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杨春,字秀发,生于河北邱县,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获硕士学位(导师王冬龄)。
人物经历
杨春,字秀发,生于河北邱县,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获硕士学位(导师王冬龄)。现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学专业负责人。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法社社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院副秘书长,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书法系特聘系主任、崇文书画院院长。
个展经历
2009年12月,“空谷传声——杨春书法展”在上海朱屺嶦艺术馆举办。
2012年12月,“信道抱真——杨春书画篆刻展”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办。
2017年4月,“传承与经典——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之“杨春书画篆刻展” 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举办。
2021年4月,“古赵春回——杨春书画印汇报展”在邯郸市博物馆举办。
人物活动
1992年5月,河北省首届中青年书法展优秀奖。
1995年8月,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书法展。
1999年12月,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2000年11月,(深圳)“龙岗杯”国际书法大展。
2002年9月,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
2004年6月, 第二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三回中韩书艺家协会交流展。
2008年4月, “艺术春天”——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群展。11月,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
2009年1月,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6月,硕士毕业论文《怀素及其书学》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博士、杨春书法硕士学位论文奖。10月,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书、画、印三项兼能。
2011年5月,“同梦异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意大利展”。
2013年9—12月,应邀在石家庄美术馆公益“美术大讲堂”做连续四场的《书法的“常”与“变”》系列讲座。
2014年2月,全国名家书毛泽东诗词斗方书法邀请展。4月,“南山景行——国美同窗杨春、彭德、罗小珊书画作品展”在杭州唐云艺术馆举办。5月,河北省书画院成立首届作品展。12月,有道——兰亭书法社双年展(2014)、河北高校艺术院系名师美术作品展。
2015年9月,俄罗斯远东国际沙龙展。11月,首届河北省高校艺术院系师生书画作品展。
2016年6月,河北省书画院建院二周年作品展。11月,在浙江美术馆参加“融合——2016兰亭书法社双年展”;在河北美术馆参加河北省高校师生书画展。
2017年9月,篆书作品应邀参加“中山篆”书法篆刻邀请展。10月,应邀参加 “丹青达意 书法传情——文物出版社60华诞书画展”。 11月,在美国新泽西州美中科技文化体育中心参加“四海同源——中国美术学院海内外校友十人作品联展”;应邀参加“中国——东盟书画名家精品展”(南宁漓江画派美术馆)。
2018年8月,在浙江美术馆参加“潮涌钱江——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兰亭书法社双年展”。
2019年9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参加“南北峰会——全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师作品展”。
2020年 10月,在浙江美术馆参加“健康 小康——兰亭书法社双年展”。
2021年5月,“戴魁、杨春书画作品展”在石家庄崇文美术馆举办。9月,书法讲座“古代书法教育与笔法承传的若干问题”入驻“学习强国”。
2022年1月,篆书作品在河北博物院参加“纵横有象——侯马盟书与中山三器文字艺术展”。11月,行书作品在浙江美术馆参加“赓续兰亭——2022兰亭书法社双年展”。
2023年4月,篆刻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入古出新——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展暨篆刻学科建设与教育论坛”,并做论坛发言。7月,草书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9月,草书作品参加“上美书峰——全国高校书法教师作品展”。
2024年4月,篆刻作品在河北美术馆参加由河北省文化与旅游厅主办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组印征集”展;篆书作品参加《书图同归:2024世界读书日当代艺术邀请展》。8月21日,于浙江大学作讲座——《居室、会所的人文美学体现与品位提升》。
人物著作
2014年6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春临古代碑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杨春临古代碑帖——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2018年8月,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春书画印作品集》。
2018年8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所撰中国书法基础教程——《新书谱·怀素·自叙帖》。
研究方向
受益于中国美院重视传统、书画印兼修的教学理念,其书法五体俱能,尤以草书、楷书见长,法度严谨,点画灵动,气格清逸;国画兼及花鸟、山水,花鸟多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入画,山水得益宋画尤多,用笔苍健浑脱,用墨清新淡雅;篆刻典雅蕴藉、明快灵动,尤以玉印和圆朱文印见长。
作品展示
书法作品
国画作品
篆刻作品
人物评价
其一
