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塘,又名杨林河、杨林浦,是阳澄淀泖区五大通江引排骨干河道之一、长江支流。河道西起巴城湖,向东经江苏省
昆山市巴城、周市等镇入
太仓市,经双凤、城厢至
浮桥镇杨林口入长江,河道全长40.25公里,其中昆山段长14.45公里,称西杨林塘,太仓段长25.8公里,东杨林塘。集水与排涝面积746.7平方公里,同时也是《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中连申线苏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流概况
杨林塘为阳澄区五大通江水道之一。西起
昆山市(原昆山县)巴城湖(一说阳澄湖斜塘河,一说阳澄湖下游鳗鲤泾),东至太仓市
浮桥镇杨林口入江(在明代曾因杨林口淤塞,一度改走茜泾入海),河道全长40.25公里,其中昆山段长14.45公里,称西杨林塘,太仓段长25.8公里,东杨林塘。《苏州河道志》称长32.4公里,其中太仓31.1公里,昆山1.3公里。《江苏江河湖泊志》称河道全长44公里。
昆山市内的西杨林塘,旧河西起周市三千湾,东至太仓杨林口入长江,为新塘、汉浦栏漕、金鸡等河通江的孔道昆山境内河长4.9公里。1970年,将上游的鳗鲤泾、温焦泾、栏漕河连接贯通,成为西起阳澄湖、鳗鲤湖,穿过张家港、茆沙塘、盛泾河、超英河达三千湾接杨林塘的一条顺直河道,称西杨林塘。该塘流经巴城、陆杨、周市三乡,西杨林塘全长14.6公里(一说19.5公里),底宽12~15米,边坡1:2,堤高4.5米。
太仓市境内的东杨林塘,西起昆山界,流经新湖、双凤、新毛、沙溪、岳王、牌楼、浮桥等乡镇入长江,东杨林塘全长27.57公里,河面宽50米左右,流速每秒0.7米左右。
水文特征
根据杨林闸设计,杨林塘防洪按一百年一遇高潮位设计,三百年一遇校核,通航按七级航道设计,设计引潮流量220立方米/秒,排涝流量205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杨林塘两岸主要支流有张家港、茆沙塘、皇仓泾、汉浦塘、吴塘、盐铁塘、半泾河、十八港、石头塘、米场河、向阳河、六里塘等。
张家港,原为张家港市南沙乡与中兴乡之间一条长3公里的通江小港,因清道光、咸丰年间张抗后裔主持开挖而得名。解放后,1958、1968年,由国家投资重新开挖整治。设置张家港节制闸。张家港,南起吴淞江、北迄巫山张家港码头,全长121.1公里,沿途与吴淞江、娄江、杨林塘、七浦塘、元和塘、望虞河、十一圩港等河道相交,成为苏州市阳澄、虞西、新沙三区域和无锡市澄锡区的--条通江引排骨干河道,洪涝时泄排太湖洪水,干旱时引长江水灌溉农田,也是苏州沟通上海、无锡、常州和苏北的内河干线航道。
茆沙塘,成河于明代之前,北自石牌镇出七浦塘,南达新塘桥接张家港,流经石牌、巴城、陆杨,民国时期失修,河面宽仅15米左右,河道弯曲,泄引不畅。新中国成立后,规划为县内三级河道。1958年12月~1959年4月,原石牌、巴城两公社组织民工1735人进行拓浚,经过截弯取直共挖土34万立方米。整治后的茆沙塘全长7.6公里,面宽23米,底宽15米,底高为零,堤顶高5米。并结合完成沿河公路路基。1966年,又将石牌镇165米长的束水段拓宽浚深,挖土5000立方米,重建桥梁1座,石驳岸180米。拓浚后,引排畅通,4万余农田受益,成为七浦塘与娄江之间的调节。
皇仓泾,原名黄昌泾。北出新塘河,南达越河,全长7.3公里。河成于明正统六年(1441),为县城通往北部地区的干河之一。嘉靖四年(1525)后,未行整治。1956年,始在北段进行局部疏涝。1958年列为县内三级河道。同年12月6日~1959年4月2日,由原块周市等3公社组织民工5162人开挖拓宽。工程总长6.11公里,挖土方米,并利用堆土建成沿河公路路基。拓宽后河面宽25~30米,底宽15米,低高为零,堤顶高5米,沿岸4.2万亩农田受益,为七浦与娄江间的孔道之一。
超英河,北穿杨林塘接潘泾河,南通新塘河,全长3.6公里,为周市与陆杨的新开界河。1958年规划河底宽15米,面宽27米,边坡1:2,底高为零。同年冬,原周市公社第--次开挖2.9公里,因民工调往浏河工地,未达到标准而停工;第二次于1970年在北段开挖1.5公里,底宽改为5米;第三次于1971年春,按原规划开挖南段2.1公里,并结合修筑公路路基。前后三次共挖土14.4万立方米,全河贯通。
