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应红
中国贵州籍艺术家
杜应红,1976年出生于贵州遵义,酱门会掌门人,中国著名艺术家,策划了一百余次文化艺术活动。
人物简历
中少社中国幼儿园美术辅助教材美术部分作者,被媒体誉为“艺术狂人”、“文艺狂人”、“深圳皇帝”、“深圳民间文联主席”等等。现为传媒人、艺术家、策划人、深圳文艺网群、深圳艺术创作库艺术区、深圳艺术沙龙、蓝风艺术空间、酱门汇所、深港艺术杂志创办人,央视网顾问、中国网络影视研究中心总监,酱香中国网、《酱香中国》杂志、茅台酱门后传酒品牌创办人。
邓荣斌艺术作品展、2005 策划“深圳艺术家向贵州贫困儿童捐资助学义卖”、策划、参展“中国名家书画海啸赈灾义卖联展”(深圳)、策划、参展“近墨者黑。行为艺术展”(深圳雕塑院)、策划“沈桂林。吴创新作品展”(深圳)策划、参展“西部艺术通道美术作品展”(深圳)、行为艺术活动“保护动物、人也是动物”(环遵义城一圈)、2004 行为艺术系列活动“诊”(遵义·深圳)
名家点评
关于杜应红的几个词组释义
实用的天才
我总是认为,天才不适于现实,现实不适于天才,天才更具审美,而审美与实用往往存在着悖论。天才可以轻易直接地感知世界因而无度地挥霍生命直至消亡,因而天才总是在灵光乍现后消失或自杀。因此,天才的快乐被现实者称为可悲,也可歌可泣。然而,有这样的一种天才,他将这种上天给予的才气转化成现实的才干,将抽象的审美的天才付诸于实践。他有足够的才气用于创作,可是如果只有创作,他必定像其它天才一样的结局,于是他为自己的天才找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以此来挽救自己也挽救了更多的天才们,这个天才除了艺术创作,他办学校搞教育,他创建艺术基地,他办网站搞出版,他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他用现实的物质存在握住了天才短命的咽喉,将天才留在人间。他是杜应红。当我这样说他时,定然有人会对我的说法有异议,然而别忘了,只有天才才会发现另一个天才的存在,天才总是能发现别人所发现不了的东西,并且将之揭示出来。如是以鉴。
儒雅的野蛮
儒雅不是谁都配得上形容的,活着至今,恕我少见多怪,我还没看到一位真正称得上儒雅的男人。杜应红当然也不是,但他有这种儒雅气质,他的这种气质时常掩盖不住他骨子里面的野蛮,这种野蛮恰恰体现了他的天真率性,恰恰体现了一个男人的自然本色。我之所以喜欢他,不是他的儒雅与野蛮,而是在深圳这个物质之城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依然保持着有棱有角的本质,而不是令人恶心的圆滑与狡诈。
邪恶的善良
人不是生来就邪恶的或者善良的,也不是生来就纯粹和完美的,这一切都是后天造就和捶炼出来的,一个人的追求与选择决定了他的灵魂是否高贵。善良的意欲有可能造成邪恶的行动和结局。一个能看透本质的人不会对轻易对人下定论。也不会对任何事物轻易下结论。我只是想对杜应红说:哥们,你的善良带着某种邪恶,这就是人性,当你有足够勇气呈现出做为人的本性时,我看到了你身上显示出了某种不为人所知的真与美。
踏实的不安
杜应红说他只想踏实地做人老实地办事,因而显示出了他心底的不安。不安是每个对生命有感知的人的自然反应。一个人只要活着,他/她就承受命运的诅咒,生命没有自由,因而自由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只要活着就必须忍受来自生活的、生命的、社会的、家庭的、她/他的、自己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种种有形无形的束缚与限制。他的《紧箍咒》系列作品中将此种不安完全表达出来。我不是评论家也不能代表大多数,我只能代表甚至连自己也代表不了地来对他及他的作品作出如此准确的或错误的反应。权当呢喃吧!
