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豫川,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工程系访问学者,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排3,2024;排8,2007)、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排1,2023;排1,2019,排11,2004)、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排1,2023;排2,2020;排1,2017;),以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于上海同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200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智能交通系统(ITS)、运输经济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至2003年期间赴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研修,进行网络交通分析模型方面的研究工作。2009年8月,受英国工程院院士Peter Guthrie教授邀请前往剑桥大学进行了为期1年的访问研究,从事低碳交通和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工作。
长期致力于道路交通系统数字化建模与管控优化领域的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弹性交通系统信息物理建模与评估理论方法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和14项国家级子课题、教育部/上海科委重点课题;授权美国、英国及PCT发明专利25项,中国发明专利30项,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上海市百强高价值专利、高校发明选拔赛金奖;在道路性能快速数字化与城市停车全域数字化两方面研发了行业规模应用的装备和系统,专利技术孵化“专精特新”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姑苏创业领军企业1家,在上海世博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迪士尼度假区、杭州亚运赛道等重大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弹性交通系统信息物理建模与评估理论方法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和20余项国家级子课题、教育部/上海科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发表180余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近5年被SCI检索论文86篇,包括交通管理顶级期刊TR系列12篇、交通信息Top 3期刊18篇,ESI热点论文(Top0.1%)3篇、高被引论文(Top1%)11篇,SCI核心引用2475次,H-index 32,单篇最高引用153次,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交通管理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授权美国、英国及PCT发明专利25项,中国发明专利30项,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
2020年5月19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主持完成的《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