盐铁塘,为调节入江各河水量的重要河道。相传是2000多年前西汉吴王刘濞为运输盐铁而开凿,历代续有疏浚。河道走向大致与长江并行,西起张家港(原沙洲)杨舍镇,东抵吴淞江。在常熟境内,福山一段已淤塞。自耿泾以东,河道渐具规模,至赵市镇附近,穿过海洋泾,流向东南,在梅李、珍门、董浜、支塘诸镇,分别与常浒河、徐六泾、金泾、白茆塘相交,经窑镇进入太仓境界。境内河长27.9公里,底宽8~10米。
吴塘,从嘉定望新乡入境,流经南郊娄东、新湖、双凤、直塘,入常熟支塘。从李塘河口起往北穿测河、湖川塘、杨林塘、七浦塘,至直塘乡竹桥界河出境。全长26.7公里,河面宽25-30米,最狭处12处,流速每秒0.3米。吴塘是县内西部圩区的主要外河,历史.上曾进行过疏浚,因受潮水影响小,河床比较深宽,故疏浚次数不多,通常结合培修圩堤时加以适当挖深,能适应农田排灌和交通的需要。
半泾,从老浏河半泾湾起,穿过致和塘,湖川塘、杨林塘,入七浦塘,流经娄东、板桥、新毛、沙溪等乡镇,全长16.48公里,河面宽22米左右,流速每秒0.1米左右。1958年12月至1959年1月疏浚北段,自七浦塘至何家泾,长2.4公里,挖土12.6万立方米,投资1.5万元。1969年冬,重浚1.7公里,挖土4万立方米。半泾从老浏河半泾湾起,穿过致和塘,湖川塘、杨林塘入七浦塘,流经娄东、板桥、新毛、沙溪等乡镇,全长16.48公里,河面宽22米左右,流速每秒0.1米左右。1958年12月至1959年1月疏浚北段,自七浦塘至何家泾,长2.4公里,挖土12.6万立方米,投资1.5万元。1969年冬,重浚1.7公里,挖土4万立方米。
十八港,始于浏河,原名石婆港,穿湖川塘、杨林塘,北接孔泾,入七浦塘(杨林至七浦称孔泾)。南通济河,流经娄东、陆渡、板桥、新毛、沙溪等乡镇。全长15.2公里,河面宽22~28米,流速每秒0.3米。1969年冬,浚湖川塘至花桥段,长2.5公里,补助经费2万元。1970年冬,原花桥公社浚2.3公里,补助经费0.671万元。1972年浚2.4公里,投资18万元。1974年冬,拓浚花桥以南至浏河段,长5.21公里,由原花桥、城郊、陆渡公社组织民工实施,挖土30.12万立方米,投资8.646万元。1980年冬,板桥(花桥)公社拓浚北段3.1公里,补助经费4.5万元。
江申泾(横沥河),从南横沥河入境,穿新浏河至洙泾,全长2.9公里,河面宽22~28米,流速每秒0.6米。河分三段命名:洙泾向北至七浦塘一段,名横沥河,又称东横沥;七浦塘往北名白米泾,由陈泾界河入常熟境,流经陆渡、板桥、岳王、沙溪、归庄等乡镇。1967年春,拆除陆渡镇江申泾碍航残桥,疏浚太浏公路以南一段,长1.3公里,补助经费1万元。是年冬,疏浚白米泾,长4.3公里,挖土19.3万立方米,补助经费4.8万元。1969年冬,续浚白米泾,长4.1公里,挖土18.5万立方米,投资11.5万元。1979年,归庄、沙溪公社组织民工拓浚白米泾全线,共长6.6公里,挖土20万立方米,补助经费8.7万元。
石头塘,原名漕头塘、闸头塘,北起湘里泾,穿越七浦、杨林、汇湖川塘。至六窑塘接小塘子入浏河。流经陆渡新塘、岳王、老闸、归庄、璜泾、王秀等乡。全长20.87公里,河面宽;洙泾至七浦为22~28米,七浦至钱泾为30~34米,流速每秒0.6米左右。50年代初,依老河略加疏浚,方便灌溉、航行。1958年10月,疏浚南石头塘,长2.2公里,挖土7.5万立方米,经费2.8万元。1971年冬,原老闸公社拓浚北石头塘,长3.18公里,挖土14万立方米,经费1.42万元。1973年冬,原岳王、新塘、陆渡公社合浚南石头塘、洙泾、枫泾河,长10.7公里,挖土50万立方米,补助经费10.928万元。1977年,石头塘规划为县中心河,北起钱泾,南入浏河,全长24.5公里。是年冬,拓浚北段,自钱泾至七浦塘,长8.7公里,全县22个公社投人民工1.7万余人,于12月6日开工,至23日竣工,共挖土100.5万立方米,实做工日32.33万人拆迁房屋730.5间,挖废耕地618.5亩,投资48万元。
