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杭州西湖风景区
浙江省杭州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杭州市杭州西湖风景区(The West Lake)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总面积约60平方千米,为自然与人文景观。
命名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西湖别名众多,相传汉时,有金牛现于湖中,地点在今涌金门内,故西湖古称金牛湖,又名明圣湖。因其属钱塘县,曾被称作钱塘湖。至唐,李泌作石函闸排放湖水,一度又称石函湖。白居易浚湖筑堤,湖分上下,下湖已湮,成今市区,西湖呼上湖。宋时,王钦若请求以西湖为放生池,并在宝石山下立放生碑,西湖遂有放生池之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句,西湖又名西子湖。南宋楼钥把西湖比作贤者,又有贤者湖之名。名孙一元著高士服栖隐湖濡,又称西湖为高士湖。此外,还有钱水、明圣湖、石涵湖、潋滟湖、西陵湖、龙川等。但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历史沿革
形成过程
民国十年(1921年),中国科学家竺可桢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认为西湖是一个泻湖。他认为,西湖本为海湾,后由于江湖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两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泻湖。地质工作者在杭州湖滨钻孔时发现,地下深8~23米青灰色的黏土层里有生活在海水中的孔虫化石。
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为山所围绕,唯有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所有泥土是钱塘江带下的沉淀积成。大凡河流所带泥沙到了河口,一部分沉积下来。一则因为河流入海受了海水的阻力,速率减缩;二则因为海水含盐分,盐分能减少河水分子凝聚力。有了上述两层原因,西湖东面有冲积土,西面也有冲积土。钱塘江初成时候的情形,一切冲积土尚未沉下来时,今杭州所在地方,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是钱塘江口左近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即是西湖。
西湖本与海通,这是古今比较一致的看法,自宋文帝时钱唐县令刘道真在《钱塘记》所记,东汉时钱唐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即招募城中士民兴筑了“防海大塘”,及成,“县境蒙利”,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此说为历代学者所承袭,流传下来。有学者认为倘确有筑“防海大塘”,其功能应是防御海潮冲击吞没陆地的捍海塘,但这并不能理解为华信在吴山与宝石山之间建起一条拦洪蓄水大坝后从而促使西湖的形成。
西湖是因火山爆发、岩浆阻塞海湾而成为湖泊的。西湖南、西、北三面群山怀抱,东面是平原,西北面的葛岭、宝石山由火成岩中的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存在着一条古代遗留下来的火山通道,经多年科学检测,整个火山通道向南延向西湖,出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约在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西湖一带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由于岩浆外流而使地壳内部空虚,最后火山口陷落成了洼地,这洼地就成了以后西湖的基础。
人类活动
2000多年前,西湖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的大石佛寺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白居易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
元朝,西湖依然歌舞升平。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朝有所扩大。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直到明朝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民国时期,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迹不断增多。政府将孤山的清朝行宫中的御花园辟为公园。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湖滨公园。民国元年(1912年)浙江军政府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城垣,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广种花木,称湖滨公园。长约一里的湖滨公园共分为一至五公园。民国六年(1917年),修建了灵隐寺的大悲阁,数次翻修岳王庙、岳坟。民国十一年(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有条件地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称“西湖会议”。