在国学中,书法、篆刻唯高,因其纯粹,纯粹到具有唯一性与排它性特征。书法非仅写字,书法是一种文化,是一门艺术。她很早就已超越实用功能而承载审美价值。故从事书法之人必具文化底蕴、审美素养与书写性灵,杨春乃其中之一。
中国书道中,魏晋人尚法、尚意更尚韵,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杨春深悟其道,所书小楷与行草之作,用笔灵便到位,使锋用豪干净、明确,线条润泽、清苍。作品散发着魏晋人的飘渺清淡、雅逸隽永之气。由书及画,杨春所画山水与梅兰竹菊等作品也透着古意与清趣,简约飘逸,这同样体现了作者的文化修养与审美取向。
书道因其纯粹故需真诚与平实,杨春二者兼而有之。在书道上,杨春还年轻,范儿正、悟性强,再加坚守,日后必有更大造化。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蒋世国 于2012年12月
其二
谈谈老杨
老杨是我在浙江十年里非常熟悉的朋友。老杨对于中国美院的教学宗旨已有相当的领悟,比如,其用笔锋头的转换、锋尖的提示,用线的拉伸之力等等处理都非常到位,使锋用毫干净、明确,线条润泽、清苍,在国美毕业的学生中都算是不错的表现。这些优点在其新近的一大批或临帖、或创作的小字行草书作品中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了,甚至有些作品对于魏晋人飘渺清淡趣味的把握已非常入骨入味了。可以说,老杨十多年来吃着国美的饭,已深深地打上国美烙印了。十余年的为客杭州,老杨用作品给自己的辛苦与劳作一个完满的回答。
在国美的书法教育系统中,王冬龄老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人物。老杨当年在高手如林的国美学生中最终胜出,成为王老师门下的研究生,一则验证了老杨不俗的专业实力,二则也潜含着老杨打算在王老师处找到其更行更远之书学路径的意图。果不其然,三年之后的今天,老杨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之时,王老师健旺的艺术创造力深深地影响了老杨。这在他的这本作品集中的一些创作作品中都是可以清楚地看出的。比如,老杨学习怀素一路风格的大草,用笔的圆劲感、线条的滋润感,都分明与王老师大草的启发不无关联。特别是几件特大号的草书作品,中锋圆厚的趣味颇可见老杨对于王老师草书精神的细致体会。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王老师送给老杨的评语是:“秀发于各种书体功底扎实,尤以草书见长;书画印创作及理论研究兼擅,素养全面,难能可贵。”熟悉王老师的人自然能够掂量出这个评语的分量,它既是对老杨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也包含着老师的殷殷期待之情。
在我的朋友圈子里,老杨为人本分厚道、循规蹈矩但又细致委婉,对于艺术的体察深稳而又独到,是位兼具北方人的质朴性格和南方内秀气质的艺术家。这一点让我想起林散之先生对于王冬龄老师的评价:方正人一辈子不会做出格的事。老杨也是属于那种地道本色的人,正是因此,老杨选择的是一条并不惊艳但又极为本色的道路,他把从事艺术视为一个终生的学习历程。这或许影响到他不可能参与到某种风头正盛的流行派对之中,获得某种艺术上的暂时风光感。但我相信,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是诚实的,这种诚实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对自身艺术生命负责任的一种体现。老杨选择了这种诚实,这注定了他日后艺术生活的艰辛,但也将给他的艺术生命带来更为持久的攀升之力。
——艺术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梁培先
其三
只在此心内,莫向身外求——杨春书画印观后
我们为什么要孜孜以求地研习书画篆刻艺术?
我翻着杨春寄过来的书画篆刻集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这么个“过时” 的问题。当今书坛和画界的状况可谓光怪陆离,一张张新异的风格面目层出不穷,我们耳边充斥着批评理论家的诸如大胆创新之类的伟大号召。于是渐渐地,个人面目成为书画家们的终极目标,风格成为名利场逻辑的最可靠的根据地。一旦我们脱离这个逻辑规则,我们就必然地冒着被边缘化的危险,遗世而未必独立,勤勉却往往泯然。
十年知交,我对杨春的从艺之路并不陌生。他早年离开令人艳羡的工作,只身赴杭州求学时,就已经具备了基础,已经对篆隶与唐宋人的行草浸淫颇深。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扎实而又不乏灵敏的“弘一体”线条,显示了他对笔墨的早期理解。在绘画方面,他喜临吴昌硕,下笔沉厚老辣,行款也得缶翁遗意,以书入画,画从书出,规模已具。还记得零一年的山水临摹课上,杨春曾节临一段《富春山居图》,那些披麻皴飞扬飘逸,老健华滋,至今还让我艳羡三分。
与其书法风格相似,他的绘画与篆刻同样充满着宁静祥和的气息。篆刻白文有汉官印功底,而于玉印浸淫尤深,曾为我治过一方“秋池”,线条挺拔俊秀,微微几处破残,使得全局
古朴灵动,意味隽永,似乎隐约传达出了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朱文印则多效法明清流派如吴让之等人,融入近人陈巨来等大师的装饰趣味。书画家们的小品之作如能配上一两方这样的印章,定当平添三分雅趣。
八法精研通六法。杨春的国画对兰竹和山水题材钟情更甚。尤其是他的兰竹,件件似乎都能随风飘动。《兰石图》取法赵孟頫,线条细劲果敢,穿插繁复而层次井然,别有香草美人的动人风致。不过,依我个人愚见,最能代表他绘画成绩的,当首推其墨竹。
墨竹是文人墨戏不可或缺的资粮。从一千年前的湖州竹派开始,文同就奠定了“非竹而道”的宪法。“道”在现代人看来是个奇怪和费解的东西,但在古人那里,“道”则是个人安身立命和社会稳定和谐的根本,它是宇宙的本体,同时也是伦理的最终法则和审美的最高境界。非是大胸襟大智慧的真文人不能传达其中奥妙。因此,这种“道”的性格呈现在书画作品当中,我们不得不说那是一种内在的“反风格”的因素,因为一件具有道心的作品,其本质并不注重个体的“自我”,如果非要有个“我”在,那便是大而化之的“我”、是如佛陀那样的包容十法界众生的“我”。
行文至此,我再次想到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中国书画是向着心灵深处渗透而并不是冲击外在感官的的艺术。杨春的书画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一种退隐的哲学性格。其墨竹的笔墨都十分含蓄,从不张扬,一枝一叶都那么敦厚朴实,令观者备感亲切与真实。理解国画的人都知道,这里的真实绝不是形色的视觉相似,那是心物同构的和谐。只有体会了这种真实,我们才会理解古人面对自己笔墨时动辄发出的那句感慨:吾将老矣!
——艺术评论家、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教授 郭嘉颖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6 16:5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展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