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鹗鼎(1918年3月15日-2001年12月30日),出生于北京市,水力发电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副部长。
人物生平
1918年3月15日,李鹗鼎出生于北京市清华园附近的成府槐树街,原籍天津市。小学就读于清华附属的成志小学,后来随父亲回到天津,在天津上中学。
1936年,考上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937年,“
七七事变”后离开了北京,到长沙进入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春,由长沙参加学校的步行团,走了68天1600多千米到达昆明,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土木系。
1940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之后担任清华大学昆明水工试验室助理研究员。之后,在云南螳螂川水力发电工程处担任工程员、助理工程师。
1943年6月,赴英国伦敦威廉哈诺工程顾问公司进修。
1946年,回国。
1949年12月,在四川长寿水电修复委员会参加革命工作。之后历任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副处长,电力工业部水电总局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狮子滩水电工程局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基建司总工程师,电力工业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四川狮子滩水电工程局、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刘家峡水电工程局总工程师等职位。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夏,从四川映秀湾工地被召回北京以后,“文革”开始,作为一个“反动技术权威”,住“牛棚”,到“五七干校”。
1971年,被派到贵州水电工程局任总工程师。
1973年,正式调回水利电力部基建司任总工程师。
1979年,被任命为电力部副部长。
1983年,水利、电力两部合并,改任部的总工程师,直到1986年。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2月3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鹗鼎主持施工的水电站有狮子滩、三门峡、刘家峡、映秀湾、猫跳河等,解决了许多困难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复杂基础处理和大坝浇筑等。负责审查决策的大型水电工程有乌江渡、凤滩、东风、漫湾、大化、岩滩、水口、二滩、天生桥、龙羊峡等,对大量技术问题作出决策,保证了中国大型水电建设的发展。推广、引进如面板堆石坝、碾压混凝土等先进技术,取得很好效果。
李鹗鼎作为团长,与赵传绍、沈崇刚、
钱宁组成中国代表团,参加1981年5月20日到29日于瑞典
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49届执行会议。
李鹗鼎作为理事长,参加1990年10月23日—27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团结奋进》的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在李鹗鼎的亲自倡导和主持下,于1990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抽水蓄能电站技术国际研讨会,他担任了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
人才培养
李鹗鼎对年轻人说,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都有专家,也都离不开专家。他们之所以成为专家,共同的特点都是勤于实践,虚心好学,工作认真,敢于负责。正因为如此,年轻工程师如要真正尊重专家,首先要学习专家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作风,不要仅仅去引用他们的结论,更不能简单地代替设计上的论证,而是要深入研究他们分析问题的依据、思路、方法和基本观点,学习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鹗鼎的父亲早年在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教书,教国文历史。
人物评价
李鹗鼎对许多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把关,推进先进筑坝技术,为中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宋健评)
李鹗鼎几十年如一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成绩和很大贡献,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中国工程院评)
李鹗鼎为中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清华大学校友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