民国十二至十三年(1923年至1924年),修整倾废的钱王祠,并构筑园林。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25日,有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还在西泠桥附近建徐锡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国十二至二十年间(1923年至1930年),修建黄龙洞。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像”“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博览会会址设在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除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尼等国组团参观。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六公园。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修护已倾斜的保俶塔。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下旬,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湖边的烟霞洞举行秘密会谈,商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这其中尤以毛泽东经常下榻的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汪庄(现为西子国宾馆)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现为浙江宾馆)最为知名。1953年12月,毛泽东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一说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2年2月末,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刘庄的八角亭内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78年至1985年期间,西湖还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体的质量。“文化大革命”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82年,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迹,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曲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1985年,西湖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2000年,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此后,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2009年3月20日,太子湾公园免费对游客开放。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开始对包括西湖景区在内的高档会所等服务场所展开关停整改等专项行动。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杭州西湖风景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市区西部,面积约60平方公里,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
西湖风景区东起杭州城区松木场、保路转少年宫广场北,经白沙路、环城西路、湖滨路、南山路至万松岭以南及吴山、紫阳山、云居山景点全部;南自鼓楼沿吴山、紫阳山、云居山东侧山麓经凤山门沿凤凰山路于天花山沿西湖引水渠道至钱塘江北岸,转珊瑚沙贮水库至留芳岭以北;西自留芳岭、竹竿山、九曲岭、名人岭至美人峰、北高峰、灵峰山至老和山山脊线以东;北自老和山山麓(浙江大学西围墙)转青芝坞路北侧30米,接玉古路、浙大路、曙光路至松木场以南。
地形地貌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西部与中部高,山脊走向呈横趟的丁字形,为天目山余脉,多为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北部与南部为平原。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的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湖泊平均水深为2.27米,最深约5米,最浅不到1米。
西湖地区在古生代处于扬子板块南边缘地带的钱塘江坳陷区内,早古生代经受海侵,到志留纪末才大幅度海退成陆; 晚古生代,本地经历了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上泥盆统西湖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下石炭统是滨岸和陆棚相碎屑岩沉积; 中石炭统黄龙组至中二叠统下部为台地浅海碳酸盐岩相为主的生物碎屑灰岩或微晶灰岩; 中二叠统上部孤峰组为深海湾盆地相含泥质硅质沉积。中生代后期有陆相火山喷发岩和火山碎屑岩的黄尖组。新生界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地表海进海退沉积地层。西湖地区位于扬子板块的南缘,东南侧为华夏板块,该区构造运动多期而复杂,特别是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地质构造遗迹较为明显。印支运动产生的西湖复向斜及其与之伴生的断层构造对西湖群山的形成起控制和制约作用,燕山运动的火山与断裂对西湖复向斜进行了改造。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地表的差异升降,西湖西南群山的抬升。在地壳升降运动引起的海进海退过程中形成的古泻湖和以后淡水化的西湖,就是地壳运动的地质遗迹资源。
气候
杭州西湖风景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高温期与丰水期配合较好,季风交替规律明显,夏天多偏南风,冬天多偏北风。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的逆向转换,控制云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形成春季多雨,夏季闷热,秋季气爽和冬季干冷的气候特征。