米(麋)场河,又名糜场河。南起洙泾,穿越陆窑塘、杨林塘、七浦塘入浪港,流经新塘牌楼、浮桥等乡。全长14.76公里,洙泾至杨林塘河面宽22米左右(以下老河未疏浚),流速每秒0.1米左右。民国三十六年(1937)疏浚一次。1965年,疏浚南米场河,长1.98公里,挖土11万立方米,经费7万元。1968年冬,牌楼公社疏浚南米场河,长3.3公里,挖土14.5万立方米,经费4.5万元。1970年,疏浚北米场河,南起杨林塘,北至茜泾河,长2公里,挖土3.8万立方米,经费2万元。1977年,牌楼公社疏浚南米场河,长1.84公里,挖土8.5万立方米,补助经费1万元。
杨家浜,南起老浏河,穿洙泾接向阳河入杨林塘。流经浏河镇和茜泾乡。全长9.72公里,河面宽22米左右,流速每秒0.3米。1957年,浏河镇疏浚杨家浜。1964年冬,续浚南段,长1.9公里。1974年,拓浚北段,自钱泾至茜泾界,长2.13公里,挖土10.5万立方米。1975年冬,茜泾公社浚朝阳河,自杨林塘至浏河镇界接杨家浜,长5.75公里,挖土22.7立方米,经费5.66万元,其中县补助1万元。
汉浦塘,北起周市积善桥,南达东娄江,流经城北、新镇。全长8.6公里,底宽5~10米,面宽15~20米,为沟通杨林塘与娄江的泄洪道。
金鸡河,北起周市斜塘通杨林塘,南抵东娄江。全长9.2公里,底宽5~10米,面宽17米,流经周市、新镇两乡。
巴城湖,位于昆山巴城镇境内,原有面积3337亩,湖底高程0.6米,张家港航道穿湖而过。1970年冬,将西部荒滩1230亩进行围垦灭螺,湖内筑大坝一条,长900多米,兴建电力排灌站两座,120匹马力,排水流量达0.7立方米/秒,内部耕地面积850亩,由沿湖五个大队耕种。1982年在垦区内建起了巴城第二砖瓦厂,其余均退耕养殖水产,属巴城水产养殖场经营。
杨家浜——向阳河,杨家浜南起老浏河,穿洙泾接向阳河入杨林塘。流经浏河镇和茜泾乡。全长9.72公里,河面宽22米左右,流速每秒0.3米。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据清雍正《江南通志》载,杨林塘始浚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截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32年间大小疏治20次,其中,宋代3次,明代9次,清代7次,民国期间1次。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由苏州知府范仲淹主办开挖杨林塘,从阳澄湖起至杨林口;明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郎中林文沛主持太仓、昆山市(原昆山县)疏浚杨林塘,泄阳澄湖水入海;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太仓知州赵赞化主疏杨林塘,工长5440丈,面宽7丈,底宽4丈,水平挖深8尺;崇祯六年(1633年),太仓知州刘士斗主疏杨林塘,工长5400余丈,水平挖深8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春,总督高其倬檄原任苏州知府徐永祐、镇洋知县王维恭主疏杨林塘,自蔡家湾至长江口,工长4700余丈,挖土3.72万立方米,用银1715两;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太仓知州西琳主疏杨林塘,起叶泾口至古塘泾,王长7300余丈;道光十五年(1835年),太仓知州李正鼎、镇洋知县孔昭显联办疏杨林塘,起王家坟西大坝至东大坝,工长4947丈,面宽6丈,底宽2丈,深6.5尺~7尺,于二月十五开工到四月初三完工,挖土17.04万立方米;同治十年(1871年),太仓知州吴承璐、镇洋知县刘瑞凝主疏杨林,自蔡家湾起至米场泾底,工长2600余丈,面宽6丈~8丈不.等,底宽2丈,水平挖深5尺,计士方5.15万立方米,用钱6000余千文;光绪十七年(1891年),太仓知州程其珏、镇洋知县吴镜沅主浚杨林塘,自叶泾口至保和桥,工程长2800余丈,面宽7.2丈~9.6丈,底宽2丈,挖深5尺,土方6.42万立方米,用银5600余两。