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第(1919年-1952年5月15日),
天津人。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路八号高桥时表现突出,荣获“登高英雄”称号。1950年10月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1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在朝鲜时曾多次完成修桥任务。1952年5月15日抢修清川江大桥时牺牲。牺牲后被追记特等功,并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质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等,生前的连亦被命名为“杨连第连”。
人物生平
杨连第(1919年-1952年05月15日),天津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排长、技术副连长等职。在1949年8月抢修陇海铁路八号桥时,他不顾生命危险,冒险登上了45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了修桥任务,荣获了“登高英雄”称号。
1950年9月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被选进主席团。
1951年出席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特邀列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朝鲜人民的帮助下,他曾多次出色地完成修桥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荣立一大功二小功。
1952年5月15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指挥抢修清川江大桥时,不幸被美军从飞机投挪下来的定时炸弹炸中,光荣牺牲,年仅33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铁路部命名八号桥为“杨连第桥”。其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
人物事迹
登高英雄
1949年夏,铁道兵部队担负起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的任务。这座桥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桥墩高45米,上指蓝天,下临深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几次被炸毁。要修复此桥,必须上到高耸的桥墩上,把顶部铲平后重新架梁。由于缺乏施工机械,如何爬上桥墩成了难题。团首长把全团同志拉到大桥下,动员大家想办法。杨连第经仔细观察,发现桥墩上每隔3米就有一块修桥时留下的铁夹板,虽然只有几寸宽,却勉强能站一个人,便大胆提出一个方案:用一根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人顺着杆子爬上去,然后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以此方法搭成单面云梯。团领导批准后,杨连第手持长杆第一个攀登,冒着随时坠落的危险,经过数小时奋战,终于登上桥墩。当时在陇海铁路上工作多年的桥梁专家不禁赞叹:“战士中真有能人啊。”杨连第也因此被誉为“登高英雄”。
铁道兵入朝参战
1950年11月,杨连第随铁道兵入朝参战。在朝鲜战场抢修沸流江大桥时,由于美机不断轰炸,铁道兵只能利用星光在夜间施工,效率很低。杨连第爬到山头仔细观察敌机来袭的规律,发现尽管轰炸频繁,但每批敌机轰炸之间总有一段空隙,利用这个空隙干一会儿,比摸黑干一夜效率还高。这个大胆的建议,开创了铁道兵部队白天抢修的先例,沸流江大桥因此提前3天修复通车。
1951年7月,杨连第被提拔为副排长,不久随部队来到清川江大桥。特大洪水冲毁了清川江所有便桥,江心的桥墩被溜溜洪水包围。为了搭一座通往江心桥墩的施工浮桥,杨连第带领大家连续干了七天七夜,几次搭好的桥都被洪水冲毁。杨连第凭着丰富的经验提出搭钢轨桥,并冒着危险在最前面绑钢轨。由于极度疲劳,他在转身接钢轨时掉进洪水中,幸亏战友们及时把他从下游救上岸。这时人们才发现,差点被沧死的杨连第,手中竟然还牢牢握着沉重的钳子,他说:“扔了钳子还怎么工作啊。”
1951年9月,杨连第被选为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此后,他又随志愿军代表团在华北各地巡回报告英雄事迹。回到朝鲜前线后,杨连第被提拔为副连长。
当时,美国飞机在朝鲜北部的铁道线上投下了除原子弹外的各种类型炸弹。为阻止志愿军修复铁路桥,敌人还采取了极其狡诈的方法:先扔下定时炸弹,再投重磅炸弹,爆炸扬起的泥土常常把定时炸弹盖住,人们不易发现,这对抢修人员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下指挥战士们起梁时,一颗埋在土里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这位铁道兵英雄为保卫钢铁运输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3岁。
人物贡献
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勇攀40米高桥墩,高空点燃炸药,用锅盖护头。连续奋战30昼夜,搭浮桥12次,克服40年一遇的洪水。
获得荣誉
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连第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第连”。铁道部把陇海铁路的8号桥命名为“杨连第桥”,并在桥头建起纪念碑。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