杭州西湖风景区日照较多,雨量充沛,气温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常侵袭该区,冷空气前后多雨雪,控制期间出现晴朗天气,风向一般为西北风。局部受地形影响,小气候有所差异。春季降水丰富,且降水过程长。初夏因冷热高气压对峙,造成连绵不绝的“黄梅雨”。盛夏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渐趋干燥。全年平均气温为 16.2°C,夏季平均气温 28.6C,冬季平均气温3.8°C。无霜期 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 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水文水利
西湖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流域内年径流量为1400万立方米,蓄水量近1400万立方米,水的自然交替为1次/年。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水泉、长桥溪四条溪流。湖泊水系冲刷系数为1.49,当枯水季节闸门封闭时,流速几乎为0,即使是洪水时期,一般流速也只在0.05米/秒以下。西湖引钱塘江水,量约为1.2亿立方米/年。
1986年,杭州曾建成西湖引水工程,使西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观。2003年,杭州西湖建设配水工程,西湖配水工程主要由两个水预处理场和输水管网组成,采取沉淀方法处理取自钱塘江的水。位于玉皇山南侧的玉皇预处理场日处理钱塘江水30万立方米,经太子湾公园、花港小南湖将水引入西湖。位于赤山埠的赤山埠预处理场日处理钱塘江水10万立方米,经杨公堤(原西山路)将水引入西湖湖西新增水域。工程建成后,每天有经过预处理的40万立方米、透明度达1.2米的钱塘江水流入西湖水域。
生物多样性
截至2024年,西湖景区内具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7种;鱼类36种;两栖动物26种;爬行动物56种;鸟类144种;兽类33种。截至2020年6月,西湖景区具有哺乳类动物20余种,西湖水面就有水鸟38种。丁家山、乌龟山等是鹭鸟的栖息地,鹭鸟数目在两万只以上。
截至2011年,西湖景区具有种子植物184科739属1369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9属28种,被子植物150科675属1272种,蕨类27科45属68种。西湖周边古树名木众多,大多与宗教寺院密切关系,主要分布在灵隐、天竺、吴山以及孤山一带。总计共有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25株,其中包括香樟69株、枫香11株、苦槠2株、银杏13株,其他如楸、珊瑚朴、龙柏、沙朴、腊梅、花楸、黄连木等共22个树种。
方位布局
杭州市杭州西湖风景区有100多处景点,其中以“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和“三评·西湖十景”最为出名。西湖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其中旅游路线主要有三条。
线路1:杭饭(跨虹桥)码头—花港码头:杭饭(跨虹桥)码头—孤山景区(中山公园、楼外楼)—平湖秋月—阮公墩—湖心亭—白堤(断桥、保俶塔)—南线—三潭印月—雷峰塔—花港码头。
线路2:花港码头—花港码头:花港码头—雷峰塔—三潭印月—南线—白堤(断桥、保俶塔)—阮公墩—湖心亭—苏堤—三潭印月—花港码头。
线路3:花港码头—杭饭(跨虹桥)码头:花港码头—雷峰塔—三潭印月—南线—白堤(断桥、保俶塔)—平湖秋月—阮公墩—湖心亭-孤山景区(中山公园、楼外楼)—杭饭(跨虹桥)码头。
重要景点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其分别为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等景点也位于西湖风景区内。
西湖十景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称。据记载,宋代洪春桥畔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人们称之为“麯院荷风”。清代,酒坊关闭,康熙游湖时将“麯”字改成为“曲”,易“荷风”为“风荷”。 曲院风荷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建,成为占地420余亩以荷文化、酒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园林。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滨湖密林等5个景区。园内亭、台、楼、榭布局典雅,荷花池面约占38亩,种有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珍稀名贵品种。
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现代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1921年断桥被重建,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现在的断桥为1941年改建,20世纪50年代又经修饰。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相传断桥是白娘子和许仙的定情之桥。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时,内侍官卢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今日的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现为占地17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去处。柳浪闻莺内的柳型各具特色,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狮柳”等,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故得名“三潭印月”。
双峰插云古至今其观赏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南、北两面三刀高峰至今未变。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南高峰临近湖,峰高257米。北高峰海拔314米,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 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对于双峰插云这一景色,后来有人考察认为此景本是湖中遥望之景,清初为了立碑才移到陆上去的。
