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斋
原阳谷县承审员
杨静斋(1888年-1942年09月27日),名修稳,字安亭,梁山县小安山乡杨堤口村人。1913年考入中国大学法律科,毕业后历任山东农业专门学校教员,安丘、束鹿、阳谷县承审员,他秉公办理,忠于职守,深得民众信赖。“七·七”事变后,国土残破,人民涂炭,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置身家性命于不顾,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刘星、陈伯衡率领鲁西区十支队挺进队驻扎在戴庙一带,他到处奔波,动员东平县七、八、九区区队,参加十支队挺进队,使抗日队伍得以迅速发展。1939年3月,八路军东进支队到达鲁西郓城、梁山一带,他更加精神振奋,日夜操劳,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在杨勇司令员的领导下,成立了独立五营,使这一带的抗日气氛空前高涨。1940年4月,鲁西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戴庙成立,杨静斋被选为行署委员。1942年9月27日,日本侵略军对冀鲁豫边区进行疯狂“大扫荡”,杨静斋等在濮县杏子铺被敌包围,不幸牺牲。
人物生平
杨静斋(1888年~1942年09月27日),名修稳,字安亭,号静斋。抗日战争时期地方武装领导人。今梁山县小安山乡杨堤口村人。出身地主家庭。191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乡,后到济南山东农业专科学校任庶务。1926年后,先后任安丘、束鹿、阳谷县承审员。1928年,因不满军阀政府统治,愤然辞职回乡。当时,东平县县长刘隆震,强取豪夺,鱼肉百姓。被他联合地方有识之士经赴省告状,将其赶走。继任县长范学铭,接受贿赂,默许管钱局滥印纸币。他又联系有关人士,上告到督办公署。几经曲折,终使当局取消了东平县私征税收,解散了管钱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便立即联络当地爱国志士,进行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冬,共产党在梁山一带筹建抗日武装,他捐献枪支,并通过亲友,动员爱国志士参加。1938年春,他同郭复先等人将被国民党县政府抓捕并欲杀害的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爱国知识分子营救出来。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挺进鲁西,后留杨勇率一个营在梁山开辟工作。他协助杨勇积极扩大地方武装力量。7月,杨勇部扩建为独立旅。同年,中共寿(张)、阳(谷)、东平三县边区工委建立后,决定筹款组建独立营。他首先响应,将自己的护家武器和粮、款奉献出来,并发动其他开明士绅捐枪、捐款,共筹集枪100余支,在杨勇的支持下,在寿张集村组建了三县边区独立营。同年10月,由刘星、陈伯衡率领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十支队挺进纵队,由冠县转战到戴庙一带,经他和有关人士分头积极活动,使东平县七、八、九区区队等地方武装编为第十支队东进梯队第一团。
1940年4月15日,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在戴庙成立,他被选为行署委员。他针对当时滨临东平湖的大片土地被淹,群众生活疾苦的情况,积极倡议治理湖区。在鲁西行署的支持下,他代表民主政府与地方知名人士共同组织治湖委员会。经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湖水退出,得耕地5000余顷,使长年受灾的五、六万湖区群众有了地种。
1942年,侵华日军大搞“治安强化运动”,不断对解放区进行“扫荡”和“蚕食”,地方国民党顽固派也乘机制造摩擦,在日、伪、顽军的夹击和封锁下,他随中共党领导的机关转战到濮、范、观县一带。是年9月27日,在濮县城北杏子铺被日伪军包围,中弹牺牲。
1946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安民山麓为其筑墓立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10:3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