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效椿(1911~1976),原名杨世浓,中共党员,山西省
万荣县人。
人物生平
杨效椿 原名杨世浓,山西省
万荣县人。运城第二师范毕业后,就到万荣县女子学校任教,1937年冬,他爬山涉水,进入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安徽六安抗敌自卫大队长,中共寿六霍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新四军4支队江北游击纵队新8团政委,1940年任
新四军2师6旅18团政治处主任,1941年任新四军2师6旅淮南独立团政委,1945年任新四军2师6旅副政委,1946年任中共定(远)、凤(阳)、滁(县)、合(肥)中心县委书记,华东军区淮南支队司令员,1947年5月任华东军区江淮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1948年任华东军区皖北军区巢湖军分区政委,1948年4月任津浦路西地委书记。建国后,任皖北巢湖地委书记,安徽省委委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合肥市委书记兼政协主席,省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带病深入基层检查工作,10月4日,不幸病逝。
人物事迹
杨效椿,原名杨世浓,字子厚,清宣统三年(1911)生于汉薛镇薛村沟。他从运城第二师范毕业后,就到万泉县第一高校和女子学校任教。民国26年(1937)冬,他爬山涉水,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27年(1938),他到大别山鄂豫皖区党委工作,先后担任过江北纵队某营教导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任安徽省人事厅厅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革委副主任等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杨效椿受命于危难之际,身处艰险之中,率队和敌人作战,亲临前线,不惧生死,多次负伤,消灭了淮西地区的多股日伪军,并缴获了大批武器。民国31年(1942),他任寿阳县委书记兼淮西独立团政委。从1943年到1945年三年时间,他和敌人作战数百次,使部队由最初的一百余人发展到一千余人,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敌人每提起他的名字就异常恐惧,并大骂他“老羊头”。
民国37年(1948)3月,他任四分区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这时,国民党集结了一万五千余兵力,分九路向我军反攻。杨效椿和分区司令员李世炎率领四分区军民,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用四个月的时间,粉碎了八倍于我之敌,从而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奠定了基础。
杨效椿在战场是一员骁将,在和平建设时期,又是一位人民的好公仆、廉政楷模。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他身患胃病、肺病、胆结石和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医生要他按时休息,及时服药。但他一工作起来,就把医生的嘱咐抛到九霄云外。他曾在庐江县工作,那里是个重灾区。有一次,他带病和大家一起抗洪排涝,他胃疼的厉害,额头上沁满了汗水,直喘粗气。但他仍爬在桌子上打电话,安排生产,听取汇报。
文化大革命中,一小撮坏人捣乱破坏,使淮南煤矿停产,严重地影响了华东人民的生活用煤和生产用煤。省委几次派人都未能解决问题。这时,杨效椿正在医院治疗肝病,听到这个消息,他拔掉液袋就寻省委,要求派他前去。许多好心的同志劝他别冒这个险,他却置之一笑。征得省委同意后,带了几名同志连夜出发。他一到淮南,就深入群众,了解情况,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很快恢复了生产。市委同志看着他的病情,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现在多出煤,对我就是最好的良药。”那时,一小撮坏人为了把他赶走,扬言要“火烧洞天宾馆,活捉杨效椿”。同志们劝他避一避,他却说:“越是危险越要坚持斗争,遇到危险溜之大吉,这叫什么共产党员?怎么能对得起党和群众。”杨效椿威武不屈的精神,震慑得敌人未敢轻举妄动。他一直在那儿坚持了六十多个日日夜夜,直至胜利而归。
杨效椿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来不搞特殊。他家里一个脸盆,竟用了20年,还舍不得扔掉。他穿的衣服、袜子,总是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他家一个吃饭小桌,年深日久,中间破了个窟窿,他亲自用木板修补后还用了十几年。他经常教育干部和战士,对百姓说话要和气,不能占群众的便宜,不能干违犯国家政策的事。有一次,他看见一个战士提篮咸菜,就问:“这是哪里来的?”战士说:“群众送的。”他说:“这是违犯群众纪律的,”立马让指导员带着那位战士送还群众,并要他向群众赔礼道歉。
他曾在战争中三次负伤。解放后,国家为他发残疾证,他予以拒绝,说:“许多同志为革命都牺牲了,我只是流了一点血算啥?”他在南京住院期间,组织部门为他寄了300元休养费,他原封不动寄回。
1951年秋,省军区批准为巢湖军分区每位领导做件皮大衣,杨效椿当时是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后勤部派人为他量尺寸,他给军分军副政委徐速之打电话说:“领导为我做大衣是对我的关怀,但我不能要,因为我是兼职。”徐说:“这是库房现有的材料,不花钱。”亦被他婉言谢绝。
1957年,他到皖南一个县检查工作,途中汽车抛锚,司机修车时他发现工具箱放着新茶叶,问司机哪里来的,司机说新买的。他当即沉着脸说:“茶叶是国家统购物资,如果都这样做,国家的统购任务咋完成?”他一直站在路边,眼看着司机把茶叶送回。
他的侄儿和侄媳一个在南开大学工作,一个在山西,想请他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他却说:“这是组织部门的事,我们不能利用职权和关系搞特殊。”他经常教育子女说:“姓公的东西,个人无权使用。”因此,他的子女从来没想沾公家的便宜,也不敢向他提非分之事。一次,女儿分娩,以为这是特殊情况,想用他的车送医院。他说:“贫下中农的子女生孩子用小车吗?这车是用于工作的,你们以后谁也别想打这个主意。”他让家人找了辆平板车,把女儿送到医院。
1962年,他的右派问题得到彻底平反,他将补发的工资全部上交了党费。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他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信。1958年,他被错打成右派,老百姓就在街上喊道;“杨效椿要是右派,世界上就没好人了!”为他鸣不平。
他经常带病下乡工作。有一次,他外出检查工作,车陷在泥坑,群众见是当官的车,没人肯上前帮助。这时,杨效椿胃病又犯,爬在车中呻吟。司机急得满头大汗,他的秘书忽然想起他在群众中的威信,高声喊了句:“这是杨效椿的车呀!”老百姓闻听他的大名,知道他是清官,就主动上前把车拖出,送上路程。
文化革命开始后,他被打成走资派,押在江淮旅馆西楼,由解放军战士看管。一天,一伙造反派闯开解放军岗哨,一个头头一脚踢开他的房门,计划揪斗他。进屋后见他衣着朴素,身体清瘦,正气凛然,铁骨铮铮,只好愣了半天,不知道该说什么,扭身就走。别人问他揪斗的杨效椿在哪里,他说:“那人是清官,不能斗,批判那人良心上过不去!”
1976年10月4日,杨效椿走完了他的66年人生道路。当时“四人帮”还没粉碎,对他的悼念活动还受到各种限制。但是,前去吊唁和送葬的群众却如潮涌,这在安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谭震林、张鼎丞发去唁电;粟裕、李德生、胡炜、余立金、方毅、张劲夫、陈国栋、朱绍清、王集成、成钧、谭启龙、铁瑛、李葆华、陈作霖、王一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同志都送了花圈。这些,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民公仆。
人物纪念
1977年11月,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