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净慈寺前。宋吴越王钱弘俶修建,为藏经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至明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1924年9月25倒塌。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雷峰新塔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通高71米,五面八层,依山临湖,古塔遗址实行玻璃天棚覆盖,创下了中国古塔遗址原地保护的全国第一。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期,画家张择端曾画过《南屏晚钟图》。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后周显得元年(公元954年),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寺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净慈寺寺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为歇山顶三重檐两层建筑,上层悬大梵钟,下层为净慈寺地藏殿。大梵钟高3米,口径2.3米,重10余吨。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晚钟鸣响,回声在山间悠扬。
新西湖十景
云栖竹径位于西湖西南五云山麓云栖坞,“新西湖十景”之一。相传古时有五彩祥云在此盘旋,故名。占地约10万平方米,其中竹林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主要有大黄苦竹、黄金嵌玉、凤尾竹、毛竹、紫竹、方竹等竹类近10个品种。此地是杭州古树名木集中保护区,清代时即为“西湖十八景”之“云栖梵径”。曲径间建有三聚、回龙、洗心、遇雨、双碑诸亭。景区内古迹遗存丰富,旧有云栖寺,为吴越国王于乾德五年(967年)创建,经明代著名高僧莲池大师重建,成为杭州四大名寺之一。寺院遗址旁保留有莲池大师墓。由兜云亭直上可通往五云山顶的真际寺遗址,是杭州最早的财神殿。1985 年,云栖竹径被评为杭州“新西湖十景”之首。景区竹林郁郁葱葱、挺拔常绿。
满觉陇位于杭州西湖以南,南高峰与白鹤峰夹峙下的自然村落中,是一条山谷。在满觉陇村、石屋洞前一带。满觉陇因古有吴越佛寺满觉院(初名圆兴院)而得名。满觉陇俗称满家弄,明清时盛产桂花,为西湖著名赏桂胜地。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桂花树被大量砍伐,仅剩少数农家屋前屋后几株老树。抗日战争胜利后稍有恢复。1950年后,新种植一批桂树,至1955年前后,连同老树,数达万株,其中树龄最长的约200年。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建有圆兴院,北宋治平二年改为满觉院,满觉意为“圆满的觉悟”,地因寺而得名。满觉陇沿途山道边,植有七千多株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种。每当金秋季节,百花争艳,香飘数里,如逢露水重,往往随风洒落,密如雨珠,故被称为“满陇桂雨”。
虎跑梦泉位于大慈山下的虎跑泉,是西湖众多名泉中的翘楚。虎跑泉的得名,始于“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的佛教神话传说。传说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见此处风景优美,欲在此建寺,却苦于无水。一天,他梦见二虎跑地,清泉涌出。次日醒来,果然发现甘泉,此泉即被命名为“虎跑泉”。虎跑泉属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质优良,其形成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虎跑泉与龙井、玉泉、郭婆井、吴山大井,并称杭州五大“圣水”。因虎跑泉水质纯净,世人将虎跑泉与龙井茶叶誉为“西湖双绝”。
龙井问茶位于西湖西南的风篁岭山,该地五代建有龙井寺。相传龙井与海相通,因海中有龙,故名。且龙井之水,搅动时,水面会出现一条分水线,然后慢慢消失。龙井盛产名茶,龙井茶为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龙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风气,元明间,人多以游龙井品茗为乐。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声誉益隆。老龙井还留有“十八棵御茶”遗迹。
九溪,俗称“九溪十八涧”,十八涧指细流之多。其位于西湖西边鸡冠垅下,源发翁家山杨梅岭下,途汇清湾、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云栖、清头和方家九溪,曲折隐忽,流入钱江。1947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到九溪作冰川考察,发现古代冰川遗迹,认为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第四纪时,杭州西湖尚为一片冰雪世界,当时下龙井是一处储水盘谷,承受大量冰雪,经九溪十八涧东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涧峻险地段。民国期间,九溪十八涧一带有二、三私家茶庄,卖茶水并供应西湖藕粉、桂花糖等。1975年以后,园林部门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馆、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环境,疏浚泉池,筑水坝,架画桥,布蹬道,造亭子,游览面积扩大。
