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洛周
北魏起义军
杜洛周(?~528年),本姓吐斤,柔玄镇(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人,高车族。北魏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
人物生平
历史背景
乱世出英雄,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大乱世,乱得不同凡响,乱得有滋有味,当然也就乱得英雄辈出。人人皆知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姑且称之为前三国),却较少人关注周齐陈三分天下(姑且称之为后三国),这里先交代一下这周齐陈三国的历史。魏蜀吴三国合一的结果是晋朝短暂的统一,之后又一个大分裂时代开始,共历经三百年,才由隋朝统一,而隋朝恰恰又是周齐陈三国合一的结果,两个三国时代将乱世开启和结束,可谓历史的一大奇观。从此南北文化交融,汉胡血缘合流,创造出了辉煌的隋唐盛世,在当时世界上形成的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后世一直未能逾越。
前三国从黄巾大起义算起到晋朝灭吴结束,公元184年——280年,共历时96年。后三国六镇大起义算起到隋朝灭陈结束,公元523年——589年,共历时66年。后三国历时虽然短暂,但其过程和民族矛盾要远远比前三国复杂多变。后三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鼎立。第二阶段为北齐,北周,南陈三国并存。最后由北周灭北齐,隋朝代北周,隋朝灭南陈而告结束。这与前三国的魏灭蜀,晋代魏,晋灭吴几乎如出一辙,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又重演了一次。
后三国历程极其复杂,先是北魏和南梁南北对峙,然后北魏大乱,分裂为东魏,西魏。侯景之乱打破三方力量对比,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南陈代南梁,其间曲折难以尽述,可参阅《周书》、《魏书》、《北齐书》 、《梁书》、《北史》等历史著作。南北朝时期是个混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杜洛周就是这个乱世中的一个杰出的英雄人物。
起义经过
杜洛周领导的起义是六镇起义的一部分,所以这里先交代一下六镇起义的始末。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北魏末年,以六镇镇民为主力的北方边镇人民的反魏起义。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当时塞北柔然强大,塞内分布着高车(即敕勒)和山胡。从皇始延和年间(396~434),北魏先后自东而西设怀荒(今河北省张北县)、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等军镇,史称北镇或六镇(孝文帝末年,又于怀荒镇东今河北赤城西北增置御夷镇,实为七镇),外御柔然,内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
北镇不设州郡,以镇﹑戍领民,号为镇民,主要是鲜卑拓跋部民,地位较高。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强制汉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酋帅徙边。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从此镇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镇失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加以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镇民被称为“府户”,属于军府,世袭为兵,不准迁移。
北镇镇民中有不少人来自高车﹑山胡,他们和居住塞内的本族人保持联系。山胡久居汾西和陕北。北魏时列入编户的山胡承担着租调徭役,不属州郡的山胡仍由酋帅管辖,北魏政府常在他们中强征兵丁,有时强行迁徙。高车分为东西两部,一直保留部落组织,居住在六镇边塞一带,对北魏政府承担兵役和贡纳义务。北魏政府委任山胡﹑高车酋长为领民酋长或其它官职,统治未列编户的本族人民。在改镇为州的地方,酋豪成为地方大姓,受公府﹑州郡辟举。所以他们和洛阳政府既存在矛盾,又具有利益上的一致。
正光四年(523),怀荒镇民忿镇将于景不发粮廪,杀景反。不久,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杀镇将,攻占沃野镇,改元真王。遂率义众南下,又遣别帅卫可孤围武川,攻怀朔。怀朔镇将杨钧擢拔武川豪强贺拔度拔及诸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为统军﹑军主。率众顽抗。五年三月,魏遣元彧镇压拔陵。卫可孤克武川﹑怀朔﹐俘度拔父子。五月,大破元彧于五原。北魏以李崇元彧为北讨大都督崔暹﹑元渊为副将。七月,拔陵大败崔暹白道,李崇退守云中。八月,东西两部高车叛魏附拔陵,义军大盛。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以求安抚。秀容乞伏莫于攻杀郡守,南秀容牧子万于乞真太仆卿,俱反。为秀容契胡酋长尔朱荣镇压。十月,李崇免官,元渊代总戎政。贺拔度拔父子及武川宇文肱等纠合乡里豪强,袭杀卫可孤。孝昌元年(525)初,柔然主阿那率十万众,自武川西向沃野,为魏镇压拔陵。六月,拔陵围元渊于五原,元渊北走朔州(原怀朔镇),云州刺史费穆弃云中投尔朱荣秀容。元渊遣于谨说降已经起义的西部高车酋长乜列河重新归附;阿那败拔陵于五原,大将破六韩孔雀阵亡。拔陵被迫南下,在阿那和元渊的夹击下,义军二十万为元渊所截降,拔陵主力失败。北魏政府分徙降户于冀(今河北省冀县)﹑定(今河北省定县)﹑瀛(今河北省河间市)三州就食,几个月后,起义于河北地区再发。
