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偕
宋朝官员
杨偕[公元九八o年至一o四八年],字次公,坊州中部人(今陕西黄陵东南),唐左仆射杨於陵六世孙,杨震第二十六世孙。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卒于仁宗庆历八年,年六十九岁。父杨守庆,在广南刘氏处做官,归朝后为坊州司马。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起家坊州军事推官,累迁殿中侍御史。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道辅、仲淹皆出,偕止罚金;乃言愿与道辅等皆贬,不果。富民陈氏女选入宫,将以为后,偕上疏谏止。累官翰林学士。后改右谏议大夫。请老,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偕性刚而忠朴,敢为大言,数论天下事,尤喜古今兵法。偕著有文集十卷,兵书十五卷,均《宋史本传》并行于世。
人物生平
在任官吏期间,杨偕多次向朝廷上书评议时政,又上所著文论。后来朝廷让他参加学士院考试,未能考中,改任他为永兴军节度推官。他又上书评论陕西边事,朝廷让他再次参加考试,他未去,就迁任他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兼审判院详议官,再迁太常博士。宋绶推荐他为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他与曹修古联名上书,被贬为太常博士、监舒州税。后来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光州,改侍御史,为三司度支判官。
当时郭皇后被废,杨偕与孔道辅、范仲淹都持反对态度,为郭皇后辩解。孔道辅、范仲淹为此被贬出朝廷,而杨偕仅处以罚金,杨偕提出情愿与孔道辅、范仲淹一同贬出,吏部不采纳他的意见。富民陈氏女被选人宫,将要作皇后,杨偕又上书给皇上,重谈郭皇后被废之事,于是让他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御史知杂事。马季良因罪被贬斥安置到滁州,提出辞官归居。杨偕说,辞职归居只适用于优贤者,犯罪的人是元权辞职归居的。他又多次论述升降任用中的弊端,仁宗很敬重他,及时予以采纳,让他兼任吏部流内铨,徙三司度支副使,升天章阁待制、河北转运使。杨偕审察出知定州夏守恩赃银数万两,守恩被流放岭南。第二年,杨偕母去世,他提出终生不再做官,朝廷不许,进升他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河中府。
杨偕调回朝廷后,兼太常、司农寺,改右谏议大夫。后来请求告老还乡,以尚书工部侍郎辞职归居。他在离开朝廷时,皇帝特地设宴欢送。去世后,遗奏《兵论》一篇,皇帝很爱怜他,特赠他兵部侍郎。杨偕性情刚正而忠诚质朴,敢说别人都不敢说的话,他多次上书评论天下大事,执掌朝政的人多认为他迂阔难用。他特别喜爱兵法,著有《兵书》十五卷,《集》十卷。
人物传记
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唐左仆射於陵六世孙。父守庆,仕广南刘氏,归朝,为坊州司马,因家焉。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释褐坊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道遇术士曰:“君知世有化瓦石为黄金者乎?”就偕试之,既验,欲授以方。偕曰:“吾从吏禄,安事化金哉?”术士曰:“子志若此,非吾所及也。”出户,失所之。
在官,数上书论时政,又上所著文论。召试学士院,不中,改永兴军节度推官。又上书论陕西边事,复召试,不赴,即迁秘书省著作佐郎,为审刑院详议官,再迁太常博士。宋绶荐为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与曹修古连疏,言刘从德遗奏恩太滥,贬太常博士、监舒州税。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光州,改侍御史,为三司度支判官。
