杩槎
汉语词语
杩槎,拼音mà chá,是指亦作“ 杩杈 ”。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用杆件扎制成支架,内压重物的河工构件。又称闭水三脚、木马。在四川地区使用较多,明嘉靖时(16世纪前半期)已见于文字记载。
简介
用杆件扎制成支架,内压重物的河工构件。又称闭水三脚、木马。在四川地区使用较多,明嘉靖时(16世纪前半期)已见于文字记载。
词语解释
【名称】:杩槎
【拼音】:mà chá
【注音】:ㄇㄚˋ ㄔㄚˊ
【解释】:亦作“ 杩杈 ”。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 四川省 灌县 都江堰 工程中。
【出处】:《人民日报》1974.5.2:“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采用在分水堤附近外江河道上设置杩槎截流的办法,来调节外江、内江的水量。”
【示例】: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五章一:“ 黄澜生 的口硬似刚刚斫断杩叉的 都江堰 ,滔滔滚滚的语流,连标点符号都来不及加一个。”
制作过程
单架杩槎是由三根长约6~7m的木桩绑扎而成的三角支架。在施工处若干架杩槎相连,每个杩槎架上置大卵石笼作为压重(杩槎,用于挡水截流、防冰的木竹石构件),迎水面钉长木条,前铺竹席,形成浑然一体彼此相联的挡水平面,然后在挡水面自下而上层层抛入掺有卵石的粘土,成为一道不透水的截流堰。
用途
杩槎可用作水工建筑物的施工围堰,临时调节水量的拦河堰等。此外,还可用于抢险堵口和护岸工程。杩槎的优点是易拆易建,木桩可重复使用,是一种造价低廉的临时性工程结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11:07
目录
概述
简介
词语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