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清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杨玉清,吉林省乾安县人,1930 年10 月出生,1950 年在甘南县公营农场(现查哈阳农场海洋分场)参加工作。在查哈阳农场工作曾任生产队长、分场副场长,1963 年任丰收农场副场长,兵团时期任副营长、分场革委会主任,1979 年任泰来农场副场长,1985 年5 月任嫩江管局科研所所长。195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经历
1950-1959
1950 年,杨玉清从吉林省老家来到黑龙江省甘南县公营农场当了一名农业工人。他在担任看水员工作中积极研究水稻栽培技术,为早期的水稻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于 1952 年被评为甘南县劳动模范。 1956 年,他担任了查哈阳农场三分场(前身为甘南县公营农场,于 1955 年同查哈阳农场合并)第三生产队队长,工作上更加吃苦耐劳,生产上精心管理,尤其在水稻发育的关键时刻,他日夜守护在田间,使全队水稻亩产达到了 265 公斤,亩成本下降了 88.7% 。同年 2 月和 4 月,他分别出席了黑龙江省农业增产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和全国农业、水利生产者代表大会。 1958 年他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1960-1969
1960 年 1 月,杨玉清被提拔为查哈阳农场海洋分场(前身为三分场)副场长。以后随着查哈阳农场的体制变化,他于 1962 年 2 月任海洋农场副场长, 1963 年 7 月调任丰收农场副场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先后任兵团五十五团三营副营长、五十团直工组(直属营)副营长,丰收农场二分场革委会主任。他作为负责生产的领导干部,每逢农忙季节和生产会战时,总能经常见到他深入一线同职工、知青们一块甩开膀子干活的身影,在他身上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工间休息时主动为大家送水送饭,深受职工群众的信赖和尊敬。
1970-1979
1979 年 5 月,杨玉清调任嫩江农管局泰来农场副场长。面对“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混乱局面,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整纪、杀风”。针对吃拿风盛行,他制定了严明的纪律,并以身作则,在食堂吃饭就是一菜一汤,无论陪客或下队吃饭一律交钱,后来职工送他一个“杨一清”的雅号。为解决派性问题,他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亲疏关系,使不正之风得到了纠正,稳定了干部思想和技术队伍。
在经营机制上他借鉴外地经验,以改革为突破口,制定、实施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工资加奖金等方案,落实了场队两级权、责、利三结合机制。从而,增加了企业全员的危机感、责任感,终使农场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他在泰来农场的三年多,抓住水利、草场两大资源优势,大力提倡种植水稻和饲养奶牛,兴修了抽水站灌溉工程,引进了 13 台大型喷灌机,为泰来农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1989
1982 年 5 月,杨玉清从泰 来农场调任嫩江农管局科研所所长。科研所职工约千人,土地面积才 1.7 万亩。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杨玉清决定借助于该所毗邻万余人口的拉哈镇和齐(齐齐哈尔)加(加格达奇)铁路沿线的地理优势,走出一条种植大棚蔬菜发展区域经济的道路。第二年,就建起每栋 667 平方米的 19 栋蔬菜大棚。并实行承包经营,获得了较高效益。他在发展特菜上开创了先河,为 90 年代科研所形成百栋蔬菜大棚基地打下了基础。为改变单一农业种植结构,杨玉清又于 1986 年同辽宁省开源县粮食局联营,在科研所兴建了开拉油脂厂。油脂厂投产当年就还清贷款利息 93.2 万元,还安排了一批待业青年就业。 1986 年年末,他在科研所退居二线
1990-1998
1990 年 10 退休。1997 年,杨玉清不幸患了癌症,先后动过二次手术。 1998 年春,病情恶化,最后一次被送进医院时,他考虑到每次点滴用药十分昂贵,便对医生和子女们说:“我患的是不治之症,虽然是公费医疗,但也不能浪费农场的钱,以后只给我用点止痛药就行了“。这位勤恳一生、为农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劳模,于 1998 年 4 月逝世于齐齐哈尔市,享年68 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3 17:0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