吴山天风位于西湖东南面,高94米,山上有城隍阁,山道旁,有一组形态各异的岩石,因其酷似十二生肖而被称为“十二生肖石”。吴山山顶建有“江湖汇观亭”,站在亭中,钱塘江和西湖全景一览无余。在亭侧通往云居山大道上留有山茅观遗址,遗址旁留有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手书:吴山第一峰。春秋时期,吴国的南界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吴山不高,但其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之胜。清代以“吴山大观”名列“西湖十八景”之一,20世纪80年代,则以“吴山天风”再登“西湖新十景”之榜。
阮公墩为西湖上的人工小岛,是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岛的,故后人称之为阮公墩。为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岛。 1981年,岛上建环碧山庄。庄内揭出大旗于林杪之上,岛中心为一片林间空地,偏西北由厅堂、曲廊、矮篱、柴门组成院落。东南岸边为船埠,东北部岸边置一用杉树皮结顶、棕榈作柱的圆亭,取名“忆芸”(纪念阮元)。岛屿漂浮于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丛中,犹如碧玉盘中一颗晶莹翡翠。“阮墩环碧”景名由此而来。
黄龙吐翠位于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黄龙积翠”一目,“黄龙吐翠”景名脱胎于此,“吐”字突出了贴泉池巉崖间龙口喷水,珠帘倒挂的特有情景。黄龙洞在宋、元、明、清代皆为佛教圣地,民国初期改为道观。此处前为庭园,后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与人工建设为一体。1985年,集宗教文化内涵与寺观园林景象于一体面的黄龙洞辟建为仿古游乐园。黄龙洞山门到二门之间,有一段长而曲折的游步道,古木修篁,花草清池,矮墙漏窗。
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钱塘江,东接凤凰山,西连南屏、大慈诸山。山体挺拔高耸,山顶常有云雾飞绕,因而取景名为“玉皇飞云”。玉皇山在南朝梁时已有佛寺,五代吴越国时经全面开发,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开通山东麓慈云岭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云台”及阿育王寺等佛寺。至南宋,寺庙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庙改为道教官观,山顶福星观及慈云宫在清代极为兴盛。玉皇山介于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239米,凌空突兀,衬以蓝天白云,更显得山姿雄峻巍峨。
宝石流霞位于杭州西湖北岸,其葛岭、宝石山自成一体,山体由侏罗系凝灰岩构成,其中最多见的是熔结凝灰岩,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矿物质。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霞缤纷,因而被称为“宝石流霞”,是“新西湖十景”之一。景区内有保俶塔、西湖观日胜地初阳台、洞天福地紫云洞,以及乌石峰、牛皋墓、宝灿亭、栖霞岭等景点。“宝石流霞”题名中的“宝石”为地名,指位于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低丘缓冈,山冈上建有亭台宝塔,保俶塔为主轴屹立在里西湖北岸,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现为砖砌实心式样,是1933年重建时仿自清代原样。
三评西湖十景
灵隐景区包括灵隐寺和飞来峰。由于灵隐周边有上天竺、莲花峰等名山,佛音庄严,禅意隐现,禅踪是灵隐山水的境界所在,故取名为“灵隐禅踪”。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是杭州禅寺的最早踪迹,寺名来自创建者印度僧人慧理所说的“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称“飞来峰”。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六和塔原建塔身九级,顶上装灯,为江船导航。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年间重建塔身,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明正统二年(1427年),修顶层和塔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结构。乾隆皇帝游此,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59.88米,占地888方米。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十万军声半夜潮”,在“群峰可俯拾”的六和塔上,听涛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更易启发遐思,“六和听涛”因此而得名。
岳王庙位于杭州市栖霞岭南麓,是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建,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每年入秋,栖霞岭上红枫似火,“岳墓栖霞”景名中的“栖霞”既借用了岳墓所在地栖霞岭的地名,同时又借喻岳飞的碧血丹心,精忠报国。
湖滨景区于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建设,范围从北山街断桥起至一公园沿湖用地。湖滨地区保留的老建筑主要是民国以后的民居、旅馆、店铺、小别墅等。小庭院、小巷、小天井、灰色的两坡顶、骑楼、灰砖墙、檐口、石库门、木门窗等建筑元素都会再现在新湖滨的各个角落。由于湖滨位于西湖和城区的接壤之地,三面云山一面湖,是品鉴阴晴雨雾的好地方,尤其是多雨时节,漫步湖滨,烟雨蒙蒙,水天一色,因此取名“湖滨晴雨”。
钱王祠旧名表忠观,供奉钱氏三世五代国王。钱王祠在宋代初名“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祠内有苏轼撰书的《表忠观碑记》,“碑记”叙述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2003年,在保护原有遗迹的前提下,配合西湖水体景观,钱王祠重新复建,成为西湖南线集游览观赏、文化展示、历史研究于一体的园林景点和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基地。景名“钱祠表忠”,表明杭州永世不忘钱王功德,展现西湖历史文化底蕴。