时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道辅、仲淹既出,偕止罚金。乃言愿得与道辅等皆贬,不报。富民陈氏女选入宫,将以为后,偕复上疏谏上。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马季良以罪斥置滁州,自言得致仕。偕以谓致仕用优贤者,不当以宠罪人,又数论升降之弊,仁宗嘉纳之。判吏部流内铨,徙三司度支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转运使。按知定州夏守恩赃数万,守恩流岭南。明年,丁母忧,愿终制,不许,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河中府。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战没。偕闻,乃伪为书驰告延州曰:“朝廷遣救兵十万至矣。”命旁郡县大具刍粮、什器以俟。比书至,贼已解去。夏竦为陕西经略使,请增置土兵,易戍兵归卫京师。偕言:“方关中财用乏,复增土兵,徒耗国用。今贼势方盛,虽大增土兵,亦未能减戍兵东归,第竦惧败事,欲以兵少为解尔。”竦复奏偕不忠,沮边计,偕争愈力。时陕西议立五保,偕又以为扰民,疏请罢之。徙陕州,又徙河东都转运使。诏大选三路之民,募为兵。偕复言:“方今兵不为少,苟多而不练,则其势易以败,又困国而难供。”时论者惟务多兵,而偕论常如此。
进枢密直学士、知并州。及元昊入寇,密诏偕选强壮万人,策应麟、府。偕奏:“出师临阵,无纪律则士不用命。今发农卒赴边,虑在路逃逸及临阵退缩、不禀号令,请以军法从事。”诏如所请。并人大惊畏,都转运使文彦博奏罢之。有中官预军事素横,前帅优遇之。偕至,一绳以法,命率所部兵从副总管赴河外,戒曰:“遇贼将战,一禀副总管节度。”中人不服,捧檄诉。偕叱曰:“汝知违主帅命即斩首乎?”监军怖汗,不觉堕笏,翌日告疾,未几遂卒。于是军政肃然。元昊大掠河北,诏修宁远砦。偕言:宁远砦在河外,介麟、丰二州之间,无水泉可守。请建新麟州于岚州,有白塔地可建砦屯兵。谓“迁有五利,不迁有三害。省国用,惜民力,利一也。内御岢岚、石府州沿河一带贼所出路,利二也。我据其要,则河冰虽合,贼不敢逾河而东,利三也。商旅往来以通货财,利四也。方河冻时,得所屯兵马五七千人以张军势,利五也。今麟州转输束刍斗粟,费直千钱,若因循不迁,则河东之民,困于调发无已时,害一也。以孤垒饵敌,害二也。道路艰阻,援兵难继,害三也。且州之四面,属羌遭贼驱胁,荡然一空,止存孤垒,犹四支尽废,首面心腹独存也。今契丹又与西贼共谋,待冰合来攻河东,若朝廷不思御捍之计而修宁远砦,是求虚名而忽大患也。况灵、夏二州皆汉、唐郡,一旦弃之,一麟州何足惜哉!”书奏,帝谓辅臣曰:“麟州,古郡也。咸平中,尝经寇兵攻围,非不可守,今遽欲弃之,是将退而以河为界也。宜谕偕速修复宁远,以援麟州。”
明年,改左司郎中、本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赐钱五十万。偕列六事于朝:一、罢中人预军事;二、徙麟州;三、以便宜从事;四、出冗师;五、募武士;六、专捕援。且曰:“能用臣言则受命,不然则已。”朝廷不从,偕累奏不已,乃罢知邢州,徙沧州。求面论兵事,召还,今间日入对。
偕在并州日,尝论《八阵图》及进神楯、劈阵刀,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楯。至是,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法布阵于庭,善之,乃下其法于诸路。其后王吉果用偕刀楯法败元昊于兔毛川。久之,迁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院,复以为左司郎中。元昊乞和而不称臣,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累章劾奏:“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时襄谒告过杭而轻游里市,或谓偕合言于朝。对曰:“襄尝缘公事抵我,我岂可以私报耶?”又上《太平可致十象图》。