无私的自私
天底下谁敢认为自己是完全无私的呢?那他/她就是自私。真理不容说出,说出了必然面目全非。当杜应红在深圳这个经济主流艺术边缘的新城市里,自发创办了深圳当代艺术创库,对此花费人力、财力、精力毫无怨言,勇敢地承担了自己所认为该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时,某种使命感已在他身上得以阐释。有人说,他是以无私来成就自私。此人说的对,如果天底下的人都能以无私来成就自私的话,那就世界就太平了。但若说者是不怀好意,那他也去试试,看看有没有这个本事。
野心的无欲
很多人坚强的意志产自于内心的脆弱,自满者必自卑,无欲者心最野。因而这些负面往往是能者的动力。它推动着有野心的人去实现另一个极端。谁说有野心不好或自己没有一点儿野心,那他/她不是虚伪就是认识不够,整个历史与社会的推动与进/退步就是一部野心史,一个个的野心推翻了又一个个的野心又产生了更多的野心。杜应红是有野心的,而且这个野心挺大,无欲将是他的精神高度,谁都有野心,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有能力去实现,我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将野心进行到底。祝福他吧。
词义释毕,想起有一次在深圳南山创库,帅气健硕的杜应红给与我工作室对门的艺术家韩潮的摄影作品当人体模特,完了跑来我的工作室洗澡,只见杜君浑身铜黄色油彩,用一布裹住下身,面带羞涩而又坏坏地笑着, 那一刻, 美极啊!我的目光无法再纯洁起来,也无法不再纯洁。至今,我依稀记得那块布,有似于耶稣挂于十字架时用的那块。而关于我们的友谊,自从“进行时”那次展览认识至今,我不曾亵渎过。
沈 鹭
2008年7月20 于环铁工作室
林善文:遭遇杜应红
清晨6点,杜应红在生物钟的指令下醒来,看着还在睡梦中的妻儿,他起了床,今天是艺术进社区系列活动的第N次展览,他得早早的到创库(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库)去整理一些资料,上传一些深圳艺术网当天需要发布的新闻,并给一些尚未来得及发邀请的朋友、媒体发送邮件。
他匆匆下了自家的楼,从南山区的一个住宅区里边驱车而出,他没有直接驶向创库,与往常的大多数情况一样,从家门口出来之后,拐了一个弯向另外一个方向驶去——把车开到了深圳大学的校门口,他没有忘记昨天与另外一位艺术家需要搭他便车的约定。30分钟后,他们到了位于宝安中心区的深圳艺术创作库。
他先打开办公室的门,重新把朋友们昨天翻乱和抽出来的某些书放回书架,然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室打开电脑,开始整理当天活动的程序与的资料。大概九点钟左右,他的助手来到来了办公室。他向他们交代一天的工作,以及稍作布置。他本想去工作室弄弄作品,看看时间有点紧,就直接驱车前往今天的展览场地。昨天已经将展览布置一天了,他需要重新检查作品的标签之类的是否都弄好了,有一部分作品还需要作出调整。由于某位艺术家反应比较迟钝,就差他的作品尚未运送过来,他再次打电话催促。对方说没有找到合适的车子运输作品,老杜二话没说,把现场的工作作了交代,寻车而去,很快就在南山的某菜市场旁找到了合适的车子……
作品运输回来弄好已经是下午2点钟了,他叫来一个盒饭,一般是回锅肉盖饭,需要加辣椒,外加一瓶啤酒。他花掉两分钟吃完,然后开始检查话筒等音响设备,他看见地上还有一些垃圾,他开始去找扫帚,可这时问路的电话打了过来,他开始不厌其烦的重复这是什么地方……然后与空间主人聊上几句……
