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兵变是七世纪中国最大混战之一。是
大业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隋炀帝杨广派兵平息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的反隋叛乱。
兵变状况
杨玄感是隋开国功臣
杨素之子,从小书本便读得很好,并且善于骑射,为官正直,很得时人尊敬。大业九年,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时,命其在黎阳督运粮草。杨玄感见炀帝率隋军主力远在辽东前线,致使后方兵力空虚。有机可乘,于是乃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策划起兵。
他们故意迟滞漕运,不按时发运军资,并派人暗中召回随炀帝到辽东的其弟杨玄纵、杨石和在长安的好友蒲山公李密秘密会商,到了六月初三,杨玄感诈称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的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谋反,领兵占据黎阳,关闭城门,大索男夫。并向附近各郡发送文书,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命各郡发兵会集黎阳。
杨玄感任命赵怀义为卫州刺史、东光县尉元务本为黎州刺史,河内郡主为怀州刺史。并选精壮运夫五千余人,船夫三千余人,杀三牲誓师,起兵反隋。
后来李密赶到,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计:但杨玄感却决定用下计,错误地认为打下东都,才能大长士气,并可以抓获文武百官的家属作为人质,遂尽焚屯于黎阳的龙舟,率兵向东都洛阳进发。同时,命其弟杨玄挺率一千人进攻河内,唐伟(原响应杨玄感,此时已背叛杨玄感)凭借坚城据守,杨玄挺军久攻不克。隋廷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和民部尚书樊子盖接到杨玄感起兵的消息,立即加强东都的
防御。
修武县(今河南武陟)民也帮助隋军据守临清关(在今河南新乡东北),使杨玄感军无法过关,不得不从汲郡(治卫县,今河南淇县东)南渡黄河,继续向东都前进。叛军未遇任何抵抗,很快到达偃师(今河南偃师东)。
杨玄感乃命其弟杨积善率兵三千从偃师以南沿洛水西进,杨玄挺自白司马坂(即白马山,在今河南洛阳北邙山北麓)越过邙山从南面向东都发起进攻,杨玄感率三千余人马紧随其后。东都方面派河南令达奚善意率精兵5000抵挡杨积善,将作监及河南赞治裴弘策率八千人迎战杨玄挺。
当时,杨玄感的士卒多为没受过正规训练的民夫,手执单刀柳盾,也没有弓箭铠甲,但士气高昂,而隋军士兵虽装备精良却士气低落,故达奚善意军不战自溃,裴弘策军五战五败,只带十余骑逃回城中。十四日,杨玄挺直抵太阳门,将东都包围。杨玄感屯上春门(洛阳北门),每次向众人发誓都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感奋,每日投营报效者有数千人。
杨玄感收编隋军降众,招募百姓,得五万余人,很多达官贵族子弟也纷纷投奔他。乃分兵五千占据慈硐道(在今河南洛阳西),五千人把守伊阙道(在今河南洛阳南),派开国元勋韩擒虎之子韩世萼率三千人包围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顾觉率五千人攻取虎牢(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杨玄感亲率主力攻打东都,樊子盖随机拒守。杨玄感一时无法攻破城池。
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派刑部尚书卫文升统兵四万救援东都。卫文升军经崤(在今河南洛宁西北)、渑池(今河南渑池东),在东都城北和杨玄感军交锋,卫文升部且战且走,至金谷(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与杨玄感军形成对峙之势。杨玄感军屡败卫文升军,使其实力大损。卫文升遂孤注一掷,在邙山南与杨玄感军决战,一日之内双方交战十余次。眼看卫文升军难以支持,恰巧杨玄挺被流箭射死,杨玄感军才不得不暂时退却。
这时,远在辽东的隋炀帝已率隋军主力回师,命虎贲郎将陈棱进攻据守黎阳的元务本,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侯卫将军屈突通驰援东都。在东莱的来护儿也停止进攻高丽,还师西进,对包围洛阳的杨玄感形成反包围态势。杨玄感军处于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七月二十日,杨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议,解除了对东都的包围,率军西进,准备夺取关中。至弘农宫(在今河南陕县),但是竟被弘谷太守杨智积用计牵制,耽误了宝贵的三天。及杨玄感军到达闺乡(今河南灵宝西北文乡)被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屈突通等各路隋军追上,杨玄感且战且退,一日内三败。八月初一,杨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北)列阵与隋军决战,杨玄感大败,仅率十余骑逃往上洛(今陕西洛南东南)。杨玄感自知大势已去,乃命杨积善将其杀死,起兵遂告失败。杨玄感起兵虽以失败告终,却标志着隋朝统治阶级的大分裂,动摇了隋末的统治,并且更加推波助澜了
隋末农民战争的火焰,为隋亡埋下了种子。
杨玄感简介
杨玄感(?~613)是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司徒素之子也。体貌雄伟,美须髯。少时晚成,人多谓之痴,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不痴也。”及长,好读书,便骑射。父
杨素,曾协助炀帝夺取皇位与平定汉王谅的叛乱,假楚公,位至司徒。玄感以父功为柱国、礼部尚书,自以为家世显贵,朝臣中多其父故吏;又见朝政紊乱,炀帝猜忌大臣,他内心不安,遂和诸弟阴谋推翻炀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