还,判太常、司农寺,改右谏议大夫。请老,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于其归,特赐宴。尝召问,赐不拜。卒,遗奏《兵论》一篇,帝怜之,特赠兵部侍郎。偕性刚而忠朴,敢为大言,数上书论天下事,议者以为迂阔难用。与人少合,尤喜古今兵法,有《兵书》十五卷,集十卷。子忱、慥,皆有隽才,早卒。
屡次进谏
杨偕少年从种放学于终南山,宋太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进士,初为坊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调汉州(故治在今四川广汉县)。他在任数次上书议论时政,并呈送所写文论,因被召试于学士院,未中,改永兴军(治今西安市)节度推官。又上书论陕西边防策略,迁秘书省著作佐郎,为审刑院详议官,再迁太常博士。受人荐为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曾因直言被贬,又转为三司度支判官。郭皇后被废,他与范仲淹等人进谏,被罚金。民女陈氏选入宫,皇帝拟立为后,他上书进谏。数次评论朝廷升降官吏的弊政,为仁宗所采纳。擢天章阁待制、河北转运使。查清定州(治今河北定县)知州夏守恩贪赃案,晋龙图阁直学士、知河中府。
爱国表现
西夏侵犯宋边境,夏竦任陕西经略使,提出增置土兵,以调换戍兵归卫京师。杨偕认为关中民力物力不济,增置土兵是徒耗国家财政。夏竦向皇帝上奏说杨偕不忠,阻挠军事计划,杨偕不服仍争辩。陕西议立五保,杨偕认为扰民,上疏请罢,被徙河东都转运使。诏命于三路募兵,杨偕议论说:“方今兵不为少,苟多而不练,则其势易以败,又困国而难供。”晋枢密直学士,知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夏入犯,诏命杨偕选壮丁万人,策应麟、府(今陕西神木、府谷一带)。杨偕上奏:出兵打仗,无纪律则士卒不肯拼命。今征百姓赴边,若途中逃逸或临阵退缩者,请以军法从事。诏许。有中官随营监军,素骄横。杨偕至,对其绳之法,命率部从副总管赴边,受副总管节制,若违令即斩首。由此军纪整肃。 西夏军掠塞上,皇帝诏命修宁远砦。杨偕上书说:宁远砦介于麟州(治今神木县)、丰州(治今府谷县北)之间,无水泉可守。建议在岚州(治今山西岚县北之岚城)建新麟州,有白塔地可建砦屯兵。他认为迁麟州有五利,不迁则有三不利。一利是省国用,惜民力。二利是可防御岢岚等沿黄河一带西夏人进犯之路。三利宋军据守险要,虽黄河冰封,西夏人也不敢越河而东进。四利客商往来贸易。五利是黄河上冻时,“得所屯兵马五七千人以张军势”。三不利是:向麟州运送粮草费力费钱,加重河东百姓负担。以孤垒引诱西夏,而道路艰阻,援兵难继。且麟州四面已被袭掠一空,孤垒难支。他认为西夏与契丹合谋,待黄河冰封将进犯河东,朝廷应准备防御,放弃麟州。皇帝看过他的书奏,认为杨偕之议不可取,是退守河东,以河为界的错误主张,命他速修宁远,以援救麟州。 次年,改为左司郎中、本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他复上书言:“一、罢中人预军事;二、徙麟州;三、以便宜从事;四、出冗师;五、募武士;六、专捕援。”且言:“能用臣言则受命,不然则已。”朝廷不从,他反复上奏,被罢知邢州,徙沧州。他仍要求上朝面论军事,被召回京。
杨偕在并州任上,“尝论八阵图及进神楯、劈阵刀,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楯”。他到京后,皇帝命他用五百步卒布阵。他演示后,皇帝命将此法颁于各路军中推行。
久之,迁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院,复为左司郎中。西夏国主元昊向宋求和,不愿称臣。杨偕认为可准许,谏官弹劾他不宜留在京师。杨偕便请出朝知越州,改知杭州。在任曾上奏《太平可致十象图》。后召还朝,判太常寺、司农寺,改右谏议大夫。以工部侍郎致仕。归家之日,皇帝特赐宴。庆历八年(1048)卒。赠兵部侍郎。
参考资料
杨偕.渭南市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24 09:3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