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令德(1905-1985)名正堂,字令德。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托克托厅城关镇人。
杨令德8岁入私塾,10岁升入小学。民国10年(1921),考入归绥中学11班。他在归绥中学读书时,与李裕智、吉雅泰同住一室,受他们影响很大。为抵制日货,杨令德与李裕智等同学一道,参与捣毁归绥市销售日货的“盛记商行”活动。民国11年(1922),考入绥远师范学校,因发表文章讽刺国文教员荣祥反对白话文,引起其强烈不满,并和学校交涉开除杨令德。因此,杨令德上学不到一个月便被学校开除。民国12年(1923),他返回归绥中学,进入12班学习。学习期间,到包头、萨拉齐县进行反帝国主义宣传。民国13年(1924),他与表兄霍世休去张家口,进不收学费的教会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翌年,回到托克托县,在河口龙王庙小学当教师。他一边教书,一边给邵飘萍主编的《晨报》副刊和《学报》副刊投稿,发表不少文章。同年,给共产党人
蒋听松在包头创办的《西北民报》投稿,文笔出众,被聘为《西北民报》编辑兼记者。
民国15年(1926),
阎锡山委任
商震为绥远都统。翌年,创办《绥远日报》,杨令德被聘为编辑,后因宣传进步思想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被撤职。民国17年(1928),杨令德到归绥女子师范附小当主任。同年,在绥远省教育厅长祁志厚的帮助下,恢复国民党党籍,任《绥远日报》总编辑。民国18年(1929),杨令德随祁志厚加入改组派,实行反蒋、倒蒋。民国19年(1930),阎锡山在太原成立政治部,祁志厚任宣传部长,叫杨令德到宣传部宣传局任二等科员,后任《陆海空军日报》总编辑。民国20年(1931),杨令德应上海《时事新报》征聘,任驻绥记者。民国23年(1934),傅作义在绥远主政,“绥远新闻社”成立,杨令德任总编辑。民国26年(1937)10月,归绥沧陷,新闻社被迫停业,杨令德撤至榆林,以《大公报》记者身份,继续采访和报导抗日新闻,被西北爱国将领
邓宝珊推荐任国民党党报《陕北日报》总编辑。陆续出版《活跃的北战场》《抗战与蒙古》《登厢集》等塞风社丛书。民国28年(1939)初,因为防空住到榆林城乡下,邓宝珊住在榆林。邓宝珊、马占山等每月几次聚会,杨令德都应邀参加。杨令德把25岁的外甥袁尘影送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袁尘影因汉奸嫌疑被押。杨令德写信向毛泽东主席申诉,毛主席接信后两次回信并亲自过问此事。问题弄清后,袁尘影被释放。民国32年(1943),杨令德随邓宝珊赴重庆,任邓宝珊私人秘书。后从榆林南下到延安时,竭见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中共领导人,还参观陕北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宝珊于民国35年(1946)初飞赴北平促进和谈,杨令德是邓宝珊的私人秘书。同年,杨令德任《民国日报》总编辑,主管地方新闻。因其经常替共产党说话,引起傅作义不满。民国36年(1947),杨令德以省参议员身份,随省参议会议长张钦到张家口面见傅作义,请示将来的国大代表和立法以及监察委员的选举问题。民国37年(1948)春,杨令德当选为绥远省监察委员。同年六七月份,去南京赴任。他以监察委员身份赴兰州出任驻西北监察分院委员。民国38年(1949)5月回到归绥,积极联系各方人士组织和平促进会,得到许多进步人士的支持。
1949年9月19日,杨令德与
董其武等39人一起签名通电起义。1949年“九一九绥远和平起义”后,杨令德历任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绥远省中苏友协副总干事、绥远省抗美援朝分会副秘书长、绥远省政协副秘书长、绥远省政协委员、绥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10—12月,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3月6日绥蒙合并后,杨令德历任内蒙古人大代表、内蒙古政协常委、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内蒙古政协委员、内蒙古政协副秘书长、内蒙古政协副主席、内蒙古世界语协会理事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内蒙古区委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