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暨是
荥阳人,
父亲是骁骑将军杨恪。于魏明帝即将伐蜀时,坚持不可伐蜀的意见,并征求
刘晔的意见,导致刘晔后来被人告发迎合明帝意,而说法不一,致其遭疏远,最后发狂死。
杨暨还曾有一篇议论曹操征汉中事的文章,载于《三国志
张鲁传》,注引《魏名臣奏》。杨暨去世后,谥肃侯。
从劝谏明帝伐蜀,“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又“暨切谏“都可以看出其作为明帝亲近的臣子,却坚持真理,不惧失宠。与辛毗在某些方面很像。而刘晔自圆其说,为自己辩解之后责备杨暨时也说过:”子诚直臣。“由此可见一斑。
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於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