同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一作吐斤洛周)聚北镇流民反于上谷(今北京市延庆区),年号仍用真王。率师西上,围燕州(今河北省涿鹿县)。十二月,洛周至黄瓜堆,击败降魏高车酋长斛律金。孝昌二年,洛周攻破扼守军都关﹑居庸关的魏军,南下幽州,十一月,范阳城民执幽州刺史王延年。行台常景以应义军,洛周据有燕﹑幽。
杜洛周上谷起义的第二年,原怀朔镇兵鲜于修礼等率北镇流民反于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省唐县),改元鲁兴,率师赴中山(今河北省正定县)。魏以杨津定州刺史、行台,守中山;又遣长孙稚河间王元琛率军来援。四月,修礼大败长孙稚等。五月,魏又以元渊为大都督,督元融、裴衍来援。八月,内奸元宏业杀害修礼,修礼部将葛荣诛之,代修礼领义众坚持斗争。九月,葛荣趋瀛州,击败魏左军都督元融,又俘杀元渊,义军大振,葛荣遂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
鲜于修礼起兵左人城后,恒州﹑朔州流民纷起响应。二月,西部高车斛律洛阳起于桑干西,与费也头牧子相连;四月,朔州城民鲜于阿胡据城反。斛律洛阳和费也头牧子被尔朱荣镇压,阿胡率流民南下,七月,攻克平城尔朱荣袭魏肆州,杀刺史,得贺拔胜。荣乘魏军失利,积极网罗北镇酋帅﹑豪强,以岳﹑胜为别将,兵力日盛。
孝昌三年正月,葛荣打败赵郡太守李元忠,克殷州(今河北省隆尧县),进围冀州。七月份,相州刺史元鉴据邺叛魏降葛荣。八月,北魏派遣源子邕裴衍等攻破邺城,斩啥元鉴;又遣子邕﹑裴衍逼葛荣。十一月,葛荣攻克信都,俘虏冀州刺史魏宗室元老元孚及冀州豪强潘绍等五百余人。十二月,大败源子邕裴衍等,进围邺城。武泰元年(528)正月,定州长史李裔以中山降,俘虏密。定州刺史杨津,瀛州刺史元宁以城献降。葛荣克冀、定、瀛三州,据守鄚城的河间大族邢杲和割据勃海的豪强高干,各率部曲乡里十余万户南逃。二月,葛荣杀杜洛周并其部众。三月,克沧州。至此,葛荣拥有燕、幽、冀、定、瀛、殷、沧七州之地,南围邺城,西逼并、肆,兵力极盛。
葛荣起义军发展的同时,尔朱荣势力也急剧扩大,高欢段荣尉景、蔡俊等怀朔豪强先叛洛周,后背葛荣,投奔北秀容。尔朱荣器重高欢,常参军谋。并州刺史元天穆尔朱荣勾结,劝其袭取洛阳。武泰元年三月,尔朱荣胡太后鸩杀孝明帝为借口,自晋阳出兵向洛阳,至河阴。四月,立元子攸为帝,沉胡太后于河,杀朝臣二千余人。契胡酋长尔朱荣为首的北镇豪强、酋帅集团控制了北魏政权。
起义结果
七月,葛荣围邺,众号百万。九月,尔朱荣率精骑出滏口(今河北省磁县),与义军展开会战,尔朱荣使侯景为前驱,高欢阵前诱降。葛荣轻敌,尔朱荣出奇兵,表里合击,葛荣兵败被俘。义众星散,为契胡分头押领。十月,葛荣牺牲于洛阳。
十二月,葛荣余部韩楼据蓟城反,尔朱荣以贺拔胜为大都督,屯中山以备韩楼。永安二年(529)九月,尔朱荣遣侯渊率兵镇压韩楼,韩楼弃蓟城出走,途中被俘杀,六镇起义至此失败。
正光四年怀荒镇民暴动,至永安二年韩楼被镇压,六镇镇民﹑流民坚持武装斗争达六年。义军在葛荣领导的后期号称百万,据河北七州,是魏末最大的一支起义武装。
主要成就
525年8月,杜洛周于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聚众发动反对北魏统治的起义,年号真王。义军攻陷附近郡县。当时,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人高欢、尉景等都响应杜洛周。杜洛周率义军围攻燕州(治今河北省涿鹿县)刺史崔秉。
9月,魏帝元诩遣幽州(治今北京市)刺史常景为行台,与幽州都督元谭同领官军征讨起义军。当时,官军自卢龙塞(今河北省迁安市北喜峰口至冷口间)至军都关(今河北省居庸关),沿途置兵,占领险要,阻止义军南攻。
526年年正月,北魏驻扎安州(治今河北省隆化县)的官军约2万人兵变,响应杜洛周,加入起义军。杜洛周领义军与之会合。魏将军常景派兵于军都善关拦截,被义军打败。
526年4月,杜洛周率领义军自上谷南下,进攻蓟城(今北京市大兴区),遭官军阻击,退回。
526年11月,杜洛周领义军围攻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
526年12月,范阳城内居民暴动,擒魏将军常景和幽州刺史王延年。随即,杜洛周等义军入城。
武泰元年(528)正月,攻占定(治今河北省定州市)、瀛(治今河北省河间市)二州,并于广昌(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击退柔然援兵1万精骑,遂挥军南下。
528年2月,杜洛周被另一支义军首领葛荣所杀,部众归入葛荣麾下。
人物评价
杜洛周在乱世中率众起义,反抗统治者的压迫,也算一位乱世豪杰。起义作为他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也只持续了两年多,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的人物,各种记载评论很少。有评论说,杜洛周善于煽动起义,但却不善领导,无法服众。他的手下高欢认为杜洛周拿手的是煽动大伙儿起来造反,领导能力十分缺乏,对待下属也很糟糕,不值得追随,曾设计杀他而代之,最终没有如愿。但最终还是被自己人葛荣杀害,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领导能力的欠缺。
参考资料
杜洛周.中国知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5 18: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