下午三点,客人陆续到来,四点开始举行开幕式,期间,你会看见他在人群之中不断的穿行,在忙碌着。他没有端着一杯红酒陪人聊天的空闲……偶尔停留,聊上了几句……他办着认为重要的事情。晚上7点,一行大约20人的队伍开路到了鞭炮美食馆,不用说,是老杜埋单了,他的绰号是“杜老大”,到深圳的艺术家找到他,他都热情的安排接待……饭局间,频频举杯,老杜有点喝高了,他开始唱歌(往往是那撕心裂肺的叫歌“社会主义好”)。把一些朋友送走,有一些从外地过来的朋友,他又车带上这些朋友,还有另外一位艺术家的“红旗”一起同行,十几号人,径直到了蛇口的海燕酒吧,继续喝酒,谈天说地,谈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不良现象,谈某个人的作品真烂。席间,老婆叫女儿打了一个电话算是查岗……很快,时间就走到了凌晨一点多了,他再把这些人领到某个夜市的消夜摊上,点了一些粥和几个小炒,最后将这些人送回酒店。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凌晨三点了,老婆孩子早已经熟睡……
当然,这是我对他一天生活的想象。是这些年来,在我与他的接触中,他在深圳给予我留下的印象大体构成了这样一个想象。从他频频折腾出一件件事情来,以及他身边的诸多事务,我猜测他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也是这样过来的。在这里我无意塑造他抛家弃女的为艺术献身,他可能常常是,午饭在外边胡乱解决,晚饭,他会说:“我要回家了。”遇到朋友来,却必须走开的时候,他有时会会先把大家带到一个餐馆,提前把单结上,然后回家。
人生是一条记忆的河,情感在记忆和想象里边变得恒长和感人。对一个人的认识和对一个人的信赖,最初来源于偶遇,在短暂和由片段构成的愉快和美好的相处之后,时空常常会把人和事情相隔。幸好,是记忆担负着修复的功能。我们依赖温暖的记忆来激励彼此的人生。
我与应红当面接触不过六、七次,相处在一起的时光也就10天,最多。同住一室或许只有三次,没有聊到通宵,卧床会从凌晨两点开到四点或许更长一点的时间因为对方“无法回复”而结束话题。剩下的就是云南与深圳或者北京与深圳之间的漫长时间的一个电话,以及他频频举办活动发来的信息和图片以及某次想起对方的时候猜测对方都在忙些什么。时间就这样带走了四年。在接触和想象中,在某些来之不易的结果中,我们共同温暖和鼓励着。
杜应红集传媒人、行为艺术家、画家、批评者、策展人、活动组织者、艺术教育者、经纪人等于一身,如果不用这么长串的名词介绍,截取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概括他的身份。但有一个词比较合适,那就是“艺术家”。我想杜应红满意于这样一个身份,这样的判断来自于我个人的经验。他个人有时候则把“行动的思想者”作为他的理想目标。
这里边涉及到了艺术家的身份判断的问题。是否,艺术家一词仅局限于“做出具体可视、可摆放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称之为一件好的作品。作品如果以件为单位,这个“件”的划分范畴局限在哪里?杜尚说,“我最满意的作品是我的生活。”大家对这句话或许并不以为然。我们身边的榜样,叶永青也说“我以能够成为一位艺术生活方式的叫卖者为荣。”现在被大家所推崇的英国批评家约翰·伯格,事实上他还是一位画家、小说家、文化史家。也就是说单一的表达方式满足不了一位才思敏捷、才气逼人的思想者和行动主义者
杜应红是一个典型的“行动派”艺术家。是一个明白新时代艺术家应该不被传统的“单一型”艺术观局限的艺术人才。艺术不再是为了方便于收藏、销售、摆放在美术馆的角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来审美、反思、批判的 “固体物”,艺术是融入艺术家日常行为中的“公共服务行为”。艺术由一个名词变为一个动词。艺术家的使命是通过多重叙述的方式来推动“艺术”的影响力。由这些使命感的艺术家,都集多种创作方式于一身。
话说到这里就已经很明白了:我把杜应红看作成一件作品。而他所创作的那些雕塑和绘画被大家称为作品的东西,是“杜应红”这件作品的一部分。