万松书院初创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据史料记载,唐朝曾在万松岭上修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在报恩寺原址改建万松书院,奉孔子像,并聘请孔子的后代孔衢、孔绩主持院务,世代相袭,明清时期已成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和浙江省文人汇聚之地。书院是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的地方。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旁边即是西湖。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梁祝之恋使万松书院成为男女婚姻一线牵的姻缘之地,故而取名“书缘”。
杨公堤是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南起虎跑路口,北至北山路口,有花港观鱼、浴鹄湾、乌龟潭、茅家埠、杭州花圃、曲院风荷、金沙港等重要景点。杨公堤是为纪念杨孟瑛而得名。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杨孟瑛出知杭州。其时西湖葑塞已久,湖西一带几成平陆。杨孟瑛力排众议,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实施疏浚,并以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西里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六桥。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堤上六桥为“里六桥”。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恢复杨公堤六桥,俗称里六桥,与苏堤六桥遥相呼应。杨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桥,遥对南高峰、三台山,南宋以后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贤祠,所以桥名题作“景行”,这也是杨公堤上至今惟一尚存桥拱圈旧构的古桥。
三台山景区集浙江山地和江南水乡风貌于一身,以浴鹄湾景区为核心,东靠杨公堤,西临三台山路,北至乌龟潭景区,南到虎跑路。重新修复后的三台山景区内恢复了黄公望故居、先贤堂、黄篾楼水轩、武状元坊、霁虹桥、三台梦迹等故迹。三台山景区的茶楼为飞檐仿古的建筑,亭阁宛然。景观名称“三台云水”意为景观的多样性和立体化,同时借用了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颂扬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梅家坞位于云栖西二公里的琅砀岭北麓的山坞里,四周青山环绕,茶山叠嶂,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茶地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梅家坞虽是一个小山村,但是已经是很多国外宾客的来访之地,经过2003年的整治,梅家坞营造出“十里梅坞蕴茶香”的农家休闲旅游环境。现在的梅家坞中的农家茶庄迎接着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梅家坞盛产的茶叶是西湖龙井中的珍品。每年采茶分作四次,“春”在梅坞便是茶香之意;春茶四摘,又以最早的“明前茶”最为名贵。
北山街东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南临西湖,北靠宝石山、葛岭、栖霞岭,并与市区湖滨相连,全长2600米,被人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西湖风景区内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北山一带为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寺院祠墓林立,现尚存许多文物古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包括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岳飞墓(庙),杭州市标志性建筑保俶塔,大石佛院造像、首届西湖博览会工业展馆等。还有秋水山庄、孤云草舍、坚匏别墅、抱青别墅、静逸别墅、穗庐、玛瑙寺等一大群中西式近代建筑。
其他看点
灵隐寺
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该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三十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
西湖游船
西湖的游船有很多,主要分为三大类:只环湖不上岛的游船,由浙江外事海船运营,主要分为普通画舫和豪华画舫两种船型。可以上岛的游船,由西湖游船公司运营,可分为画舫、休闲船、大型游艇、自开船、自划船等多种船型;由当地船家自营的手划(摇橹)船。西湖游船项目可观赏西湖相关景点,参与茶艺等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
西湖龙井开茶节
杭州市西湖区每年3月底、4月初举办西湖龙井开茶节,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农事节庆活动,是展示茶产品、交流茶文化、共话产茶产业的载体。西湖龙井开茶节的开幕式一在3月下旬举行,西湖龙井开始集中采摘之时。开茶节意味新一年西湖龙井茶开始大量上市。西湖区西湖龙井炒茶王大赛是每年春茶时节的保留项目。炒茶大师们会在现场展示精湛的茶叶炒制技艺,展现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在开幕式上会进行大赛颁奖典礼,为获得“大王赛”和“新锐赛”奖项的选手们授予证书。
印象西湖
