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时间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它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源于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对纳西族地区的游历……
本论集论文有:《纳西族东巴经中的“黑”、“白”观念探讨》、《敦煌吐蕃文书(马匹仪轨作用的起源)与东巴经(献冥马)的比较研究》、《论纳西族生命神“素”》,《论唐代吐蕃苯教对东巴教的影响》、《“改土归流”中的“以夏变夷”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略论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
杨福泉,男,纳西族,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纳西学研究会会长。致力于人类学、民族学、纳西学研究,曾多次应邀赴德国、美国,加拿大、瑞士、瑞典,日本、埃及等国访问讲学。入选“中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云南省学术带头人等。
在国内外出版个人专著25种,发表150多篇学术论文。主要代表作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系研究》、《纳西族文化史论》、《原始生命神与生命观》、《多儿文化与纳西社会》、《玉龙情殇——纳西族的殉情研究》、《纳西族民族志田野调查实录》、《灶与灶神》、《纳西文明》、《寻找丽江之魂——融入纳西古王国》、《丽江岁月与海外萍踪——杨福泉散文选》、《古王国的望族后裔》、《绿雪歌者》等。
两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一位朋友在看到我的小文《纳西学发凡》后,决定将它投稿于该所一本相关专业杂志发表。谁知该杂志的一位“权威”竞说什么“纳西学何有之?”听到这一信息反馈,我心怅然,既忿然于这位权威之傲慢,同时也感慨纳西学学科建设之迟滞。
感愤之余,我并没有停止思考与行动。在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及分党组书记后,我利用工作之余穿行于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昆明、丽江、迪庆等地纳西学学者及纳西族官员、实业家之间,决定组织一套纳西学丛书。在我的设计中,这套丛书包括30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纳西学学者的学术专集。
正如广大读者将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的那样,纳西学的发展历程艰难备至。它的起步一般可以锁定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纳西学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游历纳西族地区,并收藏东巴经典,翻译有关文献片断,发表有关介绍文章为主要特点;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柬,纳西学粗具规模,刘半农、董作宾、
李霖灿、陶云逵、罗常培等内地学者开始关注纳西族历史、语言、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