应红的人生充满传奇。他从小就是一个无畏和善于行动的人, 12岁在老家开始为村里大部分人家书写对联,13岁开设篆刻铺子在周边乡镇赶场赚钱,17岁在市区开设个人装潢部,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专业培训,自学和努力的结果——他的人生一片坦途。意外的是:18岁,杜应红却因为伤害罪被判刑6年。应红富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却因为过于善斗好武而走向了人生的反面。看似不幸,却是万幸。监狱里给予了他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他并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在“义”和“道”之间,他找到了平衡感。因为他的文艺天赋,杜应红很快的成了监狱里的文艺工作者与领导者,在那几年,他结识了大量的笔友与文化人,这对他后来的艺术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出来后,他到了深圳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多次获得各级优秀教师的嘉奖,并且受邀编写了由中少社出版的全国幼儿园美术教材。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的人生又作出了新的抉择:他放弃了少儿教育的事业,进入职业艺术家的生涯。应红人生目标的明确性,从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规划和突破中得到体现。
也就是在2002年左右,在艺术界需要“策展人”的时代,杜应红在深圳揭杆而起闹革命,组织和策划了很多展览。记得2005年,他将广东的7位艺术家(邓荣斌田流沙、莫峻峰、胡赤骏、周金华、江宏)的“南方生活”带到昆明创库举办展览。在题为“架上绘画的本土与地域特色”的座谈会上,老杜为“艺术家”代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不久后,他就开始折腾成立一个“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库”,四十多位艺术家、以及一些诗人、批评者参与进来。期间,他还折腾了很多事。再再后来创库由于“城门失火”而搬迁到了现在的F518创意文化产业园。刚刚落脚,他就开始搞乔迁大展曰“重启 . 刷新”、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艺术家得以有理由“开门接客”。他所策划的“我家艺术馆”被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上百家媒体单位采访报道。
2004——2008年期间,“迄今策划了近百个艺术活动”.这么辉煌的业绩,很少有人能够与他媲美。深圳艺术家乃至广东、云南等地的艺术家就在对杜应红的信任中,作品交给他,从这个展厅搬到另外一个展厅。一大群艺术家跟随他指南打北。除此之外,他还主编深圳艺术网、《深港艺术》杂志……
说实在的,应红属于说话很冲,个人喜好比较强烈的那种人,有时候我会为他做事情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而担心会把事情弄糟,但事实证明,因为他的公心而征服了大家。对事不对人的做事原则得到了一大群朋友的支持。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的事主,为什么他还去做作品呢?!杜应红这么忙,他还有没有时间做作品?!“安居乐业”型的人很难想象这点。人们总是认为“批评是熊掌,而艺术创作是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别人也做不了!事实是否如此?
04年,应红开始创作《紧箍咒》系列作品,先是绘画,画面中多为小孩头戴紧箍咒的形象。到2008年(今年)夏天把自己铸成雕塑,中间这段时间穿插着无数次行为创作。可谓立体式扫荡!