印象西湖是以西湖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大型都市山水实景演出,坐落于西湖的岳湖景区。印象西湖以杭州古老的民间传说、神话为基础,将西湖人文历史代表性元素与自然景观、灯光、音乐、表演合成一体,由导演张艺谋团队创作,日本音乐家喜多郎作曲,首演于2007年,后经多次改版,共演出3000余场,每年40余万人次,累计400余万人次。《印象西湖》整个演出分为五幕戏,分别是《相见》《相爱》《离别》《追忆》和《印象》,以许仙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为创作源泉,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重现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演出以天为幕、湖为台、山水为景,结合灯光和音乐,主题曲《印象西湖·雨》由张靓颖演唱。
杭州西湖日
每年的6月24日是“杭州西湖日”,每年的这一天,西湖景区准备了各类文化活动。2024年,为庆祝西湖申遗成功十三周年暨第五个“杭州西湖日”,西湖景区推出惠民举措——6月24日,西湖景区所属各收费景点动物园、植物园、木兰山茶园、飞来峰、郭庄等共16个收费景点对市民游客免收门票。另外,景区还开办一系列文博展览、互动体验活动。6月24日晚,平湖秋月举行——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的《中国诗词大会——西湖诗会》,在西湖边实景直播。该节目邀请文化嘉宾,以诗词的方式解读西湖文化、传播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梳理西湖传统文化脉络,挖掘西湖诗词的文化内涵。
开发与保护
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风景点,修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
1952年至1955年,在苏堤西南端,在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的遗址上,建设完成了一座面积达到 14.65 公顷的临湖公园。这是整个西湖风景区在建国以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公园。
1955年开始进一步扩大柳浪闻莺景区的面积,规划将其建设成为大型现代公园。征用柳浪闻莺的中心地区共计11.3 公顷的土地,迁移由元朝遗留下来的回族坟墓,并用西湖疏浚出的淤泥填平了原址上的水洼。
1959年,规划改扩建原平湖秋月景区,拆除了部分建筑和围墙,改建“罗苑”,并移动其中原有建筑的位置。改建“湖天一碧”楼,铺设园路,增植花木,添建假山。改建后的平湖秋月景点面积达到0.59公顷,和西湖融为一体。
2002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
2003年起,靠近湖滨路与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乐喷泉系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
2022年,西湖沿湖区域设施及环境提升工程竣工验收,整治面积317564平方米,主要内容包括小瀛洲两处码头的设施及环境提升工程、湖西航道、杭州花圃、少年宫广场、太子湾公园、岳湖景区等沿湖公园景点的基础设施、景观绿化、标识标牌提升改造、沿线重要节点美化彩化布置等。改善了西湖周边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西湖整体环境。
保护
1949年以后,杭州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很难畅行,西湖景区开展淤泥清理工作。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
1983年12月29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行整合。共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等共计70公顷的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湿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
相关文化
轶事传说
相传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璞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璞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
白蛇传传说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为汉民族流传较广的四大传说之一,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白蛇传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使白蛇传最终成为小说、电视剧、动漫、舞蹈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祝英台女扮男装出门求学,与梁山伯一同在万松书院求学。同窗几载,梁山伯都未能发现祝英台的女儿身,但祝英台早已芳心暗许,长桥饯别之时,两人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十八里路,长桥承载着两人诉情衷的羞怯以及情定的喜悦。等到祝英台返乡回家,梁山伯终于知道祝英台是女子时,祝英台却被许配给了马文才。梁山伯因此抑郁而死,祝英台在出嫁路上跳入梁山伯的坟墓,最后两人双双化蝶,成就了一个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追求自由爱情的神话。
梁祝传说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杭州、宁波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流传辐射。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国家。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现于《玉台新咏》。相传其人为南齐名伎,貌美艳丽,自幼能书善词。白居易、李贺、张岱、余秋雨等人都写过不少纪念她的诗文。在杭州西泠桥畔,出身卑微的女子苏小小身为歌伎,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但迫于时势身世,苏小小难与阮郁结秦晋之好。最终,苏小小身染重病,临终前嘱咐身边的人:“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
