天不怕地不怕,假小子气十足,最爱打抱不平,而且打起架来通常男孩子都不是她的对手。可惜在落后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普遍,为了弟弟能够上学,小学刚刚毕业,李鸣凤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回家务农,从此她成为了真正的山民,一年四季和父母一样上山下山,日出日落与牛为伍,就像李鸣凤说的,如果没有武术,也许她就跟她的父母姐妹一样,找个当地人结婚再生几个孩子,一辈子连大山沟都没有走出来过。
河南是武术之乡,郭老庄离少林寺很近,当地人都有习武的传统,但是女孩子练武还是极为少见。李鸣凤受电影《少林寺》影响,一直崇拜武侠色彩的传奇人物,经常主动到习武的同乡家里去打听学武的事情。
在鸣凤心里,学武成为了她最大的希望。她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是一旁的小弟也吵着要去。家里的情况是绝对供不起姐弟两个人上武校的,于是鸣凤选择了放弃。可是没到一个月,小弟就因为吃不了苦,从武校跑了回来,说什么也不肯再去,眼看着家里左凑右借的1200元钱就这样打了水漂儿,李鸣凤沉不住气了,她跪着求父亲:“爹,我不怕吃苦,就让我替小弟去吧,我一定能争回这口气,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练不出点名堂,我决不回来。”在父母的牵挂和乡亲们的祝福之下,李鸣凤第一次离开了生养自己的穷山村。
跨进少林武校的大门,李鸣凤才了解了弟弟当逃兵的原因,人们常说“死好受,苦难熬”,学武之人大概每一个都要从“苦”中熬过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李鸣凤之所以坚韧、乐观,就得益于她“在武校,把一生的苦都吃完了”。
想练少林寺的功夫可不是开玩笑,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体力,李鸣凤每天早上要爬一次摩天岭,腿上绑沙袋、肩上扛人,45分钟一个来回,不准超时,下来后还要冲上几十个50米,累得死去活来。压腿、劈叉、俯卧撑、踹腿……每一项都要练个上百次,这还比练对打幸福得多。练对打,技不如人就要挨打,最开始李鸣凤每天都是在挨打中度过,天天鼻青脸肿,身上更是伤痕累累,这里好了那里又伤,直到有一天,她能够击败所有的对手。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在武术界更为实际,就是在这种苦行僧般的练习和无尽的挨打中,练就了李鸣凤一身的好功夫,渐渐地她在少林武校、甚至全国的武术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