从观念的深刻性来说,作品的主题和意义都清晰明了,切中国家教育弊病的要害。当然,作品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在小孩的身上,“哪里没有平等,哪里有剥削哪里有逼迫,哪里就有‘紧箍咒’”,这是一个关于强加、负担、以及承受力的话题。作为一位艺术家,应红并不满足于仅仅是将作品创作出来,等待他人来发现,而是通过重复和多次的举办展览来实现这一件作品的影响力。据说,应红已将他自己戴有紧箍的雕塑安装在他的车头上,整天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招摇过市”,引来“百分百”的回头率。迄今为止,他的作品随着他的“最牛新闻采访车”,已经跋山涉水的到过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越南等地进行“巡回展出”。那么这些作品的影响力,因为应红本人的进社区、进集市、进山区、进网络等,已经让全国的很多老板、小板们深有感慨了。我们自然不能低估这件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从老杜的“这件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家会用同一种方式去表达不同的观念,也会采用各种表达方式去表达同一个观念。如果还单一的运用审美法则去评判这些作品将会显得狭窄。如果,我们仅仅用观念去理解他的这件作品,也会显得过于简单。从作品的图式看:他追求图象本身的视觉冲击力,绘画作品注重对比色效果运用,行为图片多为正面效果,雕塑作品“以身作则”。尽管总体而言,作品的语言略显单纯,缺少更多值得玩味的地反思,但是有什么重要呢?重要的是继续往前走。
08年的某天,应红开始实施他的另外一件作品:他穿上了白大褂,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医生,将他的听诊器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危房、飞机、女人、男人。这一命名为《诊断》、《诊》的系列作品也势如破竹的进行着。他似乎提示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世界充满着不安全的隐患,每个人都有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他的作品来看似轻松幽默机智里边显示出了他把握脉络的主线准确、狠。这也是一个令人反思的作品。而更为巧合的是,在他在深圳创库实施了《诊断》不久,深圳创库因为楼下的工厂失火而引发了火灾,让这件作品有了预言性的效果,作品所提出的问题更加显得必要和重要。
从他的2005年的《放鞭炮》现场作品、《三个代表、统一思想》、装置作品《新闻联吹》、2007年7月1日实施的《逆行2007》、《大喇叭、小喇叭》、《盛世大合唱》以及记得,2008年5月11日,他在我的个展上因为缅甸发生了严重的灾难针对大陆的“不听见”反应与林春园等实施了《没听见》的现场行为。而更加戏剧的是第二天,汶川地震发生了——杜应红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看似猛撞,却细心周到的人,一个不怕天,不怕地,富有正义感的人,不拘小节、雷厉风行成为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他将作为一件“美好”的作品被被人欣赏和佩服。
我们再次反观他做的那些“非物”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在文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他组织举办的艺术、诗歌小型作品超市展,在闹市中举行,作品价格低廉,与艺术就是奢侈品的观念相比,他走的是群众路线。尽管,据我所知,没有能够卖出什么作品,但是他的目的同样是达到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并理解艺术。这次他做的《我家艺术馆》的艺术进社区活动,目的就更明确了,以家庭为单位,孩子——父母——邻里乡亲。他把他的“南方生活”以及他的紧箍咒搬到了美术馆、银行家的办公室、领导的家里,他的艺术观和艺术影响力在越来越强的发生着威力。我想,教育意义,引导观者,探索者……杜应红一直没有放弃这样的追求。
2008年12月
杜应红长得横高竖大,身板儿一看就知道拳脚功夫不错,走起路来又一摇二晃,象个黑社会老大。据说,他年轻时在这个红黑二半的社会里冲杀过,也为青春和幼稚付出过代价。由此想到,艺术界“假袍哥现象”中的一些人,喜欢硬撑一种场面,虚假不说,一拳上去脸就发白,只会玩一些小样让你苦笑不得。杜应红给我的感觉要真实得多。
杜应红热爱艺术,画画得不错,策划的一些活动也有板有眼,偶尔写一点文字也都在刀口上。重要的是,他待人接物上的一些经验,会给他带来一些局面,支持他的人也会慢慢多起来,这对他的艺术事业很有帮助。他的未来,我们不可以小视。
我和杜应红在深圳玩过一段时间。我那时在邓荣斌的画室里画画,他是邓的朋友,常来画室里玩。我对他在艺术上投入的极大热情,一直报以支持和钦佩。他也经常拉我“入伙”到他策划的艺术活动中来,给我带来不少快乐。艺术上如果没有其他,快乐就可以了。和杜应红在一起,你会很快乐,这一点我敢保证。
茅小浪(06.7宜昌)
参考资料
文艺狂人.南都网.2009\u5e7410\u670820\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3:33
目录
概述
人物简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