民国时期曾疏杨林塘3次,主要的一次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县长汪宝瑁主疏,工程长8.2公里,自2月28日开工至4月7日竣工开坝放水,共挖土18万多立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杨林塘已经年久失修.淤塞严重,并以河曲多弯著称,河底宽仅5米~10米,河底高程一般在1.0米以上,河面最狭处不到20米。从杨林口到昆山市(原昆山县)31公里长的河道中,大弯就有58个,因而严重影响阳澄地区积水的排泄,每逢大雨和大汛期间,时常泛滥成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太仓和昆山境内全线疏浚杨林塘。当时根据阳澄地区治理规划,确定杨林塘整治工程的具体要求。拓宽挖深、截弯取直,岳王市河段改在市北通过,全长26.2公里。整个工程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于1958年12月4日开工至1959年4月6日竣工,工程从杨林口向西一段,工程长3.41公里,参加施工的有浮桥、岳王、新毛、双凤公社等1.3万人,共完成土方213万立方米。将原有河底加宽到20米~30米,河面加宽到50米~70米,河底高程一0.5米~1.0米,大小河弯全部截去。工程挖废地11.12公顷,压废土地116.68公顷,其中挖压麦苗46.36公顷,拆除房屋1484间、学校1所、石桥3座、大木桥3座,共投资58.7万元。1959年12月1日至1960年5月5日进行第二期拓浚工程,成立杨林拓浚工程指挥部及建闸工程处,由中共太仓县委副书记刘宏德任指挥,副县长刘毓信任副指挥,具体负责拓浚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政工、工程、财供3个股,这期工程自杨林口至姚五湾,全长16.18公里,出工人数1万人。以上两期工程共挑土方287万立方米,耗用工日76.1万个,平均工效3.1立方米。河道规格:水闸下游河面宽98.1米、上游50米~55米,河底高程水闸下游一-1.0米、上游-0.5米~-1.0米,底宽下游30米、上游23米,边坡比均为1:3.5,总投资101.56万元。
在浚河的同时建杨林闸。
1969年12月,国家投资24万元进行第三期拓浚,工段从姚五湾至盐铁塘,工程长5.85公里,河道底宽20米,河底高程-0.5米,边坡比1:2.5~1:3,共挖土方51万立方米。1970年冬,实施西杨林塘(昆山境内)整治工程,河道拓浚,东起昆山周市乡三千湾斜塘河口,与东杨林塘衔接,向西改造利用老河港连接而成,沿线顺东兰漕.过陆家桥,连西兰漕,穿茆沙塘,接温焦泾,经巴城镇市河越张家港入清水港,跨鳗鲤河取道鳗鲤泾沟通阳澄湖,长14.6公里,河底宽15米~10米,河底高程0米,边坡比1:2,堤顶高4.7米,青坎宽0.5米。浚河结合筑路,填筑周市至茆沙塘公路路基11.7公里,面宽8.5米。翻建和新建市河石驳岸550米,新建桥梁16座。1983年7月,牌楼乡在杨林塘上按六级航道要求新建赵家桥I座,为斜拉杆三肋二波桁架拱桥,单跨净孔50米,可通10吨汽车。
杨林塘经3次拓浚并建闸,截弯取直,水流畅通,协调浏河、七浦两河,排泄西部阳澄淀泖地区的涝水,并结合引潮补给东部地区部分灌溉水量,担负着2.53万公顷农田排水、1.93万公顷农田灌溉任务。
2000年,根据省政府关于江海堤防达标建设要求,在原杨林闸下游200米、距入江口1.1公里港入清水港,跨鳗鲤河取道鳗鲤泾沟通阳澄湖,长14.6公里,河底宽15米~10米,河底高程0米,边坡比1:2,堤顶高4.7米,青坎宽0.5米。浚河结合筑路,填筑周市至茆沙塘公路路基11.7公里,面宽8.5米。翻建和新建市河石驳岸550米,新建桥梁16座。1983年7月,牌楼乡在杨林塘上按六级航道要求新建赵家桥1座,为斜拉杆三肋二波桁架拱桥,单跨净孔50米,可通10吨汽车。
杨林塘经3次拓浚并建闸,截弯取直,水流畅通,协调浏河、七浦两河,排泄西部阳澄淀泖地区的涝水,并结合引潮补给东部地区部分灌溉水量,担负着2.53万公顷农田排水、1.93万公顷农田灌溉任务。
涵闸工程
杨林闸,于1960年3月上旬开工,到7月中旬竣工,闸身全长29.2米,净孔16米,闸上设汽-10公路桥,造价74.5万元。
