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传说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民间文学
杞人忧天传说,流传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杞人忧天传说诞生并流传于杞县(古称杞国)。杞县与杞人忧天传说相关的历史遗存、遗迹很多,其中遗迹“高高山”,在清时被列为杞县八景之一,名曰“西岗挺翠”,其内容被记载在清乾隆五十三年、民国和1998年版《杞县志》上。
杞人忧天传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列子·天瑞》中对其基本内容叙述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终释疑惑。
文化特征
杞人忧天传说,杞人对天地崩坠的思考和忧虑是很深的,以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杞人忧天传说中蕴涵的造福于民、泽被后世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传承的“探天问地、善于思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伟大精神光照千秋。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杞县人民文化馆(杞县送戏下乡艺术团)获得“杞人忧天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杞人忧天传说项目评估合格,杞县人民文化馆(杞县送戏下乡艺术团)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文化轶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叫中天镇。中天镇地处中天山峰顶上,离天只有三丈三尺三寸三厘三。说起来中天山的高大,除了西天镇下的不周山比它高二寸九厘三,再没有比它高大的山了。无论是山上山下,到处站满了人。特别是中天镇里,人口更为稠密,每平方丈里就有十个人生活。
那时候,人的个子矮得可怜,还没有半尺高哩。可是,中天镇镇首的几个孩子却跟人家不一样,身高都超过三丈一。他的大儿子叫共工,二儿子叫祝融,三儿子叫杞人,闺女叫女蜗。
共工虽然长了个人样的头,却是青面獠牙,一头红发,身子象个大黑蟒。他经常去大海里和老龙王一块玩耍,人称他“水神”。
祝融长得也很出奇,大脑瓜足有一丈八尺多长,火红火红的脸颊,一对比筛子还大的眼睛,鼻子象座小土丘,嘴大得象个圆券门。他一急躁,嘴里、鼻孔里直喷火焰。所以,大家叫他“火神”。
杞人和女娲呢,却是眉清目秀,细皮嫩肉,端端正正,模样儿长得比天仙还美,论性格共工和祝触都是火燎脾气,动不动就发麦秸火。杞人却不然,他胆小、怕事、量狭、温柔。女娲又别具一格,善良勘奋,勇敢而聪明,手又巧。
有一次,共工和祝融抢着吃一个天鹅蛋,你争我夺,打了起来, 你一捶, 我一刀,一连打了七七四十九天,不分胜败。但是,谁也不认输,二人越战越恶。共工一呼气,喷出大水淹祝融。视融一鼓肚子,喷出火馅烧共工。又打了九九八十一天,水被火煮干了,天地被烧红了,共工被烧得疼痛难耐,拨腿就向西跑。兄弟俩,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边追。跑呀,追呀,不知道翻过多少架大山,涉过多少条大河。
这一天,到了西方顶天柱——不周山下。前边有大山拦路,后边是祝融喷火追来,共工走投无路,一头撞在不周山上,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地抖了几抖,西方的天塌下来了。顷刻问,残片碎石填满了大河。填满了大海。海和河里的水,奔腾咆哮着涌向东方。一时三刻,中天镇变成了一片黄汤。
杞人和女祸,站在齐腰的水里,不知所措,只是呆呆地站立着,站立着。过了几天,大水默默地流跑了,脚下变成了大平原;远处鼓起了座座大山,东边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大海上,漂浮看无数死人,平地上也堆尸如山。
杞人看着面前的惨景,两眼瞪得又鼓又圆,身子如筛糠,那个难受样谁也说不来。眼下,天柱塌崩的巨响一直在他的脑际深处回荡。他仿佛看见,共工和视融仍在拼死搏斗。他们一纵身,飞到天上,共工举着大锤,朝天幕上狠砸猛击。一会儿,电闪雷鸣,飞石乱波,随后,天幕上闪开一个大裂缝,祝融掉在地上,变成一滩肉泥。
地上的人,被砸死一大片。殷红殷红的血浆,汇成苍茫大海.海面上漂浮着很多人。那些人,挣扎着,呼嚎着,沉人海底。共工又举起大锤,猛击天幕,并且恶嚎着:“我要把天砸个稀巴烂,毁灭天下所有的人”。接着,天穹上发出阵阵巨响,天塌下来了。而天正巧砸在杞人的头上。这些幻觉吓得他“哎呀”一声,双手抱头,跑了起来,他一边跑着,一边喊着“天塌下来啦!天塌下来啦!” 女祸看看脚下的死尸,看看疯疯癫癫的杞人,想着天塌下来给人带来的灾难,不由得一阵心酸,流下眼泪来。
最后,她横下一条心,要去西方把天塌的窟窿补起来,用她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启蒙和复兴新的天地,赎回共工和祝融的罪过。 不知过了好多年,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补住了天穹上的窟窿。可是,顶天柱已经没有了,她就从东海里抓来一只大乌龟,揪掉四只爪儿,稳当当顶在天地之间。 女蜗补住了天,高兴极了,嘴角向上一翘笑了起来,脸蛋儿活象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她在欢笑中,想起了三哥杞人。可不是嘛,杞人仍在忧虑恐惧中,还在那里一个劲地喊哪,一个劲地跑哩!女娲想象着杞人的可怜样子,心都碎了。
她不顾疲劳和饥饿,跋山涉水,回到家乡。不知道费了多少口舌,才劝得杞人头脑清醒,不再呼喊奔波。 常言说:不巧不成书。这时候偏偏又遇上蚩尤大战黄帝。天地间,黑雾弥漫,一片混吨。天上战鼓咚咚响,怪叫震山岗,大地直抖动,杞人一惊,一幂惨景又浮现在服前,共工和祝融正在赴汤蹈火,互相残杀,天幕猛抖几下,忽地坠落下来。杞人惶恐不安,双手捂住眼, 惊叫一声。“不好”!又奔跑回来,口里不住呼叫: “天要塌啦,天要榻啦……” 不知过了多少年月,杞人还是没有休止地跑呀!喊呀!一直到了周武王封中天镇为杞国时,杞人还是一个劲地来回跑着喊, “天要塌下来了,天要塌下来了”闹的人们不得安宁,并且把东娄公的皇宫撞塌几次,弄得世上所有的人都恼他、恨他、讨厌他,说他是“杞人无事忧天倾”。
文武官员都认为,“杞人不除,有丧国颜。”于是,他们便一齐上奏,请求东娄公把杞人杀死,东娄公正在冥思细想,新筑的“望天宫”哗啦一声,又被杞人掳塌了。东娄公的母亲也被砸死了。这时,东娄公勃然大怒,“呼啦’一声,抽出天子宝剑走出金殿,举起剑来,朝被拖来的杞人,奋力砍去。砍呀!砍呀!一连砍了数百下,杞人变成了一滩肉泥。
据说,杞县城西南角的高山,就是杞人尸骨的风化物。 自从斩了杞人,世上再没有人吵嚷。“天要塌下来啦”。可是, “杞人忧天”,却成了人人皆知的典故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1 13:2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传承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