济公原名李修缘,少年时入国清寺,后到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传说他破帽、破扇、破鞋,且貌似疯癫,人称“济癫”,然而又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因此被世人称为“济公活佛”。西湖景区内净慈寺曾有传说,传说净慈寺曾在一夜之间被烧了个精光,在众和尚一筹莫展的时候,济公说有办法在三天之内弄到木材重建寺院。他前往四川一家大乡绅募化建寺用的木头,经过一番曲折,募集到的木头顺着江水漂进了钱塘江。流经钱塘江关卡的时候,被官差阻拦要对木材抽税,济公便把全部的木头都沉入了水中。净慈寺的和尚焦急地等到第三天,看到济公回来,急问木头在哪,济公拉着老方丈跑到净慈寺醒心井旁边,只见一根根木头从水中冒上来。醒心井因为曾经运过木头,后来人们便称它为“运木古井”。
西湖景区内飞来峰曾相传有一天,济公突然算知有一座山峰要从远处飞来,而落地之处是灵隐寺前的村庄,于是便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但因济公平日的疯癫作风,村民们不以为然,山峰飞来在即,济公只能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民们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大家才明白济公的话并不是戏弄之言,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诗词
文学作品
全书七十二则,除第一则总写西湖之外,一共写了七十一处西湖及周边的名胜,这是张岱眼中的西湖七十一景,是属于张岱一个人的西湖。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这部书可以说是一个个景致的简史,既有纵向的史实的梳理,又有横向的空间的叙述,全书合在一起,就是一部西湖的变迁史,这也是一部感性的中国文化变迁史。
西湖志
《西湖志》出版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被称为“西湖第一书”,是研究古代西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西湖志》以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为底本,由官方组织编纂。该书的编修主要由清朝统治者、官员及其所辖的地方文化人士所主导,它不仅是对西湖缺乏官方专志的补充,也迎合了皇帝的喜好和政治需要。全书按照通志体例编排,特意弱化了西湖的游览功用而强调西湖之水利于民的价值,使西湖成为帝国治理下水利建设完善、风景秀丽的太平盛世的象征。
相关人物
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在仕途中两次到任杭州,在杭州他达到了政绩的最高点,将工程治理与景观美学结合,为后世的水利治理树立起标杆。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二度到任。熙宁四年(1071年),在首次出任杭州担任通判一职时,苏东坡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同时上书朝廷,请求疏浚西湖。同年四月,他开始疏浚西湖,九月完工,保证了西湖之后近百年的生态环境与杭州城内百姓的水源。后来,为了避免西湖再度淤塞,苏东坡又在西湖最深处置了三塔为界。三塔之内,不得再侵占种植葑草与莲藕。三塔后来演变为南宋“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留存至今。
唐朝时期,诗人白居易曾来到杭州担任刺史,写下诗作《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之名渐渐流传开来,后来他离开杭州时写下的《杭州回舫》,白居易到任后,开展西湖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清淤,他启动西湖疏浚,修筑堤坝涵闸,提升西湖蓄水量的同时,将西湖与运河连通,解决了杭州一带的农田灌溉问题。重修六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各处,解决城中居民的饮用水问题。他将治水经验写成一篇《钱塘湖石记》,详细地记录了堤坝的功用及防水、蓄水、保护等方法,刻在石头上,立于湖边,供后人参考。
重要事件
相关事件
2016年9月4日,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西湖曲院风荷举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外方代表团团长及配偶乘船观看,2016年的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是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呈上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也是国内首次在户外的水上舞台举办大型交响音乐会,此次演出由导演张艺谋执导,舞台设置于水下3厘米处,演出节目包括交响乐、舞蹈、越剧、古琴大提琴合奏、钢琴独奏等,中西合璧、美轮美奂。
重要荣誉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票价信息
交通方式
杭州市提供“地铁+公交”换乘服务。在凤起路站(1、2号线)、黄龙洞站(3号线)、东岳站(3号线)、黄龙体育中心站(3、10号线)、水澄桥站(4号线)、吴山广场站(7号线)设置换乘站点,游客可换乘前往西湖景区的公交班线。
杭州市提供“旅游大巴+公交”换乘服务。在汽车西站、将台山停车场、虎玉路两侧、云栖海航度假酒店停车场设置旅游大巴换乘点,游客可换乘公交专线直达西湖景区。提供 “小客车+公交”换乘服务。在黄龙体育中心停车场、省人民大会堂停车场、杭州城西休闲公园停车场、山南印停车场、将台山停车场等5处停车场提供停车换乘和公交接驳服务,游客可换乘公交专线直达西湖景区。
参考资料
5A级旅游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6 20:00
目录
概述
命名
参考资料