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定(1950年-2021年6月13日),男,人称“杨百万”、“中国第一股民”,祖籍江苏镇江,原上海铁合金厂职工,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
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
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市场上炽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当时与其同时代的那批大户们现在只剩下杨百万一人还活跃于证券市场。杨百万具有江浙上海人特有的精明与金融意识,从而成为中国证券历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后来其故事被包括美国《
时代周刊》 、《
新闻周刊》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并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
个人策略
杨百万能够笑傲风云变幻的
中国股市数十年而不倒,不仅源于他对政策的正确把握、面对风险时平和的心态,更源于他过人的智慧和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与技巧无疑是值得投资者借鉴的。
开发一套体现自己十几年炒股心得的独特软件,以服务更多的散户投资者,帮助他们实现财富之梦,这一直是杨百万的宿愿。现在,在杭州及时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紧密合作下,杨百万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杨百万证券决策系统”在广大股民的企盼中诞生了。
特殊经历
在工厂
祖籍江苏
镇江铁合金厂当过工人,后来又当了仓库保管员。当时由于生活不富裕,他就和妻子悄悄地干起了第二职业。
他的妻子承包了浙江
上虞一家乡镇企业的销售业务,他自己也在业余干点推销活儿。由于第二职业收入不错,慢慢竟然积攒起了2.9万元余款,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可是个不小的数额。
6天后,事情终于查清楚了,原来是别人干的。可是这事却深深地刺激、伤害了自尊心很强的杨怀定。他想:我对工厂这么负责、热爱、到头来却不信任我。
就这样,在人们一个人人想往国营大厂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却横下一条心,毅然辞职了。
这一天,是1988年4月21日。
抓住商机
机会,他多么想挣一笔钱,第一,将他从40岁辞职到60岁退休这20年的工资挣回来;第二,将他60岁退休到以后和妻子度晚年、照顾儿子的钱挣回来;第三,将他读大学、买书的钱挣回来。但干个体户,能挣回来吗?他不敢相信。
于是,他钻进了最有名的
上海图书馆,去念报纸,看看报上有什么致富信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他的2万余元也在一天天地减少--毕竟是坐吃山空啊。但他还是坚持天天去看报、学习。突然有一天,他眼前一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李贵鲜的一个讲话赫然映入眼帘: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地内的公民可以自由买卖国库券--国库券可以由死钱变活钱了,可以流通了。他立即想到了很多很多……
个旧黑包,买了张夜班去合肥的火车票,一坐就是13个小时,赶到合肥去买国库券。当时,合肥市
工商银行 他说:“如果钱追不回来,我也就不是今天的我了。人生平时不起眼的某一个成功的事件,或失败的事件都可能大大改变人的一生。”
从此以后他晚上坐车再也不敢打盹了。这一来他的身体也就更累了,可是杨怀定心里却是温暖的、亮亮堂堂的,因为他知道他正在艰苦而又明明白白地奔向一个大金矿啊。就这样,杨怀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默默无闻来回于上海与合肥之间,说心里话,他从此对铁路、对安徽都有了感情。正是通过这种理智的异地证券交易,通过这种
钱生钱研究的结果,完全合法。律师们说,国家和地方政府,一般总以为是当地买卖,但细细一想,两地买卖亦完全正当、合法,而且这还有利于全国性
国债市场的形成。说实在的,中国的股票市场、
国库券市场如此四通八达,遍及全国400多个城市,其渊源,其实质,和杨怀定当时辛辛苦苦地带着钱奔波于两省市间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真成了中国第一个异地证券交易的勇敢的吃螃蟹者--功劳大大的。
与股票结缘
市场疲软的情况--这意味着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太少了--国家决定再资进行宏观调控:放松银根,将银行的贷款利率降下来--中央电视台一天三次不停地播送这条消息,这就是说:国家在告诉人民,现在你们不必将全部钱存银行了,该去买东西啦,该去搞投资啦。
杨百万看着电视,心里想开了:
银行利率下降了,流向社会的钱就会多起来,物价就会上涨,钱就会贬值,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保值呢?他想了很久,猛然心里一动,银行利率降了,说明国家鼓励居民这段时间多消费,从而不也就是鼓励工厂多生产商品、多投资吗?这么一来,股票--这种投资证券,不也就会涨了吗?想了一宿,次日早上,他和妻子一商量,说干就干了起来。上午九点不到,他就来到上海唯一的两间门面的
静安及时变通
重返股市
勇者的收获
罗淑珍的妇女因受丈夫虐待而致残,濒临绝境时,即给她捐款,请了终身保姆。对此,《
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法制报》都作了报道。
作为
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拥有许多“第一”: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第一个个人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也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
个人经历
2000年10月,正在
北京大学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最大的101教室时,这里的走廊上、窗台上都坐满了人,
上海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蔡元培他实在是太忙了,一年到底不停地奔波于北京、烟台、青岛、汕头……,在全国进行讲学,但他心里却是快乐的--他希望能将自己的金融知识传播给予全国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干部。他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人类即将进入的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金融意识必须强化起来;金融业与工业、农业不同,它不是必须经历一个“资金+生产+销售=新资金”的过程,而是一个从“资金-新资金”的过程,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民金融意识强,那里的金融业发达,那时的人民就一定富得快--就是21世纪,进入WTO前中国市场经济的新一课!