2000年,根据省政府关于江海堤防达标建设要求,在原杨林闸下游200米、距入江口1.1公里处重建3孔(5米×10米×5米)总净宽20米节制闸,闸身采用钢筋混凝土“U”形结构,升卧式平面钢闸门,闸下游侧建汽-20级7米公路桥。新闸为二等2级水工建筑物,防洪按一百年一遇高潮位设计,三百年一遇校核,通航按七级航道设计,设计引潮流量220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205立方米每秒。
2013年拆除2000年建设的杨林节制闸,改建成3孔(10米×16米×10米)节制闸,并在北侧新建杨林船闸,规格为230米×23米×4米(口门宽X闸室长X最小槛.上水深),通航等级三级,2015年建成。
航道航运
航道情况
杨林塘是阳澄湖水系东泄长江的三大水道之一,也是太仓市东西向仅次于苏浏线的主要航道杨林塘连接南石头塘、盐铁塘等航道,可直通苏州、无锡等地,年通过量约250万吨~300万吨。位于杨林塘长江口的太仓港,岸线优良,属天然良港。
杨林塘属七级航道,古为太湖下游东北入江的三十六浦之-一,西起昆山斜塘河,东至太仓杨林口入江,明代曾因杨林口淤塞,一度改走茜泾入海。上游西起阳澄湖,经昆山三千湾,下游出杨林塘口入长江,太仓境内全长27.6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两期3次拓浚工程,裁弯取直,挖深拓宽,河型岸线顺直,航道底宽达到10米~16米,面宽40米~50米,水深1.5米~2.0米,通航状况良好,常年可通航200吨级以下货船。太仓市水利局在2000年拆除了建于1959年的节制闸,并在原址的东侧新建通航节制闸1座,可通航200吨级以下货船。
航道整治
2011年,杨林塘航道整治工程开工。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杨林塘太仓段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苏发改基础发[2011]156号),杨林塘太仓段航道按三级标准建设。设计代表船型为1顶2×1000吨级船队和1000吨级货船,航道底宽不小于45米,航宽不小于60米,最小水深3.2米,最小弯曲半径480米,改建新建跨航道桥梁通航净空满足60米×7米。整治航道23.502公里,新建驳岸45713米,开挖水上土方446万立方米,疏浚水下土方359万立方米,建设停泊锚地2处,管理锚地1处,并开展信息化标志标牌绿化等配套工程建设。改建、新建桥梁9座,分别为严林桥、谈家桥.王梁浦桥、蔡家湾桥岳杨(岳王)桥、杨林桥、牌楼杨林桥、沪浮璜公路桥、滨江大道桥。
流域概况
杨林塘畔的巴城镇有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老街,东西长200米,街道狭窄,仅容3人并肩同行,两边民居、商店屋檐都向中间挑,使老街有“一线天”之称。老街延续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店铺傍水而立,面街枕河,粉墙黛瓦,石岸斑驳,河埠错落有致,市河水色清冽,河中舟楫如梭,一派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情。
1997年,巴城老街被昆山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对古镇与老街的河埠驳岸、石板街两旁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进行修复,春和面馆、龙云崛茶楼、书画苑、老街酒楼、阳澄宾馆等一批有着悠久历史的楼堂馆所恢复营业。为了营造老街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水乡古镇文化老街”,玉峰古文物展览馆、蟹文化博物馆、江南木雕馆、昆石馆和东宝笛馆等一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藏馆落户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