第一桶金
“杨百万”绝对是中国股市最醒目的“传奇”之一。跟很多日后有了成就的“名人”一样,杨百万只是因为“穷则思变”,开始了他“从没想到过的”人生,那时他不曾想到,有一天自己的故事会广为流传。
杨百万原名叫杨怀定。1988年以前他是上海铁合金厂的一个普通职工,干“第二职业”赚外快积累了两三万元余款。有一次他管的仓库被盗,他因出手“大方”,常买烟请厂里的工友们抽而被怀疑是监守自盗,公安局还请他“谈话”。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自尊心很强的杨怀定,他一横心就辞职了。那是1988年2月。
辞职后杨怀定开始从订阅的几十份报纸信息中埋头搜寻致富的机会。4月的一天,一条“上海将开放国债交易”的消息引起了杨怀定的关注,他在4月21日开市第一天一早,买了10000元三年期国库券。“银行利率5.4%,三年期国库券年利率超过15%,为什么不买?”等到下午,很多人明白过来开始纷纷买入时,价格一下涨到112元,杨怀定抛掉了。半天时间,他赚到了以前一年的工资——800元。
很快,杨怀定发现全国8个城市的国债价格差异很大,他开始日夜兼程做起了国库券异地交易。他带着全部的积蓄前往全国其他省市,在当地银行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国债,然后再带回上海,以较高的价格卖给银行,赚取差价。为了赶时间,他最忙的一次七天七夜没有睡觉。
1989年,赚到了“第一桶金”的杨怀定,转身投入炒股。杨怀定的第一只股票是“电真空”。半年后,股票大涨,杨怀定在800元以上价位抛掉,净赚150多万元,“杨百万”的外号,就此不胫而走。一年后,“电真空”跌到了375元,他又买了回来。在股市行情低迷时,杨百万的“绝招”就是全部卖光,远离熊市,“2001年开始的国有股减持的四年大熊,我一直远离,直到2005年1月份,虽然四年的时间我每天还要去股市上班。”
出版图书
经典语录
“股市不相信眼泪,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股市中不比谁赚得多,而要比谁活得更长、更潇洒。”
“我不是股神,我不是股评家,我是标标准准的散户。做散户不可悲,但千万不要做散户中的傻户。”
“股市诀窍就四个字:抄底逃顶;股市就两个字:赢、输。”
“股市中不能做‘死多头’,也不能做‘死空头’,要做坚定的‘滑头’;低吸高抛、抄底逃顶,见好就收,落袋为安乃真英雄。”
“不经过熊市的股民,不是一个成熟的股民。”
“我最多不会持有超过3只股票。每个时期都是这样,选择3只股,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有的散户持有十几只,结果一跌,跑都来不及。”
“不倒”秘诀:信奉“落袋为安”,不把钱全投进股市。
“炒股,最好不要定什么不现实的目标,脚踏实地才是取胜之道。”
“股市中,不要惧怕被石头绊倒,但一定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发展旅程
回忆过去
20年中,中国股市从蹒跚学步到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新兴市场。杨怀定则从中心舞台渐渐退出,成了数以亿计中国股民中的一员。
20年间,杨怀定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孜孜不倦地苦读,尝尽了酸甜苦辣。这让他面对火热时多了一份冷静,面对低迷时多了一份淡然。
就在他发出警告后的第20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在双双攀上历史高位后,走出了一波罕见的持续深幅振荡调整。
而当沪深股市出现累计超过七成的巨大跌幅之后,杨怀定又在2008年10月末再度作出大胆判断:大盘已进入底部区域。基于这种判断,他在市场人气极度涣散的背景下高调入市,买入了多只
大盘蓝筹股。
自我总结
起起落落的股市造就过诱人的财富神话,也让许多人体验了切肤之痛。一批又一批的投资者与股市一起成长,他们为市场规模的日渐扩大、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叫好,面对股市依然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他们担忧,也会愤怒。
公益讲座
杨百万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散户投资者的标志性人物,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中散户队伍的“散户工会小组长”,杨百万在全国各地开办免费公益讲座,与散户近距离交流,分享其20年股海实战经验,传授证券投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